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方 朱晓华 刘家有 谢兴国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体结构的科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解剖学,才能对人体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区别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同时医学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医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直接对象是患者,是社会中的个体人,因此人文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现代医学理念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人性的温暖和人文关怀的特质[2-4]。笔者前期的研究表明将人文教育融到医学影像学、护理、助产等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人文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虽然呼声比较高,但是真正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的老师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重技能轻人文[5-7],如何将人文教育的理念较好的融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为社会培养出不仅专业技能知识扎实,而且又富有人情味的优秀临床医护人员,是每位解剖学老师的责任和义务[8]。
人文教育是当下比较普遍的一个名词,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得到提升,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9],它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精神是我们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先进、核心的部分,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和爱护人,这正是每一位合格、优秀的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人品素质。
医者仁心,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身体或者心理疾病的患者,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因此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10]。60年代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将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加到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1982年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随后到1999年,大约75%的美国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对医学中人文价值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医学史的课程讲授,到20世纪下半叶,医学伦理学课程取代了医学史。受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左右,人文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直到80年代左右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才开始恢复人文教育相关教学课程。经过多年的积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11]。2020年徐蕴等人研究报道中指出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值得大家借鉴学习[12]。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医学院校实施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其学科归属为医学和人文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研究方向为医学与人文的相互关系,并对各类医学事件、现象从人文的理念和价值观念角度进行思考总结[13]。
随着人文教育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重视,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开始出现,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4]。早在2007年杨向群等人的研究报道就提到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真正有僧于社会的人[15]。随后2016年高晓航等人的报道中指出将人文教育真正应用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医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二字的真正含义,使未来的医学充满人性、人文[16]。2019年寇珍珍等人的研究显示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将医学人文观念根植于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引导军医大学医学生在健康中国战略下,真正地理解医学,理解生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17]。2021年姜杨等人采用医学人文教育贯穿虚实结合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并对实施前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教学前后的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提示在系统解剖学课程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知识和职业情感综合能力,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8]。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解剖学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对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19]。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解剖学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后续的生理、病理、内科、外科等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还直接关系到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之后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好坏,尤其是临床外科医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专业知识为主,少有人文教育的渗入[20]。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顾着学习医学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同样比较重要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过于世俗,当你问其为什么学医,他的回答竟然仅仅是因为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还有些同学拿实验标本拍照、刻字发朋友圈。另外每学年操作局部解剖学标本的时候总有一些同学在血管、神经、肌肉、内脏等部位随意切割,缺乏敬畏与感恩之心,而且浪费了稀缺的教学资源。
2.2.1 加强教师的人文教育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受教师的影响,因此首先应该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养。可定期组织解剖学教师参加讲座、集体学习解剖学人文教育知识,重视人体解剖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人文知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文教师,从而提升解剖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
2.2.2 将解剖学发展史融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人体解剖学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解剖学的发展最早只是见于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同疾病作斗争、祭祀、打猎以及战争等分散零星的记录。随着医学发展的需要,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也相应发展起来。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其发展史一般是略讲或者不讲,如将解剖学的发展史融到教学中,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7年)是医学的创始人,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他改变了古希腊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曾提出“体液学说”和“希波克拉底誓言”,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西方对解剖学有较大影响的古希腊医学家是希罗菲卢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年-280年),曾用人脑做实验,开创了神经解剖学,证明了神经丛脑部的起源,还用钟表测量出了脉搏率,并把它用作一种诊断手段。盖伦(Galen,129-199)是公元2世纪最有影响的古罗马医学家、解剖学家,他做了许多动物解剖,开创了解剖学和实验生理学先声。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是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他编写的《人体的构造》是人体解剖学的权威著作之一[21]。中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进行了人体解剖,“解剖”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比较缓慢。王清任(公元1768~1831 年)对中国古代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并且绘制了25幅人体脏腑图。1867年黄宽(公元1828~1878 年)在广州进行了首例尸体解剖,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解剖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解剖学事业取得一定发展,1952年9月“中国解剖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22]。
2.2.3 将医学伦理教育渗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应引导学生尊重人体标本,珍爱生命,加强其中的医学伦理教育[23]。大体标本是无语良师,初次进入实验室在操作之前可带领同学们先进行默哀以示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每位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提升学生对每位大体老师的感恩和尊重之心[24]。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遗体捐献讲座,同时允许他们参与本校的遗体捐献工作,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大体标本的来之不易,这样他们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操作时才能更加认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改善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25]。另外在医学生第一次进入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的时就要严肃告知每位同学坚决杜绝对大体老师进行拍照甚至上传网络,否则将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可以开展解剖学绘图比赛、解剖学标本制作及学生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2.4 改善实验室的人文环境
对于最开始接触医学的学生,初次进入人体解剖学实验室难免有些恐惧和抵触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实验室的人文环境比较恶劣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有退学的案例。可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的布局上适当调整其人文环境,将比较刺鼻的福尔马林固定液更换为当前环保且刺激性小的固定液、在实验室的边台上摆放绿色植物,使同学们进入实验室之后感觉宽敞、明亮、有生机,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6]。
综上所述,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位医学生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人体解剖学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目前人文教育在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教学应用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27-28],如何将人文教育较好地融到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推广下去,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型医护人才,是当下每位解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