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林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为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是由于中枢神经脱髓鞘,累及视神经、脊髓所导致,患者患病时,以共济失调、视物模糊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并发吞咽困难、失语、眼痛、运动障碍等情况,损害患者机体健康的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对患者身心状态、生活质量等产生严重影响[1-2]。为促进患者疾病症状反应改善,减轻疾病危害,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期间,需对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科学的康复训练,通过训练,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同时刺激其神经系统,使患者机体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疾病对患者机体健康、心理状态等的危害性,并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3]。本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该疾病护理干预作用,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27~43岁,平均年龄(33.48±1.52)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83±0.17)年。研究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28~42岁,平均年龄(33.53±1.47)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9±0.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5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国际诊断共识诊断标准及疾病症状反应特征[4];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沟通、交流无障碍;临床资料等均完整。
排除标准:有明显抗拒治疗行为,对临床诊疗工作持有异议者;精神状态不佳,无生活自理能力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思维意识不清晰,个人意愿无法准确表述者;伴有其他眼部疾病者;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伴有传染性疾病者。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汇总患者资料信息,告知患者疾病病情,指导患者遵循医嘱配合治疗,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患者如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依从性差、配合意愿低等情况,与家属沟通,共同劝解患者,以保障临床诊疗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研究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详细方法如下。
(1)病情沟通:患者入院就诊时,医护人员采集其发病时长、疾病症状反应、个人资料信息,汇总临床检测所得结果,综合性判定患者病情,待临床诊疗方案制订完毕后,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自身病情,从患者角度出发,以患者可接受方式阐述、讲解临床诊疗方案,说明治疗工作流程,讲解治疗操作方法,从而使患者在临床开展诊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有助于临床工作开展,同时还能够改善因疾病所致精神压力。
(2)情绪安抚:观察患者情绪、精神状态,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保持亲和友善的态度,引导患者提升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护患之间沟通效率,以增进患者倾诉意愿,与患者保持良性交流,疏导其情绪、心理压力,解答疑问的同时,协同家属为患者构建舒适的就诊环境,自家庭角度给予患者关心及精神安慰,由此平复患者因担忧疾病及疾病治疗等所致心理压力,通过家属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3)康复训练:①评估患者病情,明确其病程进展情况,结合患者年龄、个体差异,针对性规划康复训练方案,运动项目以有氧运动为宜,着重训练患者肢体平衡能力及抗阻能力等,运动强度随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进程适度增加,合理规划训练周期及患者运动量、单次运动时长等,以保障患者康复训练合理性,充分发挥康复训练对患者病情的干预作用。②开展平衡训练,训练患者肢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调整患者至坐位,康复训练人员评估患者肢体平衡情况,明确其患侧肢体,指导患者背部靠于椅背,上肢交叉放置于胸前,上身逐渐前倾,过程中康复训练人员做适度引导,患者出现躯体不稳定情况,即可引导其逐渐复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充分训练。③选定有氧运动项目,患者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过程中康复训练人员陪同其运动,做健康指导。如患者选择慢跑,慢跑前指导患者做热身运动,活动关节,避免因准备不充分导致损伤;患者运动时,康复训练人员保障其运动安全,指导患者调整呼吸频率,控制其运动时长,避免因过量运动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适宜的有氧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机体血氧量,促进人体循环代谢系统功能,改善患者机体生理状态,减轻疾病症状反应对其机体功能的影响。④开展抗阻训练,指导患者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运动,通过运动,可增进患者下肢抗阻能力,提高肢体协调性及腿部肌张力,同时运动中还可干预患者肢体协调性,有助于缓解疾病症状反应,过程中康复训练人员管理患者运动量,定时询问患者感受,同时观察其精神状态及情绪变化,预防过度运动导致其不适感,保障患者合理运动。⑤若患者存在自理能力不佳情况,康复训练中可增加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过程中给予其鼓励、支持,以提高其依从性。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如生物电刺激、理疗等,干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减轻疾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项目包括洗澡、进食、用厕、穿衣、平地行走等,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情绪状态4个维度,量表评分2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使用中医症状评分表评估患者共济失调、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失语等疾病症状,每项评分0~6分,评分越高患者症状越明显,评分越低患者症状较轻[5]。
开展为期12个月跟踪回访,对出现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肠梗阻、感觉障碍等情况患者进行统计,计算继发性症状发病率,继发性症状发病率 =(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肠梗阻+感觉障碍)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研究组洗澡、进食、用厕、穿衣、平地行走等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洗澡 进食 用厕 穿衣 平地行走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45 65.22±2.41 69.24±3.06 62.12±2.37 70.43±3.29 60.46±2.93 68.54±2.32 62.11±2.30 67.67±2.42 63.43±2.37 68.91±2.53研究组 45 65.38±2.39 74.30±2.92 62.18±2.42 75.80±3.46 60.53±2.89 74.89±2.25 62.17±2.47 73.89±2.25 63.39±2.25 76.62±1.92 t 0.316 8.025 0.119 7.545 0.114 13.180 0.119 12.627 0.082 16.284 P 0.753 <0.001 0.906 <0.001 0.909 <0.001 0.905 <0.001 0.935 <0.001
护理后,研究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情绪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 情绪状态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45 54.24±3.59 67.17±2.99 52.68±3.72 65.51±3.23 52.93±2.46 62.27±3.09 53.79±3.27 64.28±2.19研究组 45 54.32±3.52 78.41±2.50 52.94±3.65 76.49±3.21 53.05±2.58 76.92±2.12 53.84±3.12 79.42±2.35 t 0.107 19.346 0.335 16.175 0.226 26.225 0.074 31.617 P 0.915 <0.001 0.739 <0.001 0.822 <0.001 0.941 <0.001
护理后,研究组共济失调、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失语等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共济失调 吞咽困难 视物模糊 失语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45 4.05±0.79 1.72±0.63 3.73±0.85 1.52±0.42 3.91±0.58 1.37±0.46 3.78±0.22 1.24±0.58研究组 45 4.07±0.65 0.92±0.43 3.69±0.93 0.78±0.25 3.87±0.52 0.83±0.43 3.89±0.35 0.93±0.21 t 0.131 7.036 0.213 10.156 0.344 5.753 1.785 3.371 P 0.896 <0.001 0.832 <0.001 0.731 <0.001 0.078 0.001
研究组继发性症状发病率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继发性症状发病率比较 [n(%)]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属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临床中该疾病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疾病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因此该疾病的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等均存在明显影响,具有显著危害性。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在发病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协调性等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下降,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虽然能够抑制患者病情,但在生活习惯、作息方式等因素影响下,促使疾病复发,进而加剧疾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因此,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干预,可以调整并促进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洗澡、进食、用厕、穿衣、平地行走等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桂莲等[6]在相关研究中指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危及患者心理健康,且易导致患者家庭经济出现负担,具有较高致残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使患者疾病康复效果得到明显提升”。证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存在严重损害性,以早期康复护理方式干预该疾病患者,可提高其疾病康复概率,从而使其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时将导致患者视神经、脊髓等受累,进而引发疾病症状反应,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受的同时,对其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情绪状态、活动能力等均可产生影响,而上述情况的发生,将直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加之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且存在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除对患者身心健康水平产生干扰的同时,患者家庭生活幸福感也会降低。苗妍等[7]在相关研究中指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干扰。说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情绪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护理是以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减轻疾病影响及危害等为重点的护理方式,开展护理期间,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充分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类型,制订适宜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安抚患者情绪,从家庭角度给予其关心及关怀,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也能够充分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用中医症状评分表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实施疾病症状反应评估后可见,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共济失调、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失语等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晓宇[8]通过研究得出,给予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病症,预防其病情恶化及复发。可见,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可促进患者病症反应缓解,对患者病情能够产生明显干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疾病康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在临床中继发性症状类型多样,且继发性症状的发生,往往加重患者病情,促使疾病危害进一步加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继发性症状发病率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给予患者临床干预,对于疾病继发性症状发病能够产生干预作用,实施后可降低继发性症状发病率,进而使患者身心健康得到维护。李晓虹[9]在研究中指出,康复护理的开展,可以抑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促进其疾病康复,并降低疾病致残率。因此,给予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阻滞继发性症状发病,具备良好干预效果。
早期康复护理是以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为目标的护理方式,因此该护理方式在对患者做临床干预时,可保障护理措施适用性,从而为患者做针对性干预,具有较高临床护理干预有效性[10]。开展康复训练以干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增强其肢体运动功能、躯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训练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及机体状态,合理规划运动强度、训练项目,可有效干预患者疾病症状反应,从而减轻疾病对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干扰,控制病情的同时,降低疾病致残率,从而减轻患者家庭生活负担[11]。常规护理在临床中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具备一定干预作用,但与早期康复护理相比,常规护理的应用价值远不及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干预有效性更高[12]。
本研究开展后发现,早期康复护理临床干预作用、护理效果等均十分显著,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疾病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协调性、平衡能力等的影响,缓解患者疾病症状反应,从而使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的影响。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的开展有助于恢复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继发性症状发病率,减轻疾病症状反应,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