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芳(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初级中学)
中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动其脑来,付诸行动,畅游书本,博览群书,要积极引导学生用阅读开启心智,用阅读点燃智慧,用阅读装扮美好的中学时代。但现实是学生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可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很难爱上阅读,所以,探究阅读的良好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叛逆心太强,尤其是八年级的学生,穿衣服不但要穿出风格,还要讲究名牌。我们常常苦口婆心,婉言相劝,说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是读书,至于穿什么,用什么,是不是名牌,有什么关系呢,但学生往往无动于衷,仍我行我素。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各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波动大,心智尚未成熟。这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读名著,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去涵养心智,汲取正能量。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违背父亲的意愿,出海航行,船在暴风雨中倾覆,鲁滨逊孤身一人漂流到一座荒岛,让他们领悟要多听父母的话,但同时也应领悟到,一旦遭受厄运,如何绝地求生,转危为安;让学生读《城南旧事》,去学习英子善于观察周围万物的强烈的观察力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当学生们走进祥子,自然会对祥子的不幸遭遇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同时定会感念如今我们的太平盛世,增加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久而久之,孩子们通过一本本优秀的书籍,能够锻炼自己的心智,让学生们健康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书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广袤的世界,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大量涉猎书籍的人,必定才智过人,视野开阔。读书多的学生,比不读书的孩子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更加突出。跟着《徐霞客游记》去旅行,孩子们不仅会被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异风光深深吸引,也会对独特的地质风貌产生美好的遐想,更会激发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成长的少年对未知的领域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一些学生,从小就爱观察,尤其是对各种昆虫,教师可以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蜘蛛、蝉、蜜蜂、甲虫……这些孩子们见过的或是没见过的动物,在填补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读书是陶冶情操最好的途径。我们就要给情绪找一个发泄的渠道,打打篮球,跑跑步,听听音乐,找朋友诉诉苦,当然,你也可以读读书。在书中,你可能找到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慰藉,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一个人,知识再渊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知识的欠缺,你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书籍能补人之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的阅读中,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
几年的阅读教学下来,笔者发现学生的假读书主要有以下现象:
1.学生眼睛盯在书上,心思游离于书本外
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并安排了读书时间,起初学生热情很高,纷纷跑到图书馆借书,或者从家里拿来家长们很早前给学生买的课外读本。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久久不能到来的故事情节,学生会产生厌倦。所以在学校规定的阅读课上,只要你留意观察,会发现有部分学生不是摆弄手,就是玩弄学习工具,或左右摇摆,时不时抬头望望外边,再看他的读物,几乎没有翻动。
2.家长不能以身示范,家庭读书氛围缺失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爱读书,具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孩子自然也会爱上读书。很多家长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购买很多书籍,努力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但由于自身不具备这种能力或习惯,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做,不能以身示范,时间长了,孩子什么时间去阅读,怎样去阅读,阅读怎样的书,就成了空谈。学生在家中读书习惯的缺乏,也成为一种假读书的主要表现。
3.读书不能常态化,读书时间常被占用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要求,学校大多安排了专门的读书课,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但由于读书见效慢,不能立刻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读书课会常常被占用。另外,学校如果有活动,语、数、外等其他的课堂当然不能被占用,那么,牺牲的只能是阅读课。学生的阅读计划被打乱,等到再上阅读课,学生已记不起上次阅读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做到阅读的常态化,所以阅读的“假课程”也成为学生假阅读的一种常见现象。
学生的读书流于形式,学生的读书习惯无处养成,那么,如何应对考题中出现的大量名著导读检测呢?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快餐”式读书。一方面整理归纳中学生必读书目,从内容梗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梳理知识点,然后背诵梳理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灌输,到考试时间,教师一遍遍在课堂上强调内容,点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重点点拨,去进行记忆或做题训练。这种以应付考试,提升成绩为目的,快速对内容梗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写作背景的记忆,我们称为“快餐”式读书。
其实,这种读书也不能称为读书,与我们考试的初衷相违背。
考试题中设立名著导读检测题,目的在于传承中华文化,帮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在逐步阅读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语文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满足眼前的利益,提倡或默认学生的“快餐式”阅读,要知道“快餐式”读书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跟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也清楚知道,去追求物质利益,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舒服,更加的安逸。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必定削弱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人们的想法是,书中不再有黄金屋。读书无用论思想在一部分人心中愈演愈烈,且这种思想慢慢影响到了下一代,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出向书看不如向“钱”看。于是,学生的聊天内容不再是梁山好汉,不再是宝玉黛玉,不再是夸父到底追没追上太阳,而是脚上的鞋多少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牌子,谁的姑父是干什么的,一年收入多少等等话题。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对教师的新称号,“佛系教师”,这一概念主要的意思是,学生在校,不要说阅读课外书籍课外书籍了,就是正常的课堂秩序,他不参与你也不能要求他去参与,你稍有批评,这些学生的家长就会轻则哭天喊地,说你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得向他们道歉,重则找上级部门,非得讨点什么,才可以息事宁人。说到底,这种现象折射出家长对学生教育的不重视,对知识不够敬畏,你再去告诫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
所以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敬畏知识,注重读书,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更应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富足。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无法克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有这么几条捷径可走的。
初次给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一定要注意多加思考,首先要考虑书籍的厚度。初次让学生读书,就拿出《和平世界》,有学生定会在心里嘀咕:这么厚的书,我一学期也看不完。学生就被作品的厚度所吓倒,怎么可能去用心读书。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如《羊脂球》《人生》《骆驼祥子》这类字数少一点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次,内容不宜难。对初中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能力较弱,太难的书籍会吓退学生,所以,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对好理解的书籍,也可以是压缩后的名著读物,如《红楼梦》《悲惨世界》等压缩后的中学生版读物,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信心,感觉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一本书。当然,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等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逐步加大难度。再次,读书量也宜少不宜多。教师指定学生读书内容或学生自己选定读书内容时,也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少或适中,这样会让学生倍感轻松,从而激发他们下次阅读的欲望。
学生的读书热情点燃后,这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他读物了,如《白鹿原》,和大多数人一样,学生会被书中的第一段“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而吸引,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想知道小娥的命运如何而不舍得去吃饭,为白孝文的一步步沦落而惋惜,尽管他后来活过来,但他心胸狭窄,不讲义气会让人很气愤;为百灵的热情,信念,勇气喜笑颜开。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学生也会为《抉择》里的李高成反腐到底的决心而拍手叫好。会去思索林老板那样精明的一个商人,为什么保不住自家的铺子。为清纯美丽如“月牙儿”的女孩,终被旧社会所摧残而彻夜难眠。学生会翻翻俄国农奴改革后的相关历史,去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作《白痴》所呈现的社会现状。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内容就会大大增加了。
羊群里有领头羊,羊儿们就会跟着头羊找到草吃,孩子们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班级中有爱读书的学生,哪怕很少,教师也要抓住不放。首先,教师要保证这些孩子的读书时间,在他的读书习惯的感召下,起初响应的必定是他周边几个在读与不读之间左右摇摆的同学,受他精神的影响,左右摇摆的天平自然会慢慢倾斜,捧起书本,一传十,十传百,大多数学生就会爱上读书。其次,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坏的结果,即你所带的班级没有一个孩子有读书的习惯,那也千万不要气馁,从班干部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去寻找突破口,在付出努力后,必定柳暗花明。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个教师告诉笔者,也不知怎样的缘分,她带的班级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十分聪明,但就是不爱读书,很是让人头疼,因为她知道不爱读书的人总归是走不远的,所以必须让这些孩子爱上课外书籍。接下来她的做法是从班级前十名下手,硬性规定读书范围、阅读页数,然后她去和这些学生交流,从而让阅读落到实处,时间久了,其他学生也就跟着走了。她的这一班学生,竟成为全校读书的排头兵。
至此,我想到了一句话,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读书中去,自然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师生共读法指教师学生共读一本书。如果教师给学生确定的课外读物是指定的读物,是同一本书,教师参与阅读,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以身作则,必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交流。可在确定时间或随时随地就所读内容,和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所读读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蕴含的哲理等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启迪心智,开发思维。师生共读法也指师生在对应时间参与到学生中读书,但书本内容相对自由,这样,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一路走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之路上,倍感师生共读法对于不爱读书,读书习惯不好的学生确实有奇效,有此困惑的教师不妨一试。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家长有一个好的习惯,如读书的习惯,孩子耳濡目染,总会多多少少去读书。相反,一个家庭,做家长的不读书,也不给孩子读书的环境,即使在学校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学校五天的教育,毁于两天的周末生活,所以,让家长爱上读书,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的潜意识里普遍认为,现在的生活竞争太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抑或让孩子弥补我们的遗憾,报各种孩子并不一定喜欢的兴趣班等。但是最终家长会明白,培养孩子好的读书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完全可以培养的,读书“四径”即读书的四条捷径,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方法,相信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