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玲(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 516400)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分阶段、分单元开展阅读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品味课文中多样、深厚的思想情感,欣赏、感悟人文价值。区别于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感性思维,强调课文的价值取向与整体审美,重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和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教师要通过不断教学探索与实践,共同思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之策。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的提出和推行,给予教师以丰富多样、具有参考性的阅读教学指导。不同于字、词、句、段、篇层层深入的传统教学模式,文学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灵感的揣摩、阅读感悟的凝聚,启示学生围绕整体的阅读文本,步步深入理解。这说明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完成生字词、段落、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一系列教学任务,还要围绕文本的审美价值、情感内涵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拓展和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如何深入文本是教师应当思考与实践的教学重点,文学文本有其特定的文体,教师可以从不同文体入手变换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例如,对于古诗词类文本,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教师要在第二、三学段中引导学生阅读表达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美好情感的诗篇。纵观小学语文四至六年级的古诗词文本,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或背景的古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自然景色转入情感抒发,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的常见思路。对于古诗词文本,教师要从自然景色入手,通过抓取关键词、图画演示和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文字与美景联系起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阅读教学效果。对于故事、传记类文本,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教师要在第三学段引导学生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的手法,描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在教学《忆读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等文本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故事情节脉络,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关键情节,并在情节的枝杈上延伸思考人物形象、总结情感之美。不论是景色美还是情感美,都要建立在具体的文本之上,依据文体特点、遵循不同文体的教学思路深入文本解读,帮助学生从文学阅读中拓宽审美视野。
基于文学阅读深化学生的情感体悟、审美理解,必须围绕文本的主题步步深入。针对不同文本的主题,教师既可以从一个主题中心点呈线性地不断延伸、层层深入,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中心点呈发射状向周围扩散。前者是一种主题的深入解读,后者是围绕主题的多元解读。选择哪种解读方式,要根据文本的主题特点而定。主题相对明确的可以采取前者的解读方式,例如,在《父爱之舟》《慈母情深》这类文本中,作者集中表达父爱、母爱之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细节,达成对全篇文本的深入理解。而对于《夏天里的成长》这类课文,文本中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可供多元解读的空间大了许多。教师要围绕文本主题关键词“夏天”“成长”,启示学生罗列文本中所表现的次要关键词,如“万物”“季节”“学生”“农作物”“小动物”等,根据次要关键词概括文本中描述的主要事物,激发学生的审美天性。教师可以先出示“万物”“季节”两个关键词,在课件中配上表现四季变换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万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学生有的谈植物,有的说动物,课堂讨论氛围一下子热烈起来。教师再围绕“夏天”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夏天中会做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是否喜欢夏天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迅速深入文本情境。最后,其结合文本中提到的“人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描述到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学生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任何时候都要用力生长;还有的学生认为人与植物是不同的,植物的成熟依赖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人具有主动性,能够选择怎样生长。课堂上的主题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锤炼学生的文学阅读功底。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强调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整体感知,注重综合性、系统性。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合的方式,联系单元内部的不同文本,挖掘其共性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思考单元文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阅读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能够脱口而出某一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自己对某一文本有何特别的体悟或解读,而是让学生能够养成深入感知、理解文本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究文本、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开展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时发现,整个单元就是在讲述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补天再到精卫填海,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引人入胜。尽管是不同的神话故事,但处于同一个单元的这些神话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把这几个神话故事文本联系起来阅读,再配合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厘清中国神话的故事体系。将某一神话故事融入神话传说体系,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感知神话人物的独特魅力,从善与恶、爱与恨的描述中体会到人类遥远先祖的深厚想象力。
在大多数课堂活动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比较明显。例如,提出一个正反问让学生思考,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供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总是承担开启文学阅读之路的角色。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指南针,引导学生在层层错落的文字之中找到文本理解、感悟的正确方向。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率先表达,由学生挑起课堂文学阅读的话题,通过温故知新、联想想象的方式导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学阅读课堂的发起者。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出示《小英雄雨来》的插画,还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便提出疑惑:“这篇课文四年级就学过了,怎么还要学?”教师则可以说:“在革命年代,人们的爱国之情、高尚人格至今仍令我们感动不已,雨来就是我们已学过的一个典型例子。除此之外,你们还想到哪些课文?”学生开始头脑风暴,一连说出《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经典之作。温故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新课文,让学生借助联想进入文本主题情境,继续学习和追思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与伟大成就。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曾谈道:“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这不仅点明阅读的重要性,还强调表达在生活与读书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果仅仅阅读而不表达,那么即使学生对文本有多么深入的理解、奇特的想象,也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文学素养。失去了学生个性表达的阅读教学,是呆板的、毫无生机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捕捉文学阅读的灵感,由一到多,生成片段的随堂练笔。例如,有学生从《只有一个地球》中想到人类的未来,以此为灵感,写出人类到达其他星球之后的生活。又比如学生在学习《猫》的时候,提到自己遇见过一只和课文描述大相径庭的猫,便可以随堂写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见动物,也深受学生喜爱,这篇课文的文学阅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时常迸发灵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来之不易的灵感,随堂进行写作。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展示、点评,提高学生的快速写作能力。
创意是文学阅读教学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学生要抓住阅读灵感来及时创意表达,教师也要竭尽所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创新性,点燃创意火花,促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文本之后进行多维表达。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陶行知还曾说道:“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须的气候。学问之气候,可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则有待于创造。”在经历理解、感悟、欣赏、联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后,创新—创造便成为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的新目标。例如,在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陆续学习《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京剧趣谈》《月光曲》等一系列佳作,单元文本的文体、国别、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围绕艺术各自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艺术是具有创新性的领域,文学的发展也从来不是孤立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文学阅读的课堂上,促进艺术与文本的巧妙结合,让学生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课堂上举行“你画我猜”的活动,擅长画画的学生拿起画笔,简单勾勒出一个故事场景或人物形象,让其他学生猜猜图画指的是哪篇课文。教师还可以将《伯牙鼓琴》中表达的知音、友情等情感继续发散,让学生表演以友情为主题的小短剧,例如管鲍之交、将相和、管宁与华歆等古代故事。借助课堂创意表演,学生不仅了解了多姿多彩的古代典故,还可以发挥个性,依托故事情节来丰满人物设定、创意课堂表演,让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形式更为多样,让创新思考成为学生参与文学阅读的持久习惯。
文学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阅读任务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创意表达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性思维,让他们由文字理解转向思考输出,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性语文阅读能力。通过深入文本解读、强化文本关联、读写共教共促等措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焕发新的活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