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 段妔 祁莹 闵迅
教育教学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高校都在推进专业学科建设创新改革,其目的就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有技能的专业技术型人才[1]。基于检验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亟待改进的内容分析,比如课程多、内容抽象难懂、实验设备多、教学方法枯燥等导致“教与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欠佳等因素。文章以遵义医科大学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互联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将“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教学重、难点知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学习共享,互为补充与拓展。并着重从教学方法、创新思维、优化流程、提升质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如下。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结构的变革,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新型模式,创生了信息时代下的一些教育现代化新名词[2-3]。其中: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自应用以来吸引了大量信息技术,受到众多学子、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们的广泛关注[4]。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相对固定,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为最终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逐渐发现以原先模式培养的毕业学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不够突出。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普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实践技能,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思维。当前,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倚重课堂教学与课本知识,以教材为中心的还是一种常态,虽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信息化媒介,但只是将信息传播途径作为了演示工具,并未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设计进行深度融合。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多元化教学的趣味性,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相对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教学内容的难点、疑点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上的问题不能及时解答。
新形势下,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5]。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阶段,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也积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教育”学习平台[6]。以“互联网+”微课、慕课、雨课堂等信息化载体,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腾讯会议软件等实现信息化学习。将移动式学习(M—kaming)逐渐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已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主战场”[7]。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若要促进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亟待研究本专业学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改进措施。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既要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要借鉴信息化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融合,形成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特色的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对目标事物的判断力、对团队合作的协作力、对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培育学习文化。
(1)明确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2)明确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目标;(3)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转化运用的目标。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将课本理论知识在实验实践操作中模拟训练、在检验仪器设备上模拟训练、在实验流程中模拟训练,以提升学生快速记住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流程、学会设备操作,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并适当转化运用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接受“互联网+”信息化相关教学知识培训,掌握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时以引导式、问答式、启发式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将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或课件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教师还可采用“菜单式”学习方法,如针对应用技能型本科生,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及设备常用功能应用[8-9]。除此之外,教学应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在学生之间采用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让理解能力强、上手快的学生帮助理解较慢的学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多看、多听、多学、多问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将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融合应用,即结合教学实际优化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视频导学+导学案”,把教学重点、难点录制成5~8 min的精品微视频,把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彼此衔接。选定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任务,优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采取分组式学习。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以及课内课外教学有机融合并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特色的新模式,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优化“教与学”过程,运用网络教学、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多层面教学等,注重综合能力素养培养[10-11]。
结合本专业实际设计教学计划流程;(1)提升教学目标设计、对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12]。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教学设计站位,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知识迁移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多元化培养。(2)注重知识系统结构设计,将知识碎片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注重单一知识点的设计,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个性化及多元化特点。突出从整体上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完整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3)强调单元主题设计,重构学科教学内容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强调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构学科教学内容。单个课时内容难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系统分析课标、教材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重构教学内容,并按照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群和问题链系统设计教学内容。(4)融合多元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时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融合多元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发展。这就促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的多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13]。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智能技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采集模拟学习过程形成学习分析报告、自适应推送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实施精准化多元评价等。
“互联网+”教育在检验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MOOC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机本土优化融合[14]。设计以“视频导学+导学案”的教学活动,依托“短小精悍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实现用“视频再造教育”,在学习情境中采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式探究学习,强调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熟记,形成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网站、QQ、微信等信息媒介,将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促进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激励学生线下学习的兴趣,使其线下学习成为线上学习的补充与拓展,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15-16]。
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模式融入信息化技术已成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MOOC的翻转课堂在临床检验实践教学中探索应用,其目的是促进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明确改革方向、理清改革思路[17]。本研究直击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剖析专业现状、发展趋势,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方向为突破口,深度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互联网+”教学设计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演绎、问题总结分析等方法,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问题剖析,提出课程优化设计理念,初步构建课程设计流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与评价体系,并在本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应用体会如下[18];(1)“互联网+”信息化视频教学的传播速度快,但在使用微视频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主观意识欠佳,少部分学生局限于观看“视频”缺乏思考。导致观看视频占了主导地位,忽略了以“视频”导学的本质。同时,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还不能排除其它外因干扰。(2)网络教学显得有些刻板,没有生动的现场教学情景,它是通过信息化网络传递,很大程度上缺少了感情的沟通与互动,更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如课堂教授,老师发现学生没有专心听课,可及时进行提醒或采取其他方式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但“互联网+”视频教学,就只能依靠学生们的自制力,其效果不好把控,还有可能助长学生们的随意性。(3)“互联网+”教育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以“互联网+”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融合应用拟解决检验医学专业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既要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要借鉴信息化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融合[19-20]。不断探索符合本专业改革进程又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对目标事物的判断力、对团队合作的协作力、对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果、培育学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