宗永平
(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
开设思政实践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于2018年针对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致力于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强调:各大高校应当将属于本科或专科“思政课”的2个或1个现有学分划出,作为实践教学的学分。社会科学司在2018年同样强调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思政理论课分别由本科生与专科生学习,其中的2个学分与1个学分应当分别划出,成为实践教学的学分[1-3]。
从这些涉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的文件中不难看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地高校实施的情况不尽相同,效果不一,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许多高校针对思政课程开展的综合实践教学不一致,具有各自的特色,导致该教学口号响亮,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大高校缺少沟通也使教学质量同预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截至目前,对于什么是“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开展高校“实践教学”等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1.实践教学的含义
按照史金的观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发挥创新才能,指导社会实践,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阎占定认为,“除了发生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其他的教学活动均属于实践教学,例如实验、实践、实习等”。
可见,实践教学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实际运用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于一体的教学形式。
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
柳礼泉认为“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激励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砥砺成长”。吕志提出“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联系多种元素打破了社会与课堂、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壁垒,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可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了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锻炼实践活动能力、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3.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
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能将各高校现有思政理论课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统一纳入到思政课整体教育活动内容之中,通过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块设计,构建合理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框架。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是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出来[4-7]。
目前,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调研类
调研类主要是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思政课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引导大学生开展现状调研、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的一种实践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对英雄模范人物进行调研访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挖掘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精神”等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的调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城市街道、社区社会变迁调研。调研的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感,使大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达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社会经验的目的。
2.参与类
参与类主要是思政课教师根据相关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讲故事,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长廊、博物馆、展览馆,观看红色影片,诵读红色家书,拍摄微视频等活动。参与类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能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
3.体验类
体验类主要是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VR虚拟实践体验中心模拟特殊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观看各种红色文化资源,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视觉冲击,引导学生感悟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归属和获得感。体验类的实践教学借助于现代化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教学内容由枯燥无味变为生动形象,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和谐良性的互动关系[8-10]。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度关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实践教学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1.有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高、学风不浓的现象。大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出现浪费现象严重、艰苦朴素作风淡化等现象。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现实、检视自己所学、感悟生活的不易、自觉地在内心树立起艰苦奋斗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作风[11-15]。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把握社情民意、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能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短板,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自身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参与实践可以使他们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他们会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会养成实事求是、不畏困苦、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4.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弱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到多种实践操作本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5.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期间,大学生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创新创业的形式,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在教学设计向标准化、项目化、模块化方向发展的指引下,高校思政综合实践教学呈现出体系化特征。
高校思政课设置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实践”模块、“课内实践”模块、“课外实践”模块。
1.“课内实践”模块
“课内实践”主要是指高校按照教学要求,在学生中开展与思政课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读书活动,并明确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16]。
各高校每学期设置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主要包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展思政课的微视频制作、撰写读书报告或主题征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高校要把四门思政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部打通,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各思政理论课出现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2.“课外实践”模块
“课外实践”主要是高校根据每学期不同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的自主选修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讲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家书诵读、红色影视剧以及电影的观看、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17-19]。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联系思政课内容,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所有的学习任务中选择1~2项学习任务作为目标,于学期结束之前圆满完成任务。
3.“网络实践”模块
网络实践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是从原有的实践活动中衍生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网络实践也称为“虚拟实践”。网络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观看相关视频电影、网上分享故事、完成网上调研问卷、开展网络竞赛或到VR实践活动中心参观体验网上实践教学基地。
在“网络实践”“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个模块的推动下,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组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能使各项课程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免各项课程被分散开来影响教学效果。
从高校层面出发,“标准化”教学设计要求高校要围绕思政课,将所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组合成统一的课程,并为之设计标准的教学程序与考核标准,采用一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形成相同的教学进度。
项目化教学主要包括教师指导项目、辅导员指导项目、学生完成项目等三种形式。
教师指导项目主要由任课教师提供实践教学选题,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对实践教学选题进行选择,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辅导员指导项目主要由辅导员为各院系学生提供指导,监督他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并适时地给予帮助。与此同时,辅导员还需要管理学生,总结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项目主要是每个学期内,学生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参与规定项目,并根据计划在规定范围内将项目完成,实现既定目标。
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在探索过程中,高校应当在不同思政课之间形成有效连接、畅通教学渠道、调配教学资源、构建体系化教学模式,将思政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出来,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