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静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辽宁省盘山县河蟹产业从无到有、由小见大、从弱变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以盘山县这个我国北方河蟹产业代表与标志性地区为例,总结其产业发展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为全国河蟹产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盘山县隶属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下游、渤海之滨,是中华绒螯蟹的主产地、中国北方重要的河蟹集散地。新时代、新阶段、新变化,由于受主客观、内外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河蟹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亟需破解。
自1985年在东北地区首创河蟹人工育苗并取得成功以来,盘山河蟹产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苗种繁育、成扣蟹养殖、饵料生产、交通运输、加工销售、出口创汇和餐饮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链条,在孵化能力、养殖规模、市场交易量、人均收入等方面都位于全国前列。
2022年,盘山县河蟹养殖户2万余户,养殖面积107.41万亩,其中,稻田养蟹43.41万亩(扣蟹11.75万亩、成蟹8万亩、成扣蟹套养23.66万亩)、沟渠池塘养蟹4万亩、苇塘养蟹60万亩,实现河蟹产量3.1万t、产值9亿元,培育经纪人5000余人,河蟹年销售量10.7万t、年销售额50.2亿元,仅河蟹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河蟹产业已成为盘山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同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盘山县也积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学养殖模式与技术创新路径。
主要养殖模式包括苇田工程养蟹、池塘生态养蟹、大水面围栏养蟹和稻蟹综合种养等四种。
盘山县稻蟹综合种养经历了稻田养蟹、蟹田种稻、大养蟹和养大蟹、稻蟹综合种养等四个阶段,主要有稻田养殖扣蟹、稻田养殖成蟹、稻田成扣蟹混养等三种模式,技术精髓是“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
稻田养殖扣蟹模式基本没有田间工程,亩投放大眼幼体0.2kg~0.3kg,亩产扣蟹60kg~100kg,养蟹亩产值700元~1300元,亩效益400元~1000元。
稻田养殖成蟹模式需要对稻田进行养蟹工程改造,整平稻田地块,将20亩~30亩作为一个单元,合并原来的进水渠和排水渠,挖边沟5m宽、1m深,改造后的沟坑面积占稻田面积不超过10%,亩投放大规格扣蟹(60只/kg~100只/kg)7.5kg,雌雄比例为4:1,当年可产出85g/只~100g/只大规格雌蟹40kg~50kg、大规格雄蟹10kg~15kg,河蟹亩产值4000元~6000元,扣除一些减效因素,养蟹亩效益可达到3000元~5000元。
成扣蟹混养模式则是在原来用于扣蟹养殖的稻田内投放扣蟹蟹种2.5kg~5kg、大眼幼体投苗量0.1kg~0.2kg,秋后成蟹亩产达到10kg~20kg、扣蟹亩产40kg~70kg,养蟹亩产值1200元~2000元,亩效益800元~1200元。
这三种模式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给发端于盘山县的北方稻蟹养殖模式注入了新内涵,使之成为更成熟、更稳定、更容易推广的技术模式。实行“稻蟹共生模式”的地块所产出的大米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蟹田大米”。2007年,稻蟹综合种养“盘山模式”作为全国首推稻田渔业模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盘锦旭海河蟹有限公司、盘锦海陆水产有限公司、盘锦绕阳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盘山县河蟹种苗繁育生产重点企业。三家企业蟹苗(大眼幼体)年产量在5000kg左右,除盘山县自用外,主要销往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江苏省等地及辽宁省内各市。通过选用大规格河蟹亲本、提高土池生态育苗技术水平、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为河蟹育种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蟹苗质量好、销售畅,养成效益明显。
科学选饵投饵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经过不懈的探索尝试,盘山县一改过去的低蛋白、粗养方式,转变为两头精、中间青,精青结合、动植物饵料搭配方式,满足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大多数养殖户采用颗粒饵料、鲜杂鱼、粮食类搭配投喂,即养殖早期投喂高蛋白饵料、中期投喂中蛋白饵料、后期结合投喂动物性饵料与颗粒饵料,育肥期增投粮食、蔬菜类等,提高产品品质和口感。为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许多养殖户选择自制或委托加工饵料,并有效改进与不断提高投喂技术水平,确保了河蟹的生长和发育。
目前,盘山县稻蟹综合种养主要存在河蟹亲本规格达不到标准,长期循环养殖导致辽蟹种质退化、免疫力下降,提纯复壮、养成养优有难度等问题;同时,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管,当前育种规模较小且蟹种体质差、“牛奶病”持续频发,严重制约盘山县河蟹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盘山县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中,养殖环境调控技术、饵料科学投喂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尚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稻田养蟹工程标准低、水质难调控,节水保水调水、延长生长期等关键技术还需提升;苇田养蟹底质和水环境较差,改底、调水、投饵技术待继续开发;池塘养蟹技术不成熟,标准化生态养殖环节需进一步完善;饵料生产技术不过关,致使养殖成本偏高;“牛奶病”防治作为重点技术“瓶颈”问题,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深度研究开发。
盘山县当前科技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行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缺少高等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科技大项目支撑;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够紧密,科研基地少、技术研发能力弱,行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试点示范不突出,标准化程度低,新技术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不理想。
在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时,应建立起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的多元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稻田养蟹”和“蟹田种稻”。水稻种植应采用钵苗移栽、一次性全层施肥、生态控害等新技术;河蟹养殖应采用水域空间优化配置,优选健壮蟹种,采取适宜密度、适时早放、优质饵料精准投喂等关键技术,让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全面升级。
此外,建议进一步创新完善“深沟高畦、比空种植、坝埂种豆、早放精养”的大规格、高品质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模式,破解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中的农药化肥施用、稻蟹增产增重难题;注重“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从稻蟹共生理论出发,不断探索高质量水稻和高品质商品蟹的生产,在我国北方地区摸索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蟹产业发展新路径,创新形成亩产千斤米、亩养百斤蟹、亩收双千元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一是建议各养殖户或养殖公司应加强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良种工程建设,推进种苗繁育和科技创新,提纯复壮辽蟹种质,加大种质选育力度,严把种源质量关,扩大种苗生产规模。
二是建议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相关机构攻关生物改底调水新技术、河蟹安全越冬技术、河蟹不同生长阶段颗粒料研发生产技术等。围绕养殖环境、越冬管理和营养失衡等致病重点,全力研究破解“牛奶病”防治技术,降低其发病率,并形成标准化操作规程推广应用,降低养殖损失。
三是建议巩固扩大与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盘锦光合研发中心的技术交流,建立产、学、研基地,为河蟹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邀请省内外专家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科技入户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化、责任化、清单化管理,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议创立典型示范区。在胡家镇、东郭镇、坝墙子镇等河蟹养殖重点镇,依托科技力量支撑,以示范村或集中连片示范户为典型,建立规模化特色示范区或示范基地,体现地域特点特色,展示新技术新模式,实现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有效示范。
二是建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旭海河蟹、海陆水产、海涛河蟹、秀玲合作社及绕阳河公司等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力量,支持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做实延链、补链、强链,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实力,做好辐射带动,以龙头示范带动产业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建议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管用“乡土人才”,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技术输出”,让科技成果共享,推动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