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NOSIE和ITAQ评分的影响

2023-04-04 03:42沈秀兰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6期
关键词:针对性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沈秀兰

(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泰州,2257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大精神疾病,具有慢性、持续性的特点。患者在个性、情感、行为、思维等方面均会障碍,也会出现心理活动与个人所处环境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危害较大[1]。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也大幅升高,其中中青年人群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比例较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后自知力低下,生活质量大幅降低,部分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伤人或自伤情况,对周围人的正常生活带来风险[2]。研究发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时,由于环境局限,脱离人群与社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低下,易出现严重不良情绪,不利于预后康复[3]。针对性护理干预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开展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细化护理方案,使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大幅提升,更好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比较了解针对性护理的实施效果,明确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精神症状评定量表(NOSIE)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ITAQ)评分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月1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0.91±3.7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2.28±0.67)年;分型:偏执型10例,青春型12例,紧张型10例,单纯型3例,未分化型3例,残留型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23±3.6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2.53±0.39)年;分型:偏执型12例,青春型12例,紧张型9例,单纯型4例,未分化型2例,残留型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者[5];②资料齐全,完成全部干预计划者;③年龄18~65岁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心脑器质性病变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有药物依赖性、酒精依赖性者;⑤配合度极差,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做好健康宣教,定期组织开展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允许患者家属探视,1次/周,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调整患者家属的日常行为及与患者沟通的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①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精神科医师担任指导员,科室护士为组员。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精神分裂症专业知识与护理知识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自身职责,掌握日常护理方法,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心理评估与干预能力。②全面心理评估。患者初入院时开展全面性的心理评估,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引入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自制患者心理健康评定表,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如评价患者的心理认知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抑郁程度等,结合观察结果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作出评价。根据结果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③心理干预。结合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评估,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采取健康宣教方式,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由护理人员在患者精神状态平稳下讲解精神分裂症的诱因、治疗方案等,2次/周,1~2 h/次,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且全面了解。若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要了解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疏导,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护理过程中需合理开展共情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中应秉承着同理心,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合理应用“共情”技巧,学会使用“我了解”“我明白”“我知道”等共情语句,深入到患者内心世界,明确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不良诱因,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④加强亲情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的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其了解正确的家庭护理对患者康复的价值和意义。要求家属平常和患者多互动、沟通,多关心患者,尽量避免对患者的刺激,要定期和护理人员沟通,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科学、周到的家庭护理。⑤组织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室内外活动,可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询问患者的参与诉求,了解患者的兴趣,结合患者的兴趣点,组织其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开展上,要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活动,激发患者对运动的热情,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如组织患者观赏自然环境,让患者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改善其负面心理认知;组织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让患者通过参与活动,提升运动兴趣,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和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进行积极的互动,使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亲情与平等,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与认知水平。⑥情绪管理。针对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患者,可选用音乐疗法、肌肉放松疗法等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针对内向患者可引导患者通过写日记方式,记录每日所见的事情与心情,使自身感情有所寄托,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⑦自理能力训练干预。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每日自主完成洗脸、整理衣物、叠被等,维持衣冠整洁、装扮适宜;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亲属帮助并引导患者自行清洗衣物,刷洗碗筷,保证其所处环境干净、整洁。 同时,组织指导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训练,最少3次/周;还可以组织简单生活能力比赛,1次/月,激发患者对训练的积极性。⑧体能训练干预。组织患者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广播操、打太极等, 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难度系数从简单到复杂,由护理人员为患者示范和监督,0.5~1 h/d。⑨交往训练干预。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分组讨论、个体辅导等多元化的形式,帮助患者掌握正确、文明、礼貌的用语和行为,还可设置物品采买、指路、面试等个性化的模拟训练,增强患者对各项技能的实践能力,尽快回归社会。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住院患者护理观察量表(NOSIE)[6]评分。采用NOSIE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病情恢复情况,该量表1965年由Honigteld G编制,从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抑郁、激惹4个维度评估,社会能力与社会兴趣评分越高越佳,激惹与抑郁两项评分越低越佳,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无为0分,有时为1分,常发生为2分,经常发生为3分,总是如此为4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 (±s,分)

社会能力 社会兴趣 激惹 抑郁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23.85±2.69 30.86±3.85 11.85±3.15 18.15±0.58 18.56±2.68 13.52±0.94 4.25±1.52 2.08±0.11观察组 40 24.05±3.15 42.45±2.97 11.52±2.69 23.52±0.18 18.97±3.15 7.48±0.58 4.21±1.46 1.54±0.05 t 0.305 15.075 0.504 55.925 0.627 34.585 0.120 28.265 P 0.761 <0.001 0.616 <0.001 0.533 <0.001 0.905 <0.001组别 例数

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7]评分。采用ITAQ评价患者自知能力与治疗依从性,该量表1989年由MceEvoy研制,共11个问题,无认知评0分,部分认知评1分,全部认知评2分,计算总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自知力与依从性越高,问卷信度为0.869,效度为0.8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NOSIE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OSIE评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两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激惹、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ITAQ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IT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ITAQ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ITAQ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4.94±1.52 7.52±0.95观察组 40 4.98±1.28 11.05±0.48 t 0.127 20.975 P 0.899 <0.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缓慢起病或亚急性起病的慢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病情多反复发作,可迁延恶化,主要以症状各异的综合征为主[8]。临床认为,相比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的认知缺陷更为明显。与普通患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严重缺乏自知力,且易于发生焦虑、抑郁等强烈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增加了治疗难度[9-12]。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终极目的是帮助患者精神恢复到正常状态,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由于药物与病情影响,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效能低,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幅降低,不利于病情恢复,也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13]。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干预,提升患者的认知度,消除其自卑与病耻感,加强患者对于所患疾病的正常认知,从而消除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更好地提升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改善预后,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康复[14]。自知力为判断患者是否清楚认知到自身精神状态异常与病情状况的重要指标,治疗依从性是决定患者治疗及预后效果的基础[15]。

针对性护理是当前提出的一种先进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策[16]。在为精神分裂患者提供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精神分裂患者的病情程度差异,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策[17]。目前,已有的护理干预对策大多是立足精神分裂这一类疾病展开并制订临床护理干预对策,没有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精神分裂患者对临床护理干预的需求[18]。有学者提出,在为精神分裂患者提供临床护理干预上,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充分契合患者对临床护理干预的需求,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差异和个体情况差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19]。通过引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护理干预措施和患者个体情况的契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个体情况分析,尽量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干预的需求,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提升患者临床护理干预的综合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NOSIE评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两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激惹、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知力以及治疗依从性提高,改善其激惹、抑郁状态。分析可知,针对性护理的实施可通过科学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与认知水平,从而通过多种针对性心理干预,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医护人员与家属所尊重、需要,更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与关爱,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患者的认知力,消除负性情绪,使患者更愿意配合药物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更好地控制病情发展[20]。

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传统单一精神分裂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理念,在实现对患者生理护理前提下,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高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指导患者正确、按时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更有利于提升护患和谐关系。相对于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可以更全面、更细化地了解患者需求,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突出个性化、避免盲目性,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选择针对性护理,可使患者的自知力与依从性大幅提升,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从而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有效改善,更好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针对性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