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会(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东风路小学 467000)
“双减”政策出台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传统的语文作业以大量的抄写为主,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在作业练习中收获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双减”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压力和课业负担,语文作业设计在此背景下也需要进行优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要让“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更加科学、高效,许多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从压缩作业量、缩短作业时长的角度考虑,选择了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小学语文教材内的教学内容都是分单元设计,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题,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题为“民间故事”等。单元整体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系统的思维,寻找各个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提炼出具体的理论、概念、思想、思维方法等,结合学生需求和其他学科内容,按照层次性、启发性和多样性等原则,进行立足单元内容的整体教学。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从整体思维出发,将有内在联系的主题单元进行有机整合,结合教学任务进行作业设计,精简作业数量,达到“双减”提倡的减负增效。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学语文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单元整体”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在作业设计中糅杂了太多重复的知识点,增加了作业量,这一变相的“题海战术”不但没有为学生减负,还与“双减”的政策相悖。二是作业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一,在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中,许多教师还是把教材当作作业设置的唯一参考,设计的作业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语文作业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呆板的作业练习中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作业评价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设置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然而,在许多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作业评价常常被语文教师忽略,教师对作业评价不在乎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让学生产生“反正老师不会仔细看,应付一下得了”的错误认知,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强化语文教师对“单元整体”的理解,扭转教师的错误观念,让教师摒弃题海战术,挖掘单元内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作业设计,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精炼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质量,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第二,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作业内容,丰富语文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外资源为作业设计增加更多趣味性。第三,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评价模块,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让学生意识到教师非常重视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才会认真对待,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
要推进“双减”政策在小学阶段的落地生根,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响应“双减”政策,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单位的改变是整体单元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根本性区别。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再按照传统教学观念思考“课文主题是什么?”“课文传递了什么内涵?”“应该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理解什么?”等问题,而是要站到更高的高度,从整册教材出发,宏观地看待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育重要性,并合理安排教学密度。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几篇课文,教师在设计关于该单元的作业任务时,首先是要明确该单元属于“传记单元”,其次要思考通过开展该单元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勾勒手法还是知晓人物经历的记录方式,确定了大目标,再确定次等目标,如让学生从每篇课文中领悟传记人物的精神,感受传记人物的魅力,等等。
确定主题是确定单元共性的关键,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作业设计可以从文字笔记练习改为思想探讨,学生需要探究这四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不同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式作业,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古诗三首》会和另外三篇文章列在同一单元?”“《古诗三首》和其他三篇文章的相同处在哪里?”“《古诗三首》和另三篇文章有哪些不同点?”等问题展开探索,同学之间分析和讨论第三单元的文章主题异同性,从中明白不同文章主题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多元化,了解到文章主题结构的相似不止一处,差异也不止一处,课文被归于同一单元是因为它们在主题上的高度相似,但部分课文被设为可学习是因为它们的主题并不完全趋同。由此,在关于主题的挖掘和归纳中,学生发现了课文之间的关联性,在学习时就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在不同课文间往返运用,加强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了解创作者的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意图的重要方法,同时,剖析创作者的身份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课文出现文章情感趋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教师可以安排为线上开放式作业。首先让学生借助网络工具搜索和了解故事背景发生的年代,然后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在那个年代下,课文的作者们所描绘的人物究竟代表了什么形象,作者又对这类形象寄予了什么样的感情;同时,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情感有什么差别,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借助这一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对创作情感、创作主题的影响,也能明确自己在文章创作时,该如何往文章中填入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如何借助文字的描写让阅读者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让自己的文章创作和文学品鉴能力得到提高。
在整体单元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习主动权。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为在教育中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与其教学生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所以,当整体单元教学开始后,教师要结合“知行合一”理论,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向学生发布课程资料,然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浏览课文作者的个人信息,了解作者的学术成就和生平。之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发布的资料包,自学相关的课文微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语文单元写作特征的理解,学习、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课文结构思维导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进一步了解单元中不同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在整体单元教学中以辅导者身份,引导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完成作业,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摸底,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在作业完成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评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等方式,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相关的评价,针对学生的单元知识整理能力、主题提炼能力、文本剖析能力,可以采用问卷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学生作业完成过程的评价则可以利用“学习档案袋”予以记录。以上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单元整理归纳能力的评价都有较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体现人性化特点,尤其是部分自信心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发现自己身上闪光点,要求学生对自己做出积极的正面评价,以自我评价作为指导,肯定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文本品鉴、对比和归纳能力。最后,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保证教学评估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对整体单元教学的适应情况,对不同课文的整理、归纳、总结、品鉴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改变作业设计方式,减少堆砌式的作业,减少作业中的文字书写内容,将作业改变为具有探索性、实践性的形式,结合单元教学的特点,以宏观学习角度为出发点,让学生以交流、讨论、网络检索的方式去完成作业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提高语文教育的成效,达到减负增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