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广西发挥地方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而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更独特的优势。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对其中3个乡镇基层工作的部分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认识需强化、基层自我发展能力需提高、基层制度保障理解需认清等现实挑战,建议通过学校、教师、个人三方联动来强化大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完善选拔机制与拓宽选聘渠道以建立科学选聘和培养制度,维护毕业生经济利益和保障毕业生乐业环境从而完善多元化待遇保障机制,提出促进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扎根基层;就业
[基金项目] 广西民族大学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2021ZJY1169);广西民族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专题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 周园(1981— ),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1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我国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的带领,青年大学生则是驻扎乡村,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新鲜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需要重点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3]。然而,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留住大学生更难。当下大学生扎根基层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如何让大学生牵挂乡村,勇于到乡村、返乡村,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与讨论。
国内学界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方面,都阳指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所产生的短期周期性矛盾交织作用的结果[4];岳昌君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解读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前者包括较高薪酬、快乐工作、惬意环境、安全劳动、权益保障、发展前景,后者包括满足国家、市场、社会、就业的需求[5]。二是实证研究方面,代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国家和政策、基层和地方、个人和家庭以及高校四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6]。郑东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对上海59所高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情况开展研究,并运用因子分析探究基层职业兴趣的形成机制及精准引导策略[7]。其中,关于提供对策路径方面,彭鹏等认为应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政府支持体系,发挥社会资源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中的协同作用[8]。代克强提出可以通过获取政府宏观政策支持、加强高校及社会教育引导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宣传教育,以突破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困境与矛盾[9]。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理论探究与实践分析等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问题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对基层就业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吸引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分别从个人、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出发,找出阻碍大学生主动投身基层建设的壁垒并提出相关建议,而对于已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关注度比较少。当前,广西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网络访谈,研究扎根基层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境况,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畅通人才回引渠道,提高基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二、大学生扎根基层现实挑战
研究采取线下面访为主、电话采访为辅的方式,选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其中3个乡镇基层工作的部分大学生开展调研。线下面访分为小组面访和个人面访两种方式。小组面访主要对象为用人单位主管人事部门负责人,包括团县委书记、镇长、乡长、办公室主任等,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调研。访谈内容包括“人才选聘模式”“培育管理机制”“待遇保障制度”等。个人面访主要对象为已在当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党政机关办事员、事业单位工作者、中小企业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等,以“一對一”的形式开展调研。电话采访则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提问和材料整理。访谈内容包括访谈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现状,主要就“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入职动机”“身份认同程度”“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调研。
(一)乡村振兴战略认识需强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要部署[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10]。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投入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来说,不仅要指导大学生充分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还要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调查中,在“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上大学毕业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针对“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项目,半数以上的人表示一般了解或了解较少。从而可知,大学生对国家当前的主要基层就业项目的了解处在逐步熟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
择业观、就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人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追求和向往。新时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的选择中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扎根基层就业的入职动机”的选择上,“避免城市的就业压力”“就近方便照顾家人”“作为未来职业的跳板”“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以及“被优惠政策所吸引”的比例依次是55.11%、50.07%、46.94%、44.13%、33.11%和19.4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可见,基层就业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同时,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激增和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等因素,使回原籍地就业成为大学生的理想选择之一。出于对家乡和职业热爱等主观因素想要扎根基层的大学毕业生,有着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清晰的定位。访谈中得知他们对未来生活有着良好的心理准备,对面临的困难有充分预估,表示自己有毅力、有动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入职动机会影响其对工作持有的态度不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存在差异,加强扎根基层主体意识能够减少盲目性和功利性入职动机的产生。
(二)基层自我发展能力需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逐渐成为基层常态化工作内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够给基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研究对象中接近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为“村官”和特岗教师,少数为“三支一扶”、选调生项目工作者。在“自我身份定位与塑造”方面,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比较清晰”,超过1/4的人表示“很清晰”。以“村官”为例,某访谈点的基层工作者除了党务秘书要求是专职专办,其他人均需要身兼数职,负责处理老龄、民政、团委、妇联的部分工作和文书、打印、台账、盖章等日常事务,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烦琐,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访谈中得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自我身份定位上从开始的迷茫混沌到日渐清晰,诸如认为“自己既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单位编制”的消极思想得到改变,在当地基层发展的各项决策中,能够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另外,曾经的“‘村官任职要求为本村村民,因为其更了解村内情况,更有利于工作开展”的思想均已慢慢转变,外来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个人努力赢得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可与接纳。
作为基层工作队伍中富有活力和潜力的群体,特岗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从事特岗教师的毕业生都可以很好地明确自己是教师的身份定位,并通过日常学习不断适应城乡的差别,在面对教育对象的时候能认清客观现实,做好心理调适。在基层,留守儿童的占比相对较高,学生家长因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投入度不足,教师承担的日常事务工作较多,工作压力较大。此外,许多特岗教师身兼两科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教班级人数多,讲课课时长,同时承担课后辅导、批改作业、晚上查房、帮助食堂打饭和汛期巡河等额外工作。预期与现实不可避免会产生差距,需要特岗教师在入职前做好心理建设并提升职业认同感。综上,扎根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到合适的自身定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三)基层制度保障理解需认清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90多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150多万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一线人才短缺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主要扮演招录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在对扎根基层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上,投入的精力和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度。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等保障制度体系亦是影响其积极性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待遇水平保障方面,访谈中得知,该地针对引导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措施除了“青年留桂”计划,还提供信息员、公益性岗位,以吸引更多青年积极投入家乡建设。扎根基层的大学毕业生在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和考研上有优惠政策,此举为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国家储备了经过基层历练的人才。有49.5%的人表示现有薪资能够满足每月基本开销。当然,村落、交通、设施、环境等暂时不能满足需求的硬件设施有可能会使有志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青年望而却步。
在职业发展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接受的岗前岗后培训适当增加。在“是否接受过岗前培训”上,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接受过,在“入职后一年内是否有接受过培训”,数据提升的比例有所提高且已超过2/3。比如,在任的特岗教师表示,乡镇学校的年长教师比例较高,相对而言他们会有更多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11]。对此,刚入职的青年大学生无论就职于何种岗位,都非常渴望能在工作的同時得到学习机会以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培训机会的获得能够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诚然,岗前岗后培训可以相应加强对基层年轻干部的思想教育,合理解决日常管理中必要的沟通反馈,帮助基层就业大学生树立推动乡村振兴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想要继续留在乡村、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内生动力,形成扎根基层的职业生涯梦想。在提及是否应该有定期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时,大家认为要重视员工岗位职业发展问题,尤其在对后续的人员管理、提升和流动等保障方面持有肯定态度。对此,完善职业帮扶、明确向上通道、拓宽退出渠道等措施可以破除青年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桎梏,提升其工作热忱。
三、促进大学生扎根基层具体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2]。当前,基层青年队伍中存在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足、内容烦琐工作量大、制度保障亟待改善等现实问题,是制约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的现实瓶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相关措施,助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事创业。
(一)强化大学生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青年大学生既是国家建设的活力源泉,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大学生是经受知识洗礼、思想敏锐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与时代接轨,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首先,从学校层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呼吁青年学子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建功立业。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宣讲、培训等方式带领大学生深刻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護”,推动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二是拓宽渠道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推送“基层榜样”优秀事迹,积极宣传大学生扎根基层就业的成功例子,树立榜样,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领,同时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次,从教师层面,教育引导大学生切身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一是筑牢课程教学主阵地,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还应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度、广度、难度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逻辑关系衔接起来,贯穿教学全过程中[13]。二是做好日常思想教育,以上好“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并在每个学期初全覆盖、立体化地精准开展系列常态化教育引导活动。让广大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性,并引导其有意识地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主动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帮助其清醒认识到广西与全国发展的差距,积极回应改变家乡面貌的呼声,为家乡作出贡献。
最后,从个人层面,认清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主动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迎来了巨大机遇。基层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好平台,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平台,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硬平台。有文化的大学生特别是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基层也同样能给予有志青年提升自我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二是正确面对高质量发展新挑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巨大变化,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存在理论知识较高,实践能力较弱的痛点问题。经过基层历练能让大学生从思想上直接体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让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扛起时代赋予的大旗。
(二)建立科学选聘和培养制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钥匙,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有效举措。要建立科学选聘制度,从完善选拔机制、拓宽选聘渠道、丰富培养模式入手,从“招得来、上得去”上解决源头与发展问题。
首先,完善选拔机制。一是坚持“公正、平等、开放”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程序。在选拔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吸引已经走出去的乡贤人才回流,引导刚毕业的高知识群体青年扎根基层发展,让有意愿留在家乡、扎根基层的人才留得安心[14]。在选拔中,要提高工作过程的透明度,如在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上公开选拔流程和结果等,将评选结果及时公布,以便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监督,保障选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在选拔政策方面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方面,要根据农村现实需要,由相关部门统一分配招聘指标,通过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上报招聘计划,确定当年所需要招聘人才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条件,着重兼顾农林牧副渔类、农业经营管理及乡村教育专业等当前农村急需的人员。另一方面,在对选拔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考查时,市、县两级组织应同时参与,并科学合理设置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以保证选拔的人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优良。
其次,拓宽选聘渠道。一是拓宽大学毕业生的选聘渠道。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相关政策制定的其中目的便是鼓励其饮水思源,反哺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当下,还有不少有志于服务和扎根基层的青年还处在求职或待业中。可以将获得高校毕业证的适龄青年,不管是应届还是往届的毕业生全部列入选聘范畴,特别是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急需紧缺人才更需要放宽条件。二是扩大大学毕业生的选聘范围。除了保留由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直接从各大院校中选拔应届毕业生的方式,还可以拿出部分计划指标,由政府人事部门在本地区举办有所在生源地的往届毕业生选聘活动。这两类毕业生的选拔方式需要制定带有差异化的合理政策进行保障,同时可以引入民主推荐制度,对不同的职位设置不同的选拔标准。
最后,丰富培养模式。一是落实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机制。针对大学生能力水平呈现差异化态势的实际情况,可参照公务员招聘考试来搭建比较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体系,特别是针对有意愿扎根基层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加强其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此外,扩大基层工作空间,扶持多种形式创新就业方式,积极有效挖掘当地基层岗位,为广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畅通途径。二是完善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培训制度。大学生在基层社会服务的个人能力培养由上级政府有关部门来督促指导,上级主管部门主抓落实和推进。对其中优选人才向县乡选调生转变的情况,必须以市为基本单位,统一“优秀”标准,并规定硬性指标。同时,加大日常培训力度,拓展岗位提升途径和扩大专业成长空间,进一步创新政策措施,扩大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成长空间。
(三)完善多元化待遇保障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蹴而就之事,仅仅是提出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完成更需要长时间的接续奋斗。上级政府在向乡村基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乡村基层人才的待遇保障问题,只有人才储备充分,才能赋能乡村振兴。当下,需尽快建立吸引和激励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各级各类岗位的有效激励机制,健全薪资保障制度,强化奖励举措。为此,要完善多元待遇保障,从维护经济利益、保障乐业环境入手,从“留得住”上解决培养问题。
首先,维护毕业生经济利益。调研中发现广西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较低,与真实消费水平不成正比。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队伍,应从政策上落实相关的职能考核和待遇保障[15]。一是可将他们的薪资标准参考本区域乡镇在岗人员的平均工资标准,适当建立大学毕业生工资随物价和消费水平正常增长的机制。同时健全完善后续补充政策,如推荐其直接进入选调生队伍,保留他们的城镇户籍同时减免其助学贷款等;根据大学毕业生工作表现,对具有突出贡献者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解决其父母养老问题从而解除后顾之忧。二是严格执行薪酬管理政策,完善保障制度,改善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待遇保障,做到不拖欠工资与奖金,切实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收入。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规定,落实好休假、补贴等福利。解决好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安心扎根基层,扎实工作。
其次,保障毕业生乐业环境。一是提升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含金量。具体包括提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门槛、增加优惠政策以及实施大学生地区差异政策等。以城市为区域主体,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选聘起点条件适当提高,待遇水平也相应增加,以此激励良性竞争来提高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含金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广西百色、河池等地,可通过招募志愿者形式招聘毕业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缩短签约服务期限。二是降低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二次择业的风险。国家推出的部分基层就业计划旨在实现高校大学毕业生和偏远农村地区的有效链接,实现青年群体在基层舞台历练成长,农村地区获得智力支持促进发展的双赢局面。而基层青年服务期满时,会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地方可以在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上真正下足功夫,力求提升基层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结语
乡村有广阔的空间,乡村事业大有可为。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们更容易在基层获得成长和成才的机会,并且乡村作为一个平台开阔了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空间。由此,扎根基层大学生队伍日渐壮大,他们发挥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群体。通过实地调研对广西大学生扎根基层的现状研究,有助于以小见大地了解现今扎根基层大学生的具体困境,并以此从身份定位、选聘培养、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扎根基层生存和发展的措施,让有志青年在自己岗位上做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久”,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施行初期也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尤其是人才的匮乏。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真正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推动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还尚待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1).
[2]王雨,徐宁.自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与路径研究[J].传承,2022(1):101-107.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都阳.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性变化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2022(17):96-98.
[5]岳昌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3(14): 63-66.
[6]代懋.中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7):105-111.
[7]郑东,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就业引导策略研究:基于上海59所高校的调查[J].江苏高教,2021(10):95-99.
[8]彭鹏,候佳萌.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21(12):123-128.
[9]代克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路径[J].农业经济,2022(9):119-121.
[10]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EB/OL].(2023-05-03)[2023-09-20].https://www.gov.cn/yaowen/2023-05/03/content_5754012.htm.
[11]杨姗姗,刘宁欣.广西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机制与优化路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35-43.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3-09-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13]周园.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研究:以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1):108-112.
[14]张光辉,王桂花,余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J].传承,2022(3):105-111.
[15]王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广西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为例[J].传承,2023(1):111-118.
[責任编辑:廖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