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顶燕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了解文化,甚至还可以接受思想引导。但是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以知识讲授为主,一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导致语文教学缺少德育内涵,在此情形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只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革新的形势下,强调教师要大力推进德育。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合理渗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的滋养。
德育是目前教师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但是在之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还没有引起重视,或是有些教师只是单独地将其当作一门课程进行讲授。在这一环节中,教育的影响力还不够广。而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就可以进一步扩展语文教学容量。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引入德育内容后,教师不再只是为学生讲授基础的知识,同时,教师会导入一些德育案例内容,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受到德育的滋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故事。在此情形下,能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能进一步扩大德育的实际影响力。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培养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接受德育的熏陶。在此情形下,就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扩大德育的实际覆盖面,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阶段得到良好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德育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感受。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一定要在挖掘两种教育内容之间的共性特点后,选择更为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下文就围绕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具体衔接进行探索。
在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师要明确德育引导方向,革新授课思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学设计为指向,打造精彩课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感受蕴含其中的德育思想,提升道德素养。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前,教师应从题目入手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教师提出问题,写在黑板上,如“文中的主人公为何要读书”“他是如何读书的”等。学生阅读结束后,可以与同学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和总结,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情况,对他们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文本中的主人公是怀着伟大抱负,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再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探究,通过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重点段落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习,体会读书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白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虽然短小,但文质兼美,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阅读,找出文章的重难点,分析德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共性点与连接点,规划好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在教学时,优化导入,使学生顺利进入教学过程。教师要定好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找准两者之间关联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是与德育内容息息相关,只是之前教师没有进行细致探索。因此,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加大探索力度,挖掘语文学科中隐含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让学生翻译文章的原文,在学生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合理进行延伸。如这篇课文叙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她化为精卫鸟。精卫鸟每天叼着西山上的树枝与石块,用它们去填塞东海。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思考。如学生认为精卫坚持填海预示着它珍爱生命,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生命后,精卫鸟通过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填塞东海,日复一日地奋斗,期望将大海填平,不让大海再去伤害别的生命,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精卫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而有的学生认为精卫坚持填海是因为其意志坚定。大海辽阔、茫茫无际,精卫填海无疑以卵击石,但精卫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意志一直在不断坚持。由此可见,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正确的精神内涵,珍惜自己的生命,遇到困难时要动脑筋、想办法,要努力尝试。
语文教材历来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选内容经过众多语文教育专家与学者反复研究与审定才被纳入其中。语文教材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语文知识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许多人文历史与文化道德的内容。教师要挖掘课文中的道德情感内容,并将其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学习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启发教育,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
例如,在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时,教师要把课文中情感表达强烈的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用段落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感。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真正体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强烈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在面对不同的知识时,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探索机会。因此,在德育渗透中,教师不要只是直接为学生导入不同的事例内容,或者直接为学生分析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如教师导入了一些德育内容,学生对德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德育为主题开展一些活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的素材,然后分析这些素材中所涵盖的德育知识,接着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演绎故事内容,展现其中所传达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学习《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学生深受触动,猎人海力布不顾自身安危,努力营救其他村民,在他身上展现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搜集其他素材,如学生本人感兴趣的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围绕着自己搜集的故事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绎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或者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口头描述。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围绕着故事中的内容进行交流,并且分享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不断挖掘不同课文或不同故事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充分给予了学生探索的机会,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让其保持更为踊跃的探索状态,自发学习。
为了进一步扩大德育的影响力,教师不必将教学拘于课堂,可以合理延展教学场地。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描述和讲解理解相关内容的,但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外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雷锋的光荣事迹。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完成一些公益帮扶活动,或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好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德育认可。再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声音有强烈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界中有不同的生物,如植物、动物,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构成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在闲暇时间,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看一些遭受人为破坏的自然环境,在学生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后,面对被人类破坏的环境时,会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如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内心的自然保护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悟。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阐述,分享自己从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与德育内容。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写作与修养双重提升的目的。
此外,教师也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例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学生展示出这篇课文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场景,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发挥德育的效果,同时也能延展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德育。因此,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树立正确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