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国家认同教育课例研究及教学策略

2023-04-02 15:19梁仁朋黎芳露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材小学语文

梁仁朋 黎芳露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教读课、略读课和助读课三大课型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包括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文章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特点,运用课例研究法,选取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课例进行教学探究,并提出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即把握课程价值,培养国家认同意识;充分分析教材,挖掘国家认同内容;巧设教学目标,融入国家认同目的;聚焦课型要求,提升国家认同水平;联系生活拓展,强化国家认同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国家认同教育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3-25-05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国家认同内涵丰富,学者们对其解释不一。谭志生等学者认为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于自身归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同”[1]。饶舒琪认为,国家认同是公民对祖国形成的归属感,并以此为核心宗旨的教育则为国家认同教育。[2]高维等学者指出国家认同教育包含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地理认同五个类目。[3]综上,在教育教学中促使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则为国家认同教育。国家认同教育涵盖的内容颇多,本研究将国家认同教育分为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文本。从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来看,文本内容的教学可归类为教读课、略读课和助读课三大课型。略读课为带“*”的课文篇目,不带“*”的课文为教读课,助读课则是每一单元后的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内容。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课程之一,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媒介。[4]马文琴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主渠道。[5]课文中含有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学生进行文本学习,就是在培养国家认同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当前对小学语文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呈现概况,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以此促进学生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对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本内容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本文尝试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教材三大课型中呈现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特点,采用课例研究法,选取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四篇课例进行教学探究,着重剖析教师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的教学优势及可优化之处,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呈现特点

根据国家认同教育的四个维度以及教材的三大课型,对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呈现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

小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分别有27篇课文和28篇课文,四年级上册、下册均为27篇课文,四册书均含有21处助读部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材呈现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对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体裁、主题进行分类总结,发现其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篇目体裁多样

教材的课文以文学作品为主,教材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课文主要有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此外,古文和少数的童话作品也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散文主要呈现文化认同教育内容,诗歌和古文则更多融入历史和政治的内容。在助读课型中,口语交际所占篇幅较大,其次是习作教学,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倾听与分享中强化认同意识,在实践活動中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显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主题鲜明

教材呈现国家认同教育的课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例如渗透文化认同的课文内容主要为赞美民族团结友爱,赞叹祖国的壮美河山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政治认同和身份认同教育则表现为对仁人志士维护祖国统一、敢于牺牲的家国情怀的赞美之情。通过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与追随之情,或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入手,通过赞扬伟人的光辉事迹与优良品质渗透历史认同教育。

(三)呈现国家认同内容比重存在差异

三大课型呈现国家认同内容比重存在差异,从篇数上看,教读课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最广,接下来是略读课和助读课。81篇教读课中有20篇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28篇略读课中有11篇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助读课84处中有11处呈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从占比上看,略读课占比为39.29%,教读课占比为24.69%,助读课占比为13.10%,略读课占比大于教读课和助读课。

(四)认同维度占比不同且有重合

小学阶段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教育中文化认同、历史认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呈现比例不同,其中文化认同渗透最多,其次是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最少。国家认同教育四个维度有重合的现象,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懂就要问》等课文既涉及历史认同,又涉及政治认同。涉及文化认同培养的课文往往也可以促进学生产生身份认同感。可见,四个认同是相互联系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培育其爱国情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课例探究

基于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和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文章选取4篇课例进行观摩分析。分析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的效果。选取的2篇课文和2处助读部分均含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教读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略读课为《不懂就要问》,助读部分则选取了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习作教学《我有一个想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例选取于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其余三篇选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秀课例。

(一)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课例分析

1.文化认同篇《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是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A老师课堂实录分析如表2所示。

综合性学习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学习要求,A老师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认同教育理念。教师在语文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A老师引导学生以“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诗词佳句的分享交流活动,同时教师还把课堂延伸至生活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中体验习俗风情,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悟习俗韵味。

2.历史认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教读课文,文章记叙的是孩童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了为国兴起而发奋图强的雄心壮志。这篇课例选取于C老师讲授课堂实录,具体如表3所示。

在认字识词游戏中,教师巧妙的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思绪集中在课堂上,又为后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铺垫。对“崛起”一词的引导理解,让学生理解了其含义,明确文章的中心,同时在词语释义中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的伟大抱负。C老师以接火车的形式抓住关键词句,析读文本。让学生在厘清事件脉络发展的过程中,体悟周恩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志气的少年。在文中“中华不振”的悲叹中,在文中呈现的国人受外人欺负的无奈中激发学生同理心,感知祖国发展的艰辛不易。课堂的最后环节,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故事,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为中国立志,为中华立心。

3.政治认同篇《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大胆讨教的故事,体现孙中山好学向上的品质。《不懂就要问》这篇课例来自D老师的课堂实录,具体如表4所示。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不同,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D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拓展积累中,学习人物的品质。学生领悟孙中山的精神品质后,联系自身学习情况,在与身边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为自己提出改进的措施,强化学生对人物品质的学习。

4.身份认同篇《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想法》是助读部分中的习作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增强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E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如表5所示。

E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学生公民责任感。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作时间不长,生活阅历不足,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做好写作前的指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有想法才有话说,才能落笔成章。对此,E老师在教学时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阶段,通过范本示例,让学生明白造句构段要求;第三阶段,进行交流评价,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第四阶段,升华情感,学生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强化公民意识,增强身份认同感。

(二)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课例总结

在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四篇课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在这些课例中,这些教学设计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值得借鉴和学习。

1.教学目标融入认同培养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航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了文化认同的培养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體悟周恩来是一个立志为国奋斗的青少年”融入了历史认同的培养;《不懂就要问》中的“学习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对政治领袖品质的学习渗透了政治认同的培养;《我有一个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强化公民责任感。这些教学目标都有意识地培养以及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教学内容拓展较为单薄

语文教材课文篇幅简短,一篇课文内容编写有限,虽然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对现有文本的解读,明确文章主旨,但由于文本篇幅的局限,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将人物的优秀品性外化于行。国家认同教育内涵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升华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联系生活,拓宽学生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渗透认同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增添与该文本主旨相近的资料,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教学方式贴切课型要求

教读课、略读课和助读课三种课型在教学要求上有所不同,按照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教(精)读课文要求教师讲得精和细,目的是举例子、教方法,略读课是学生自学,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将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中,自己领会、感悟、获取知识[6],助读课则是帮助学生发展阅读与学习能力。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精读课文,C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厘清文章脉络,品悟周恩来人物形象,学习其爱国品质。《不懂就要问》为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这节教学课中,D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想法》为助读系统,E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活问题并写出解决建议。

4.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特征

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能从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在丰富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上述的教学课例在教学环节中的课堂活动均有具体表现,如在渗透文化认同的《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课例中,交流分享环节与动手做汤圆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课例研究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呈现国家认同教育的文本进行授课,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把握课程价值,培养国家认同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牢牢把握小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精神价值。例如《中华传统节日》课例中,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节日风俗以及所了解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例中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爱国故事等,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涉及国家认同教育篇目的文本,应制订合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

(二)充分分析教材,挖掘国家认同内容

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习语文也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小学语文教材呈现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如涵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对优秀政治领袖的歌颂,融入强化学生身份意识和培养学生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充分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引领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自豪感。

(三)巧设教学目标,融入国家认同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是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的。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的理念价值,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渗透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适配,决定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成效。

(四)聚焦课型要求,提升国家认同水平

教读课、略读课、助读课三种类型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三种课程类型在教学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教读课重在“教”,略读课则重在“略”,“略”要求教师讲授时间的减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在教读课中掌握的学习策略迁移到略读课,自读自悟、自感自知。助读课是帮助学生增强阅读和学习能力的文本,在教读课和略读课铺垫的基础上,由学生主导课堂,巩固知识内容,提升综合素质。教读课、略读课和助读课相辅相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好课型要求。对于呈现国家认同教育的不同课型,教师应根据相应的课型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悟情,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国家认同感。

(五)联系生活拓展,强化国家认同情感

如果课堂教学活动简单、程序化,那么学生容易对课堂产生乏味感,从而转移注意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对于针对涉及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文本,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举办诗词大会传播诗词文化,了解节日风俗。在提出建议、小组讨论的合作活动中,关注社会问题,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渗透爱国情怀,生发学生爱国之志。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尚未成熟,处于具体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的过渡时期。对于国家、传统文化、政治这些概念的理解还较浅层,因此在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课堂中,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联系学生的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以达到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谭志生,曾丽军,刘舒扬.国家认同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师,2020(1):62.

[2]饶舒琪.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合法性与应有内涵[J].教育学报,2018,14(6):48-56.

[3]高维,郝林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导刊,2020(8):55-62.

[4]李彦群.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观念渗透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7(10):38-42.

[5]马文琴.全球化时代加强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13):40-43.

[6]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梁仁朋 /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德育原理研究(南宁 530299);黎芳露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崇左 532200)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0年度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理解视域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堂教学管理路径研究”(2020XJTS1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科研项目“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懷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路径研究”(2021YB043)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教材小学语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