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祥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的学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书本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记忆重点知识,增强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视角下,教学目标有所转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方向进行全新的教学构思,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结合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不仅能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同时,能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熏陶,让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中,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情况。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巧妙地将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进行衔接。比如,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素材,在将二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入手进行合理挖掘,才能进一步凸显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但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更加关注语文知识的讲授,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尤其是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将两部分内容分开导入,导致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之间产生割裂,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将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进行结合,教师所选择的方式还稍显单调。比如,在将二者进行结合的时候,有的教师仍以讲述和分析为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感受,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为主,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僵化,兴趣低落,不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学科知识时,无法仔细思考和主动学习。这种情形下,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也无法对教师所导入的相关内容产生认可,很难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这对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的过程时,教师没有细致地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学科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要选择水乳交融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实施中,有的教师只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进行阐述,以完成任务的心态组织教学活动,并没有充分彰显学科育人的实际价值。
在推动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实际匹配度和相似点,如果教师只是盲目地导入不同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产生莫名感,学习积极性不易调动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针对语文学科内容展开细致分析,找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非常庞杂,不同作者将自身的生活感受与认识都浸入到了自己的文章之中,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资源,考虑到这些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实际匹配度,在找准时机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
在新课改视角下将语文教学和德育进行融合,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也能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语文教师要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德育,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学时要努力做到学科和德育的融合,让传统文化为学生立根。例如,教材中选择了《论语》《鱼我所欲也》《兼爱》《大学之道》等文章,学习阅读这些文章能让学生感受当时作者的心理情感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通过对诸子百家代表思想的理解与德育相结合,用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点,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认同属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基本中的基本。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择课文这方面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比如,选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蕴含、表达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应该通过对文章中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我们国家建立的艰辛,以及发展壮大的不易,要让学生知道,是那些伟大的英雄们的努力奋斗,才造就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要让学生领悟爱国精神,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勤劳,由于我国千千万万人民的勤劳努力,才有了如今的中国,才书写了光荣灿烂的历史。德育中不能缺少的教育即劳动教育。时代发展,物资丰富,生活幸福,学生自小都是家里的宠儿,没有体验过劳动。正是因为劳动在教育中的缺失,学生对食品等物品也缺乏珍惜。鉴于目前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融入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劳动的意义与重要性,知道一粒米的来之不易,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勤于学习与劳动。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很多都体现了劳动的光荣与价值。如《一夜的工作》《愚公移山》 《插秧歌》等文章,这些文章描写了劳动是光荣的,是人的最可贵品质。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在今天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赞美和讴歌更应该成为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祖国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人。
人性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引导人们向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核心任务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与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堂能引导学生学习真善美,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质和灵魂。新时期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有灵魂的人呢?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一些课文里找出答案。《幸福在哪里?》《巨人的花园》等文章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如自私自利、贪婪、虚荣、浮华等。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要告诫学生,只有克服了人性的若干弱点,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获得人的“灵魂”的人。
在融合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并非只以讲解课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熏陶,在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引学生。比如,很多学生喜欢参与不同的活动,所以,在融合二者时,教师要以活动为具体的载体,将语文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巧妙衔接。如,在学习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中国过去的贫穷与人民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要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奋进崛起与强大,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这首诗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诗朗诵活动。诗朗诵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基础的主题,比如,教师以爱国为主题引导学生收集不同的爱国诗作品,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朗诵。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不同的爱国素材中,了解不同作者在传达爱国情感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同时,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关注一些字词的读法,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打动更多的同学和教师。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融入情感,强化教育熏陶作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每次语文课前的3 分钟演讲,在这3 分钟演讲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3 分钟让给学生,利用每节课前的3 分钟时间通过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积累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这3 分钟时间演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者目前社会热议的事情。3 分钟演讲可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除此之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合理延展教学场地。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感悟黄河》这篇抒情散文时,作者为读者勾画出了黄河壮美的风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展示出了瀑布的形状与态势,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祖国壮美山河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壶口瀑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的雄壮之美,由黄河联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带着感情朗读,感受优美的语言与激越的情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观光活动,欣赏本地的山河,让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领略到更多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教育熏陶,进一步凸显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书”与“育人”是建构起教师职责的重要两翼。为了推动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教师要从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实际共性特点入手,选择不同的方式将二者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浸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