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追忆恩师王俊生教授

2023-03-30 10:49:04杨秀玉
齐鲁艺苑 2023年5期
关键词:琵琶王老师山东

杨秀玉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今年是山东艺术学院建校65 周年。 我漫步于校园,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母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与辉煌。 这所艺术殿堂的今日华章,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山艺人的接续奋斗与不辍耕耘。 回首往事,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遂抱起琵琶为母校奏一心曲。 拨弄琴弦之际,我不禁怀念起我的恩师——琵琶教授王俊生先生。

王俊生,著名琵琶演奏家、琵琶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 1941 年5 月23 日生于山东济南。 1958 年至1963 年就读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音乐科,是艺专的第一届学生。 1963 年毕业分配至山东省歌舞团工作,担任弹拨乐声部长。 1964 年调回母校任教至退休。 2021年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

王老师是山东艺术学院的第一代琵琶教授,更是山东省琵琶教育与演奏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所挚爱的事业,为学校民乐学科一个甲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遗憾的是,今天恩师不能与我们一同庆祝母校65 周岁生日。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回忆着恩师在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及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点滴往事,以拙笔浅墨,追忆往昔,感念恩师教诲,寄托我对恩师的无限敬仰与缅怀,也希望恩师的精神与品德能激励更多的山艺后生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开放包容,正己树人

技能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大多数专业不同,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 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年代,王老师给每位学生“手动”建立了学习档案。 一本本厚厚的笔记、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记录着每一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过程。 在每学期初,老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与演奏特点,结合教学大纲,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方案。 每次上课,老师也会记录下当堂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及课后的作业与要求。 在整理老师遗物的时候,我翻开那些已堆成山的,封面泛黄的教学笔记本,每一页的音符与文字交错在一起,认真工整,老师熟悉的字迹仿佛穿越时空,又把我带回了求学时的日日夜夜,不禁泪眼沾巾……

王老师是我进入音乐殿堂的引路者。 1978年,我考入山东艺术学校音乐科琵琶专业,师从于王老师。 1981 年,我又考入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继续跟随王老师学习。 在7 年的学习生涯里,王老师一贯坚持学院派严谨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都很严格。 记得在学习十六分音符快速过弦练习曲时,这对年少的我来说颇具技术难度,练习一段时间后过弦速度仍不理想,我不免急躁起来,降低了练习标准。 第一次会课时,老师指出了我的速度和清晰度都没有达到谱面要求,鼓励我继续加强练习;可第二次上课,我的速度仍未达标,他便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任何瑕疵都会被舞台无限放大,不可能藏得住。 你的态度决定了能力,弹琴没有捷径,每一块硬骨头都必须耐心下苦功夫啃下来,才能继续前进。”老师的教导深深地触动着我,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学艺之路上要以德为先,遇到高山,永远不能绕着走,要踏踏实实,勤学苦练,一步一个脚印地翻过去。

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诲,又何尝不是老师自己的人生格言? 在老师求学的年代,环境极为艰苦,晚上没有能够练琴的琴房。 然而,再艰苦的条件都无法阻挡老师对琵琶的痴迷,他常常在学校养马棚里练琴,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老师虽然把他的这段学习经历当作玩笑讲给我们听,可正是他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让我真正理解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心中有热爱,就有无尽的艺术天地。

在坚持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之外,王老师也格外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他常常将抽象的旋律用语言描述成生动的情境,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内涵。 说不上是什么魔力,那时的我每天都盼着去上王老师的课,每次上课都感觉到时间过得飞快。 老师超越了民间艺人“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不要完全依赖老师,而是要加强对乐曲的理解,要自主地琢磨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内容。 另外,老师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循循善诱,在关键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引航掌舵,把握方向。

印象深刻的是在学习琵琶传统乐曲时,因为乐曲年代久远,加上我年纪又小,很难对音乐感同身受。 老师总是会先让我来描述曲中的故事情节,越详细越好,他再加以补充。 《阳春白雪》中春意盎然与万物生长的朝气蓬勃,《霸王卸甲》中项羽从“力拔山兮气盖世”到拔剑自刎的悲壮,《春江花月夜》中江南静谧的夜晚与游子的思乡之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老师的悉心启发中,我感受到脑海中逐渐产生了画面,演奏水平也在快速地提高。老师的每一节课都如春风化雨般美好,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我能够享受音乐,享受学习。 用启发式教学代替了填鸭式说教,这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吗?

教书育人数十载,老师始终虚怀若谷,谦恭自守,他主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打破琵琶教育的“门派之别”,博众家之长。 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对外交流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只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可王老师不同,他从不固步自封,总是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不断学习吸收,紧跟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在老师还是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时,就曾只身奔赴上海,求教于当时著名的国乐大师之一卫仲乐先生。 在工作中,每当有知名乐团来山东演出,老师都会把琵琶演奏家请到家里交流。 与此同时,王老师也支持学生走出去学习,开阔眼界,增长技艺。 我依然记得王老师带着我去西安、云南、杭州等地参加全国琵琶教材研讨会,也带我拜访过上海的卫仲乐先生、马圣龙先生,北京的秦鹏章先生等泰斗级的琵琶大师。 虽然手中的琵琶是传统的民族乐器,但老师的思想从不守旧。 拒绝千篇一律,尊重差异,保护个性,求新求变,这是王老师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境界,体现了他具有创新精神的可贵品质。

声声珠玑,曲曲经典;触类旁通,追求卓越

王老师不仅为学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无私的关爱,同时,他也一直深深热爱着舞台表演,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很多艺术高校的教师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选择逐渐告别舞台演出,把重心完全转移到教书育人上面。 而王老师却不同,在任教的几十年间,他从未放松过自己的演奏事业,在学校,在剧场,多次登台进行琵琶独奏演出,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高度自律,追求卓越。 我常常回忆起在观众席欣赏老师演出的画面:他的每一次表演都是那样投入与陶醉,畅快淋漓,沉浸忘我,真正做到了“人琴合一”。 在他指间流淌出的音符似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点亮了整个舞台。 与现在的条件相比,当年的舞美灯光是非常简陋的,可跟随着老师所演奏的旋律,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我们的心可以抵达世界上任何地方。

王老师身材高大,魁梧健壮,周正的脸庞,宽阔的额头,性格豪爽侠义,是典型的山东汉子。 生活中的他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微卷后梳的背头,冬天喜欢穿黑色的皮风衣,戴毛线织的贝雷帽,夏天则敢于挑战颜色鲜艳的短T 恤,时尚前卫,品味脱俗,具有浓浓的艺术家气质。 他为人谦和亲切,温文尔雅,若谦谦君子。 在舞台上,老师大气的台风,高超的技艺,饱满的情感,使得他的形象瞬间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他既能驾驭武曲的激昂澎湃,又能雕琢文曲的细腻柔婉。

正因为该类小额诉讼程序具有非正式性,所以如果当事人对小额速裁判决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速裁书后15日内向基层第一审法院依法提起正式的第一审诉讼。原缴纳的诉讼费用可以计入一审诉讼费用,并补足余额。[4]

还记得曾经在山东剧院观看老师演出的情景。在他演奏《十面埋伏》时,我震撼于他坚实的基本功和纯熟的技术。 《十面埋伏》一曲几乎用尽了琵琶演奏技巧中的全部指法:右手的扫拂,快速弹挑、长轮、滚、煞弦、拍击面板,左手的推拉、吟揉,绞弦等,节奏复杂,层次分明,难度极高,要求演奏者具有极强力度的手法。 老师的十指在琴弦上飞舞,令人目不暇接,声音具有强大的爆发力,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把乐曲的戏剧性,战争刀光剑影、激烈残酷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以为老师粗犷的体格似乎更善于演奏此类气势恢宏的作品,其实不然,他对抒情作品的刻画同样丝丝入扣,极大的反差更加让人叹为观止。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大套文曲,在传统琵琶文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曲描写的是王昭君被汉元帝赐予匈奴后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凄楚缠绵。 老师演奏时,推拉音的疾徐,轮指的强弱,弹挑的起落,左手的大揉小揉,加上压弦与滑音的交错使用,整曲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弦弦掩抑声声思”“此时无声胜有声”,细微处的拿捏,尽显功力,既倾诉着人物丰富多感的内心世界,更折射出演奏家的修养与品格。

在那个时代,王老师被称为“琵琶大王”。 “他的演奏音色好,充满音乐性”是同事与同行对老师演奏风格的评价。 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乐感,炉火纯青的技术动作,稳定的心理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平日的积累与底蕴。 印象中的老师爱读书、爱钻研,喜欢京剧、豫剧、吕剧、民歌等民族音乐,也喜欢钢琴、巴松、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 老师家中有一整面墙的书柜,除了跟琵琶有关的各种资料之外,还有各种音乐类型的唱片磁带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等等。 老师认为音乐虽有不同的形式,但本质是相通的,而理解音乐也与文学功底密不可分。 他对传统乐曲的历史背景、典故原型与创作解读等烂熟于心,也善于从各类音乐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融会贯通。 打动人心的演奏不仅仅是把技术吃透,更是“二度创作”的过程。 所谓“二度创作”,就是要诠释并升华音乐的精神内涵,这种能力来源于经年累月的沉淀。 回想老师每每谈起一首首琵琶曲,总是旁征博引,神采飞扬,他不仅是一位能演奏出天籁之音的音乐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笃志求真,推陈出新;匠心钻研,佳作精品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与创作科研的双重责任。 回顾王老师的职业生涯,他始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尝试突破琵琶学科的边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财富。

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王老师也致力于改编与创作贴近时代的新作品,使琵琶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老师先后改编了琵琶独奏曲《唱支山歌给党听》《雷锋颂》;琵琶协奏曲《难忘的十月》。 他还格外重视将山东地方特色融入创作当中,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了一系列优秀琵琶作品。 其中,《对花》《山村欢庆会》《山乡小曲》收录在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琵琶名曲荟萃》。 另外,老师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升华为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专著《琵琶弹奏法》《教你如何弹琵琶》《琵琶教册》等。 其中,《琵琶弹奏法》①王俊生.琵琶弹奏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是国内最早的关于琵琶教学的专著之一;《琵琶教册》②王俊生,杨秀玉.琵琶教册[M].香港: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1992.由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被英国大不列颠皇家图书馆收藏。

在坚持创作的同时,王老师对当时的琵琶制作工艺也进行了大胆创新。 传统琵琶共鸣箱大多采用木材制作,容易受到不同地区温度与湿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干裂变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以金属材料替代木质材料,研发金属共鸣箱琵琶。 该项目最主要的创新点是改进了琴背制作材料:用铝镁合金铸造,其中铝占90%,镁占10%,重约2500g。 粘有约重150g,面积为0.06m2的桐木。 中间立梁厚度约为7cm。 经过改良后,除了保持木质琵琶的声音特点,铝制共鸣箱还具有音色更为醇厚,余音更加悠长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铝镁材质制作的琵琶背板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不易变形,且制作成本只有高级红木琵琶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便数还原琵琶音色。 老师四处请教,多次拜访山东工业大学的相关教授专家、鲁东乐器厂的师傅等。 数年时间里,老师对几十种材料进行实验比较,精益求精,最终研制成功,实现了材料配置与制作工艺的科学化、规范化。 投入生产后,金属共鸣箱琵琶经过音乐团体、艺术院校的长期实践检验,完全符合原定设计标准。 1989 年前后,这项发明先后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委发明二等奖、山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对于推动琵琶工艺的发展及琵琶艺术的普及都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师恩如海,倾我至诚;弦歌不辍,衣钵相续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恩师把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最热爱的琵琶事业,殚精竭虑,无怨无悔。 在生命的最后,老师的身体已非常虚弱,当我去探望他时,想用手机为他播放些轻松的影片,缓解病痛。 每一次我问老师想看些什么,他都是说还是最想看和琵琶相关的视频。 回想起那段时光,我陪着老师再次重温先辈的演奏,同辈的演奏,也给他介绍过他并不熟悉的后辈。 每每熟悉的旋律响起,老师的手都会随着音乐拨动,嘴里哼唱着音符,眼睛有神采,脸上有笑容。 在那些时刻,我能感受到老师短暂地忘记了病痛,感受到琵琶带给他的、最后的幸福和满足。 琵琶,真正流淌进了他的血液里,与他融为一体。 只愿在另一个世界,恩师依然能怀着他的赤子之心,永远永远,与琵琶为伴。

王老师用他的兢兢业业与呕心沥血,为山东艺术学院的琵琶学科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也为山东的琵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如今,老师的学生们大都奋斗在高校教学与各大专业艺术院团一线,为传承和发展山东琵琶事业贡献着力量。

在芬芳的桃李中,我是跟随老师进行专业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三年中专+四年本科)。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有幸与老师一起,从事琵琶专业教学工作。 从给学生上第一节课的那天开始,老师言传身教的点点滴滴就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塑造着我。 在工作的几十年中,我肩负着老师的期待,沿着老师的足迹,脚踏实地,薪火相续,努力把山艺和山东的琵琶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在教学中,我秉承“以德树人、以艺育才、根植齐鲁、务实求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教、学、演、练、赛”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力争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理性与感性兼备、理智与情感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2013 年,我与同侪好友王炳杰教授一同创建了由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专业学生组成的、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泉韵”女子弹拨乐团。 乐团建立伊始即注重对传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新的诠释,同时也勇于尝试和挑战原创作品,将继承和创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乐团自成立以来,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民族器乐大赛(弹拨乐组),并斩获金、银、铜奖共计160 余项。 原创作品《杨门女将》《武松打虎》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的录制;应山东省人民政府之邀,参加山东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66、70 周年国庆招待会演出;多次与山东省会大剧院、山东省歌舞剧院、烟台保利大剧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合作,举办女子弹拨乐团民族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并发行DVD 唱片;乐团先后赴中国台湾台北音乐厅、韩国又松大学、汉拏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演出,均获得巨大成功;作为唯一的文化代表团赴斯里兰卡参加“中国—南亚四国峰会”,并赴科伦坡视觉与表演艺术大学、康提佩拉德尼亚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演出,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在以上高水平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乐团的艺术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了极大提高,并获得了多项大奖:乐团于2017 年斩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乐团4 个节目入围文化部(文旅部)主办的第六、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其中原创作品《春之舞》入围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器乐组合展演);乐团原创作品《柳风》《杨门女将》分别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作品一、二等奖;原创作品《武松打虎》《红高粱随想曲》获“辽源杯”第二届全国琵琶大赛职业重奏组金奖等等。 以上奖项分别在全国范围内和山东省内代表着该专业领域中的最高水准,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女子弹拨乐团努力传承以琵琶为代表的山艺民乐学科的优秀内涵和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两创”的可贵精神。 这些成果的获得,也是在老师精神鼓舞和感召下取得的成果。

写到这里,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像电影画面般在眼前不断放映。 六十余载如白驹过隙,老师与我也共同见证了山东艺术学院的琵琶学科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山东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 故事还在继续,可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我的职业生涯也接近尾声,手中的接力棒将要交给年轻一辈……此时此刻不禁思绪万重,胸中千言却化为无声——

我最最亲爱的恩师啊,我自13 岁跟您上第一节课,便开启了我们师生的缘分和深厚的感情。 几十年来,您教我学艺,更教我做人。 您是师,是父,是兄,是友。 在我成长的路上,您为我挡风遮雨,毫无保留地付出,对我有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之恩。 曾经那个小小的我,也在长大之后,慢慢成为了您。作为您的学生,希望我没有让您失望,希望我能让您感到骄傲! 琵琶是您的一生挚爱,同样也是我的一生挚爱。 所以我想,您的心愿一定与我相同,希望母校的琵琶事业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猜你喜欢
琵琶王老师山东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奇妙的旅行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有趣的动物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39
我的王老师
窈窕淑女琵琶妹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3
我的“反弹琵琶”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