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婧璇
建好森林“碳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一环。但目前,存在森林质量不高、技术指标“一刀切”、政策执行精细度不高、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制约我国持续扩大森林植被碳储备量。下一步,亟需提升森林“碳库”规模质量,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夯实相关工作基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好森林“碳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一环
(一)巩固提升森林碳汇是切实可行的负碳技术手段
当前,全球已开发的负碳技术手段包括巩固提升森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空气直接碳捕集、土壤固碳、海洋施肥、海洋碱性、矿物碳化等。其中,巩固提升森林碳汇的经济性最高、技术最成熟、副作用最小,且具有增强气候适应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协同效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将巩固提升森林碳汇写入国家自主减排贡献,并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工作落实。
(二)我国巩固提升森林碳汇取得显著进展
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10年至2020年,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约1.08亿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截至2020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8.6%提高至23.04%,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7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201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显示,森林碳汇可抵消我国近10%的碳排放量。
(三)我国森林“碳库”仍有一定扩容空间
我国中幼龄林的森林面积占比超60%,因其处于高生长阶段,未来碳储备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据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测算,通过科学经营,我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还可增长20%—40%,森林植被碳汇潜力较大。
二、建好森林“碳库”仍面临多重困难挑战
(一)森林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林木生长情况欠佳。人工林约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40%,但蓄积量仅占总蓄积量的20%。我国林木胸径整体偏低,平均不到14厘米,甚至一些国有林场经过40多年生长的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的胸径只有15厘米。林木蓄积年均枯损量持续增加,存量流失情况严重。二是树种相对单一。我国人工林大多于上一个世纪50—70年代种植,受制于苗木选择范围,存在林种单一的问题。目前我国乔木纯林面积占比高达58.1%,存在集中罹患灾害的风险,森林“碳库”不稳定。三是森林扩面提质难度持续增加。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宜林地中质量“好”的仅占10%,质量“差”的超过50%,且2/3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森林植被碳储备量同步提高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幅增加。
(二)技术指标“一刀切”、政策执行精细度不高,导致森林正向更新演替受阻
一是我国现有森林经营规程规范中设置了较多科学性欠佳的强制性“一刀切”技术指标。这与各地区森林树龄参差不齐、特性各异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部分技术规程甚至违背了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已显著制约森林科学经营。如一些政策硬性规定森林抚育时应伐除的株数占比、蓄积占比等指标,造成森林内大量干扰树得不到及时伐除。二是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部分地方对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精准度不高。认为开展森林经营就是“见钱眼开”破坏生态保护,基层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对森林质量热情不高,经营单位不“经营”成为常态。将森林“一封了之”“一托了之”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抚育资金被用于针对性不强的滴灌作业,导致中幼龄林得不到及时抚育或抚育质量大打折扣,低效林、退化林等得不到有效改善,资源浪费和碳汇能力下降情况严重。
(三)基础设施水平低下显著制约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
森林在正向生长期间以发挥固碳作用为主,一旦发生火灾、病虫害、乱砍滥伐就进入碳源状态。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在防火责任落实、预警预报机制、专业队伍建设方面成果显著。问题在于部分地区森林道路总量不足、路网密度偏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管理、林业执法等现代装备手段落后,管护站所用房等基础设施大多处于满负荷运行和“超期服役”状态,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需求不匹配。此外,林区现代化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通讯严重不足,部分地区仅有2G通信网络覆盖。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发现、处置森林资源破坏问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较大压力。
(四)工作基础薄弱导致森林“碳庫”底数不清
算清森林碳汇账是建好森林“碳库”的关键一步,这方面我国相关工作基础仍比较薄弱。一是国内各方对森林碳汇的界定不统一。碳汇的概念偏学术研究,其界定方式由国际规则主导,国内各方对林业碳汇的界定尚存在混淆和不一致,片面夸大和忽略森林碳汇作用的观点兼而有之,造成对林业碳汇基本情况掌握不准确。二是森林碳汇调查监测能力存在明显短板。目前,我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还处于建设初期,计量监测方法缺乏统一规范,相关清查数据的完整度、持续性不足。三是碳汇核算方法较为落后。我国碳汇评估仍然处在以植物生物量清单调查为主的阶段,尚未能形成多种方法(清单、观测、过程模型、大气反演)、多个模型、多源数据相互印证的系统性综合评估体系,在过程模型、大气反演等新型核算工具和方法学的开发上明显落后于美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扩大森林植被碳储备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支撑。应进一步提升森林“碳库”规模质量,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夯实相关工作基础,推动我国森林“碳库”建设行稳致远。
(一)同步提升森林“碳库”规模质量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土绿化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和管理机制。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增加混交林比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加大人工林改造力度,倡导多功能森林,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持续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精细化水平
抓紧修订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范,全国层面的技术规程注重突出原则性和方向性,不宜规定“一竿子插到底”的具体技术指标。充分运用全周期、多功能、近自然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措施,构建符合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的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体系。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建立以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培育、保护、利用决策管理机制。持续提高地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水平,将具体指标和经营措施落实到年度和作业小班,保证任务落实落细。
(三)完善森林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森林防火道路建设,优化道路布局。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能力建设,完善防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支撑保障能力。更新扩容管护站所用房等基础设施,确保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需求匹配。加强信息和网络设施建设,加大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宽带乡村工程对森林地区的支持力度,争取实现林场所、管护区通宽带,管护站点、重要交通沿线和自然村通信网络全覆盖。
(四)完善森林碳汇调查监测核算体系
广泛利用统计清查、遥感监测等各种方法,对全国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年龄的森林碳储备量和碳汇量进行深入评估和广泛校核。加快建立全国性监测网络,探索开展动态监测,完善碳汇核算方法、统计标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汇核算方法学、碳汇统计因子、模型参数和技术方法等。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