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
曾几何时,春节的年味里,一定有来来往往、热热闹闹走亲戚,这也是不少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现在,年轻世代对过年走亲戚多提不起兴趣,平时更是疏于、懒于甚至不屑于与亲戚走动。
这种现象缘何出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思乡心切的游子们如愿踏上归途,品尝“妈妈的味道”、重赏熟悉的街景,惬意享受自由时光……回家满载期盼和温馨,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也有难过的“关”。
24 岁的山西姑娘赵瑾坦言,对于回家过年,自己是“喜忧参半”。三年没回家,自然很珍惜这次与家人的团聚,但过年期间几乎占满整个假期的走亲戚,让她有些烦恼。“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贝的嘈杂,孩子们大呼小叫,大人们说不完的闲言碎语。”她说。
赵瑾坦言,因为自己多年在外上学、工作,与亲戚们已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和语言,聊天经常陷入尬聊。除非极特殊情况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时自己也不太会主动跟亲戚们联系。
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疏于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并不鲜见。赵瑾表示,她身边一些同学朋友,在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积极”邀请亲戚们见证,还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亲戚的称谓和名字,联系方式自然也是没有保存。
催生催婚、窥探隐私、热衷攀比……这些年,年轻人对亲戚的吐槽,多以“冲破边界”“代际冲突”来描述和讨论。
对此,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杭苏红指出,这是年轻人在主观上缺乏与亲戚互动交往、情感沟通意愿的表现。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认为,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
过去“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戚,怎么就不亲了?对于女儿与亲戚们的疏离,赵瑾的父母虽有心理准备——毕竟古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这些亲戚关系就是基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关系逐代淡化实属必然——但仍难以接受。
50 后、60 后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困难,要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离不开亲戚们的“搭把手”。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亲缘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杭苏红说,亲属关系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性资源与情感性资源。它有温暖的一面,比如归属感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亲属间在资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间的攀比以及利益纠纷,等等。
“对亲属关系的这种复杂情感,应该是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由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建立的情感和资源支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杭苏红说。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亲缘关系正迎来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狂飙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与大家庭渐行渐远。而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公共教育的扩张、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无疑都加速了这一流动。
“这种历史形成的流动,使得很多人与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离,从而使得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和频繁交往。”胡小武说。
另外,年轻世代作为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原住民”,“以网为生”,这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填补了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空闲时间,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边缘化。新世代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际规则,划出新的边界线,自行组成新的亲密单元。
在一项社会调查中,40 岁至50 岁的被调查者超过八成与亲戚经常联系,刚好与90 后、00 后的统计结果倒置;而且相比90 后,00 后对亲戚关系看得更“淡”——在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63.15%的被调查者已经和亲戚“基本无联系”。
胡小武认为,这与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不无关系。简单来说,80 后中,一大部分出生于农村,还有兄弟姐妹,特别是60 后父辈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们的一代亲和二代堂表亲,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记忆,客观上会增加血缘亲戚的链接度。90 后或一部分的00 后年轻人,大多自己是独生子女,其70 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个或两个兄弟姐妹,因此他们依然还有二代堂表亲戚,一些父辈关系好的家庭会为90 后、00后的子女带来较为亲密的二代亲。
但到了2005 年之后出生的这代人,很多城里人连二代堂表亲都没有了,他们大多数人的亲戚都是三代亲。因此,本身就属于亲缘关系淡薄的代际群体。“在客观上缺失一代亲关系的年轻世代中,从小就缺乏‘亲缘关系’的概念,何来亲疏和断舍呢?”胡小武说。
概言之,越年轻的世代,发生疏于亲情交往的行为概率越高,这不仅是时代变迁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客观必然,更是一种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变化所决定的客观后果。过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扩大家庭的缩减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对传统亲戚关系的冲击。
不过也不是没有转机。胡小武认为,随着中国的城镇化放缓、经济发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结构或会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当90后、00 后步入婚姻并为人父母,他们将在事实上扩大自己的亲缘关系网络。身份的转变,则让他们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辈们的“亲戚情谊”,并将其持续作为自身的情感和资源支持网络。他认为,未来,“亲缘关系”将会重新被唤醒。
一些人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生活在北京的张先生介绍,自己会与生活在杭州的表亲一家结伴共赴某个目的地旅游,两家的孩子年龄相仿,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熟悉,让她们不至于因为生活在不同城市而完全陌生。
“现在各家经济条件好了,不太需要亲属间相互扶持了,但也正因为经济状况改善,让我们有条件给下一代多创造一些接触、交流的机会。”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