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型医学生培养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05 04:31王铭泽陆珊珊盛彤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创医学院校医学生

王铭泽 陆珊珊 盛彤彤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先后下发多份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政策与指导性文件。在循证医学、精准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基础研究将更多的用于临床、教学、科研,创新是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学生协同培养的强大动力。“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etics,意为共同工作[1]。有关专家指出,医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应该涉及学工、教务、导师和企业等的有机系统,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系统间相互影响进而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超越系统自身的各自独立作用,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将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系统整体效应的最大化提升。因此,医学院校要积极适应不断进步的医学发展需求,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2]。

1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阶段的科研训练能够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勤勉的科研精神,为其医学生涯的持续进步夯实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培养科研创新型医学生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医学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3]。目前,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4]。

1.1 医学生对科研认知不足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对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够满意,希望能在学校的指引下有所提升[5]。然而,学生对科研不具体、不充分的了解容易致使他们落入“认知陷阱”,从而阻碍其科研素质的提升。一方面,由于学习医学的年限较短,本科阶段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较浅薄,特别是前沿、创新的医学知识,更是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当需要运用医学知识进行科研训练时,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容易滋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医学生认为科研活动周期过长,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不愿意将时间投入其中。此外,部分本科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他们将科研活动仅仅当作升学、奖学金评定、就业等关乎未来发展的工具,从而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6]。

1.2 医学生学业负担繁重,科研训练受限

医学生学业任务重,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且分散。当导师教授科研方法、科研思维时,医学生尚且能挤出时间学习理解;当进入科研实验阶段时,长时间的医学实验往往让医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导致科研进度的减缓。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对其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也会降低对科研的热情与动力[7]。沉重的学业任务也会僵化学生的思维模式,阻碍发散思维。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科研锻炼均设置在实习阶段,而非基础、临床课程的学习阶段。

1.3 科研导师对学生关注度不够

目前,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多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平日里,这些导师不仅要完成临床工作,还要兼顾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甚至行政职务[8]。这样的工作压力使得他们很难再抽出时间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同时,结合现有的评价机制对导师临床和科研能力的要求占比更大,培养学生不仅周期较长且时间成本耗费较大,最终成效也难以提升。因此,科研创新型医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影响较大。

1.4 传统医学教育缺乏对科研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为主,科研创新类课程缺乏,从而难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科研观念与科研规划[9]。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验课程是验证性实验,医学生以学习使用实验器具,研究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为主要目的,而非形成自主的实验设计,难以启发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为了教学方便,实验课程的开展也多以团队协作完成为主,多名医学生分担不同任务,按部就班地共同完成一个实验。这样的实验课程开展方式容易导致医学生缺乏独立完成完整实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科研兴趣的培养。此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仍以传授型为主,缺乏对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启迪,不利于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10]。

1.5 医学院校的科研创新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部分医学院校的科研创新教育体系仍未完全建立,缺乏统一的管理架构[11]。从表面上看,学校许多学院、相关部门均会举办各类科研创新教育活动,如学术沙龙、科研讲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会等。然而由于缺乏统筹,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机整合,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从而导致部分医学生缺乏接触科研创新的路径[12]。

2 医学院校培养科研创新型医学生协同路径的模式探讨

本科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医学院校应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发力,激发医学生科研创新兴趣,提升科创新能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协同培养体系。

2.1 提升教育理念,优化科创培养模式

理念创新是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与关键。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具备较强科创能力、科学精神的人才作为科研创新教育的定位目标,切实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3]。就医学生的评价标准而言,改“唯成绩论”为涵盖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医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从而培养其优秀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精神[14]。

在课程设置上,医学院校应注重科研创新教育的连贯性、阶段性。开设专项的科研创新课程,要求内容涵盖基础通识课、科创专业课、科创实践课等,课程设计覆盖科创的全过程,进而提供医学生全面、系统的科创指导。同时,科研创新课程也应注意知识传授的阶段性。对于低年级本科生,应以培养科创兴趣为主,通过案例分析、背景引入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在不断地调研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文献阅读中了解研究现状。对于中等年级本科生,科创教育应更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授实验方法,提出解决方案等。对于高年级本科生,科创教育须与就业、升学等相联系,鼓励学生发表科学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15-16]。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对医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模式还可以针对所学专业进行拓展教学,使得课内课外理论有机融合,进一步激发交叉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7]。从书本、教材教学拓展到期刊学习、案例解读;从线下直接授课延伸到网络资料学习、实地环境寻访,拓宽教学方法的维度有助于医学生保持盎然的科创兴趣,培养他们对科研创新更立体、丰富的认识。同时,在原先“导师—学生”纵向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生”横向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科研创新教育[18]。对于教师而言,变“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引导式”,有助于开发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19]。就医学生而言,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能够增强创新协同的团队精神,互通有无的沟通意识,不断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协作中确定自身的价值定位。此外,要增强现有科研活动质量、丰富第三方实践平台,建立课外讲座逻辑体系,拓展学生创新平台,不再将教学课堂局限在教室与实验室,而是向研究所、医院、社会延伸,借助互联网发展大趋势,鼓励跨院系交流与合作,采用群体化、社群型的学习和创新方式,努力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

2.2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科研创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医学院校应努力建设专业素质优异、专兼结合的科创教师队伍[20-21]。

一方面,要主动吸纳优秀校内导师。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导师资源,遴选在专利发明、学术研究、创业成果、竞赛指导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老师吸纳到导师库中,尽可能覆盖学校的全部专业与多个研究方向,丰富导师库,使科创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受医学院校的学科限制,学生在创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上往往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因此,以校团委为中心的各单位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优秀企业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孵化机构专家等担任科研创新兼职教师,结合其自身的创新创业经历讲解企业知识、传播商业思想、培养创新创业兴趣,补充大量的校外兼职导师,缓解高校科研创新教育专职教师短缺的师资压力,从而弥补医科院校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22]。

此外,导师间的双向交流也必不可少。校内导师具有医科专业优势,校外导师具有创业知识储备,两类导师间的双向交流是优化科研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校内校外的科创导师以课题研究项目为桥梁,进行长期的项目跟踪合作。医学院校应积极鼓励校内导师定期前往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研发等多个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拓宽成果转化思路,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知识。同时,校外科创导师团队在项目的长期跟踪过程中,也应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加深对医学领域的理解,进而提高在医学产品转化上的专业度。两类导师的双向交流和定期培训,对于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创新创业并重的科创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是建设教师队伍的必备基础。对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导师进行过程性评价,不完全以成果论高低,减少功利性创新创业活动,更多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为目的,切实提高导师带教质量。同时,医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成果应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在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老师和学生实施奖励,从而提高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 联通多方资源,建立协同培养体系

目前,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各相关部门仅仅依照单一的科研活动被动完成所应承担的配属工作,学生及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相关部门不能对学生的高级需求和培养体系出现的问题进行敏锐的感知并作出引导反应,导致培养模式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23]。因此,医学院校应打开思维,建立由校团委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导师、学工处、教务处和学院及第三方平台(如各个医院、重点实验室等)环绕的大协同培养体系。

学校团委牵头主持协调学生创新培养模式方案,建立可持续培养循环和科研人才与资源储备库,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收集有效反馈,并作为总的宣传平台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医学科研学习的学生了解、参与;导师、学工处、教务处和学院应积极配合校团委的工作,各部门要做好定期联席会议。同时,定期座谈会、深入访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共同提高学生医学创新的第三方专业平台与导师资源质量和学习活动质量,共同解决培养模式问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灵活性。

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也需要多个平台共同营造,多方资源共同促进。为加强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组织,医学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24]。校企合作是科研创新型医学生培养协同路径向外拓展的重要维度。学校可以通过产学合作共建项目库、导师库、基金库,以及项目孵化平台和师资培养平台等,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一个共享资源信息的网络平台。高校应充分挖掘、整合各类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平台和资金支持,为学生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高效的平台。

同时,科研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医学院校应做到“以赛促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与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活动的积极性[25]。通过“大创”作为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师生活动的有利活动载体,以“挑战杯”作为创新学习激励目标,建立可持续的创新学习循环,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建立完整科研思维,实现人才储备与二次激发[26]。此外,医学院校应开展配套的系列活动,包括科研实验训练、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参观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校内科创竞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27]。

3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团委牵头实施了基于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的导师制,同时将学校师生反馈意见进行总结,结合其他高校先进做法,提出可行改进措施,实现动态良性循环。通过基础科研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思维能力,为下一阶段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同时,利用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质量保障,修订教学标准,为祖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学校整合部门职能,明确培养科研创新型医学生的教学目标,努力创建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培育体系。校团委作为统筹实施的主要部门,既要优化制定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更要搭建平台,管理各项科创活动,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在体系建立方面,需要关注“导师—学生”双向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团委应制定导师遴选的具体细则,要求导师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具体情况并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同时每半年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评价考核,引导建立优秀的科研创新师资队伍。

学校教务处、学工处等各部门和各学院作为协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承担相应的组织职责。教务处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应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根据课题的创新性、重要性及可实施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遴选,对于优秀的科创项目提供相应配套经费支持,全额报销论文发表版面费等。教务处也应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倡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法(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以科研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28]。此外,各学院也应做好科创政策的宣传工作,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通过了解导师及研究方向,进行双向选择。

作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直接培养者,带教导师无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个性化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29]。导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查阅课题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做起,协助学生将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课题申报,督促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完成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科研能力。

随着学校组织力度的增强以及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学生与教师的科研创新积极性逐步得到调动,学校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并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比赛中荣获佳绩。

4 结语

医学是一门集科研探索与临床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民众对健康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医学科研创新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30]。因此,医学院校更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转变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各部门整合与协调,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升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不断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创医学院校医学生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