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波 王琨
[摘 要]新时期发展阶段中,企业运营不应该只依靠个体,而是立足于供应链的角度采取科学措施,构建完善、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将供应链战略落实到各个运营环节中,有效提升管理水平。本文立足于当前供应链策略的管理特征展开对当前企业管理不足之处的分析,明确问题来源给予针对性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战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3.036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3-0119-04
0 引 言
在新社会经济形势下,全民创业环境使得企业竞争愈发激烈,想要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应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完善管理策略。目前来看,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管理战略存在合作冲突问题、信息共享问题以及管理方式的问题,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管理工作,结合供应链战略的管理特征,突破以往思想的限制,完善组织结构,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落实。
1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特征
1.1 互补性原则
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本质来看,其属性应是一种联盟体制,对内统一企业各个部门管理,对外,则统一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方、批发商等多个部分,存在互补关系。在整个企业供应链中,务必做到协调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生产效率与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相关参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盟企业,也是受资本流动、利益驱动的共同体,需要选择更具优势的关联性企业发挥各自效能壮大供应链。
1.2 纽带关系
关系营销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关键,需要在企业自身具备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能够吸引相关联企业合作,其合作关系能够建立行业纽带,直接影响供应链质量。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一旦形成供应链,便能提升市场稳定性,构建利益共同体,相互帮助,以自身发展战略为基础,最大限度地维护共同体利益,实现互惠互利。
1.3 核心竞争力
企業的核心力量是其长久立足于市场的主要内驱力,若自身可支配资源难以支撑战略目标时,会采用资源置换或其他方式寻求其他企业的帮助,建立合作关系弥补自身供应链缺陷,做到相互支撑。供应链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提升合作匹配度,保证联盟质量。此外,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存在低谷期和发展期,需要企业意识到自身的短板,借助供应链系统提升抗压能力和竞争力,给予企业更多发展机会。
2 当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之处
2.1 合作冲突
相比于常规的企业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战略性,主张对各个环节进行流动性管理,从而实现部门统一化协调管理。从长远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更能凝聚企业力量,并在日益变化的市场中具有稳定后方、灵活管理的优势。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十分关注供应链的稳定性,但前提在于自身的利益,若群体中出现不良因素,或部分企业只想短暂地加入此供应链而非长期合作,一旦所获取的利益并未达到预期,则会退出供应链结构,这对于结构中的其他企业组织也会带来一定压力。
2.2 信息共享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资源信息共享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吸引互补企业的主要方式。部分企业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不健全,导致存在信息孤岛、信息资源不对称、信息数据真实性不高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合作效率,还会造成企业失信,合作关系难以维持。部分企业在落实上、下游生产对接时由于数据计算失误、数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产品信息衔接不当,影响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经济,不利于内部稳定。
2.3 管理方式落后
供应链管理并不是确定战略目标、划分权责范围即可,其管理流程十分复杂多变,除了基本的管理外还需一定技术支持,如供应链运行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其任务在于将企业资源进行科学汇总,并借助数据计算和市场营销计算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内各个环节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为企业创造更高经济价值。通过对我国目前相关企业的供应链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已经接受该模式,但在管理方面并未实现创新,沿用老旧制度使得合作关系并未发挥全部质效,造成资源浪费。在技术方面,资金流、信息流等应用范围和更新空间还很大,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倾向于独立发展,与其他企业的联系较低,相关技术及管理方式创新度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 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分析
3.1 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合作冲突、合作退出以及其他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供应链的不信任。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信任机制,立足于供应链体系的完整性,对每个阶段进行科学管理。无论是加入供应链还是退出供应链需建立考察周期,减轻不信任因素所带来的相关问题,避免影响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发展。此外,为解决信息失真问题,需要加强内部结构之间的沟通,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建立动态联盟关系,采用混合式协调机制,避免中心化与非中心化机制下存在的反应迟缓、模块独立等问题。在该模式下,能够实现各个供应商独立运作,同时又参与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既保证独立又做到协调统一。
3.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处于供应链合作体系中的企业想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质效,同时获得关联企业的帮扶,首要任务在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部分企业在落实工作时更加倾向于独立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是造成供应链戒备心的直接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等,时效性无法得到保证[1]。而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自身存在问题,造成与相关联企业的数据共享工作落实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发展。因此务必建立科学的信息共享机制,立足于合作的视角及时传达企业自身信息,在维护数据资源安全的同时兼顾共享平台的建立,在平台中可发布其余关联企业的需求信息,对销售管理、经营方式等进行综合讨论,建立信任,促进合作共赢。在供应链合作模式下,由于各自的领域不同,需要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汇总,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销售信息以及售后服务等,建立可用于紧密交流的平台,同时保证信息精准,拉近企业关系推动供应链合作,以便于向关联企业随时获取信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落实保障。在平台搭建方面,需要保证企业信息记录及上传的科学性和及时性,使其他企业能够快速、方便地获得想要的资料,以此为抓手提升供应链内的信任感。
3.3 建立动态化监察机制
供应链体系的运行由多个企业参与,其目的在于加强合作并建立牢固的关系,为确保合作过程的规范性,需要实施动态化的监察机制,对体系中各个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涉及影响自己企业发展的部分,确保符合发展要求及相关规范。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普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落实相关决策,为全面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落实,需要创新管理完善机制,全面监管合作内容的风险与不足,采用动态化的方式检查相关联企业的运营情况,通过需求分析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承担风险,保证共享信息,真正实现深度合作[2]。除了思考自身利益外,还应站在供应链合作的角度进行统筹考虑,杜绝外生变量,有效控制风险。从买卖双方对立的理念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共同建立供应系统,形成网格式评价标准,实现一体化运营管理。
4 其他策略分析
4.1 提高供应链应用
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均需要进行创新。目前供应链模式的普及范围甚广,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务必加以重视,以此为基础深化管理,切实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在实施管理计划时需提升供应链模式的应用,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共赢。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看,应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原则,发挥表率作用,做好供应链应用价值的宣传,确保员工能够树立相关思想,并科学应用,主动配合工作。
对于员工的管理还应加强奖惩机制的落实,为进一步推动供应链模式的落实,需要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建立责任制度,确保出现问题后能及时对应到相应负责人,有效避免相互推诿现象。做好内部培训工作,有效提升员工能力,熟悉供应链内涵、动态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及理念等,助力供应链模式下的项目能够更快、更好地落实。加强协同创新,首先需要做好信息传递者,将供应链上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在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建立沟通,提供质量优化建议,同时不断改良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
4.2 采用实时跟踪机制
实施跟踪机制时可在企业内部建立监督小组,分别针对企业内部运营工作和外部合作情况展开实时监管,保证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对相关技术落实、工作执行情况、工作进展等落实管理[3]。对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监管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合作项目,一旦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需要立即启动补救措施,如临时更换供应商、厂家等。总体来看,落实实时跟踪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内部和外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在供应链视角下,各个代理商之间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需要企业对服务信号进行跟踪,并建立反馈机制,消除不确定因素降低对供应链的影响。在实际执行时应从两方面加以优化,第一是信息协调,主要对供应链企业间生产进度进行跟踪,并通过反馈来控制生产进度,保证交货及时;第二是非信息协调,即采用JIT生产、采购、运输调度等,完善实物供需。该制度的落实目的主要在于保证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于上游企业则更加倾向于将相关信息渗透在生产系统中,以上游企业需求为线索,贯穿于企业生产计划、物资衔接、协调手段中。
以生产计划部门为例,在落实供应链管理模式时生产计划部门肩负着较大的责任,在落实过程中应收集上、下游生产计划,并根据企业自身制造与销售部门展开分析。可采用滚动编制生产计划对上游企业信息进行跟踪,确定对应订单运营情况,包括质量、供货时间等,提升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对下游企业需要保证其产品的供给,当上游订单抵达后,需要结合需求方和供应方的条件不断协调,确保生产与运营的整体性和规范性。在落实工作时需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加强物流管理,将重点放在产品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运输部分,做好协调工作,避免滞留问题。
4.3 提升供应链管理质量战略
基于供应链管理质量,需要以用户满意度为标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优化。首先需要保证供应链管理质量适中,过度会造成浪费,过低则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在进行策略制定时需认真考虑经济性问题[4]。其次,应思考变动性,市场瞬息万变,需要保证供应链相关工作的落实与市场相匹配,满足其变动性特点。最后,保证供应链管理全过程的质量指标,不仅要符合用户的满意度需求,还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具体来说,可将其质量管理战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质量,以独立的形式进行检验,保证全部企业质量管理合规,才能确保供应链的企业群发挥其作用,满足统一化管理需求。
第二,除了基本的管理外,需加强市场营销和投资的质量,时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及自然环境法规,思考产品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第四,对于指导体系的建立需要保证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建立动态化管理模式,提升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质量与发展灵活性。
4.4 加強物流管理
物流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企业战略核心角度来看,掌握物流管理对于供应链来说具有突出意义。在当前背景下,物流管理的概念更加细致、科学,其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相比于传统的建立外部联系外,新时期的物流管理既包含着外部联系,还渗透经营理念,搭建与各类型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目前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质量部分,还追求其运输效率、售后服务质量、售后服务速度等。因此,在落实供应链管理模式时需要注重全面优化,加快落实物流管理策略[5]。对于上下游企业,需要建立沟通接口,并采用多样化决策吸引用户,从重视采购、销售转变为重视全过程,形成一个整体提升效率。立足于当前市场中供应链模式的大背景,需要保证每个供应链均能发挥其质效,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优化合作关系,按时供应物资,如食品、物料等,缩短计划周期,基于用户需求落实相关工作,而非主观预测。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供应链视角下,务必创新管理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加强与供应单位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在实际管理中还需结合客户需求对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建立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动态化监察机制,将风险降至最低。同时还应保证供应链应用质效,加强人力及工作质量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彩霞.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讯,
2022(12):89-92.
[2]杨松霖,张群丽.差异化管理视域下企业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4):137-138.
[3]金辉.新常态下旅游企业管理战略及改革创新发展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2):167-168.
[4]马英杰,张秀珍.基于产业链一体化的饲料企业管理战略转变路径的研究[J].中国饲料,2021(11):108-111.
[5]史海纲.分析新时期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文化,2020(1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