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宁宁(农安县育新小学/吉林省长春市) 张小军(农安县农安镇榛柴初级中学/吉林省长春市)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认知能力略强,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十分强烈,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可塑性相对较高,教师应当抓住这个特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培育,帮助学生塑造法治观念,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拥有懂法、守法的意识。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正面影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程度,为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适当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与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结合,将知识应用至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部分问题,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下面笔者对现存问题与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后续提出教学实施策略提供具体方向。
1.教材内容与考试方式局限性较高
教材是课堂的辅助工具,也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然而教材对于知识的阐述通常只是概括,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取的知识仅仅是这门学科中所有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教材之外还有更辽阔的知识海洋等待学生去探索。当前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教师为了追赶进度、迎合考试要求,只注重将教材内容反复灌输至学生脑海中,并要求将课本内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测试存在一个特点:回答内容需踩点得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面对题目时,由于需要作答的内容多,导致时间少,看题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知识点所在,遇见难以理解的题目,就回忆类似的知识点,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点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写上。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且无法真正受到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启发。
2.教学形式单一
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的知识点繁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烦闷的心理,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这样的固定流程使得学生更容易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教师普遍利用多媒体等创新教学手段进行板书减负,让学生自行摘抄板书,而教师则在一旁等待学生摘抄,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降低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且需要将教学方式真正引入至教学实践之中,体现这门科目的价值。
3.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下
任何学科,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吸收这门科目带来的启示。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会伴随着学生进入中学、大学阶段,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应当积极创新,采用更加先进、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时学会独立思考,吸收科目中蕴含的精神与观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依然在探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当前部分教师不擅长活跃课堂氛围,导致学生无法对该科目产生学习热情,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学习。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框架复杂的特点,教师应当在积极构建课堂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善于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将知识简化成学生便于理解的要点,以代替传统模式中的灌输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刺激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
1.对核心素养不重视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然而,目前的教学容易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知识框架的影响,教师难以跳脱出以往采用的灌输式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方式,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多,但是无法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设计,对核心素养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很高,但却没有将道德与法治的精神与价值传输给学生,不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和吸收该科目的知识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有效性,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结合时代性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创新,尽可能地缩减直接阐述知识点的方式,采用结合生活化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梳理,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过程中,加入核心素养的内容,让素养培育与学科学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2.教学实施过程缺乏深度
目前,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性较差,面对这类不属于主科的科目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忽视学生这一问题,将课堂主导在自己手中,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师的意愿为主线。这样的做法会演变成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不利于科目教学的进行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导致道德与法治科目理论知识无法渗透至学生的思维中,最终演变为核心素养培育深度不足。教学实施过程深度缺失,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造成严重阻碍。
3.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观念传统
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与学术性,因此教授这门科目的教师通常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按照自身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但过于严谨的教师往往会带有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严肃的教学氛围。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式一直在不断探索与改革中,但是创新程度仍然无法补足该课程的缺陷,而部分教师虽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但未能够充分结合学科、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长此以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将难以结合核心素养进行展开。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知识点,学生负责记录与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多为单向灌输。当教师以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枯燥性会被加倍放大,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并且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乏味、空洞,课堂氛围沉闷,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即便认识并了解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但也不擅长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和生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是要将知识传授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道法这门学科,应当将学科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向引导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形成与提升中。这个要求将伴随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发生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与班级共成长”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此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一心,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合作性的活动或者趣味游戏,例如借助体育课,组织两个班级之间的拔河比赛。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记录感想,在下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感想交流,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下对知识要点进行教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班集体意识,培养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主线,也是教师完成学科任务的依据。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适当的拓展教材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知识点的核心,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并且进行拓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课程知识点的难度,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国土,了解我国位于地球上的哪个位置,我国国土的面积、土地特征,国家领土权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我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平原、高原、山丘、河流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土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拓展教材内容,是从课文内容出发,对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感受道法课程期望传达的精神与情感,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课堂氛围低落,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该阶段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教师应当抓住这个特点,结合当前发展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课堂活跃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课前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来对知识点进行展示以及拓展,精美的课件能够直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专注度。众所周知,多数学生会使用电子产品,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电子产品下发资料,或者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后上传,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省去更多收发纸质作业的时间,学生能够及时预习、温习课堂知识点,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章时,教师可以课后下发各种民间艺术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观看,并采用绘画、小作文等形式,将自己熟知的民间艺术表达出来,拍照发送至平台上,让同学之间相互欣赏与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民间艺术的态度。
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根结底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作为导向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知识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道法课堂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我们一家人”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家庭故事、播放家庭温馨短篇或者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家庭中发生的点滴小事,来引发学生的共情,让学生思考和理解家庭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家庭这一话题,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家庭是小家,小家组成的是大家,也就是我们的国家,进而引出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学会爱国,学会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当避免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课堂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增加互动交流环节,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推动学生思维迭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教师能够及时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除了问答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举行辩论赛,让学生自主对某一知识展开正反方的辩论,例如在学习法治教育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是否应该取消死刑”作为论点,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辩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这样的做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法律存在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在知法懂法的同时认真遵纪守法。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当前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小学教师需要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把握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核心素养,重视核心素养,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还要同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技能起到了引导性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当把握该科目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