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动参与”中“生”出智慧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教学设计

2023-03-30 02:18毛胜洁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花生米红豆意图

文|毛胜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3、34 页。

【教学过程】

一、猜量游戏,激趣导入

师:大家肯定看到桌上的花生米了,今天我们来玩“抓花生米”的游戏,猜猜你一把能抓多少?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分析,爱玩是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抓花生米引入,让学生猜猜“自己一把能抓多少”,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探究热情,试图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可能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他们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意注意时间。】

二、主动参与,体验探究

1.抓花生米活动

(播放语音及视频活动要求:左边小朋友抓一把花生米放在桌上,注意:抓的时候手心要朝下,等手中的花生米不掉下来才可放在桌上→右边的小朋友开始数桌上的花生米→数完把花生米的数量告诉左边小朋友记在《记录单》上→右边的小朋友再把桌上的花生米放回桶里)

师:听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活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不足,所以在此处讲解操作要求时使用语音和视频双管齐下,因为视觉感知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强项。教学应该抓住学生年龄段中的强项,进而挖掘他们的智慧。】

2.比较学生之间抓的个数

师:谁来说说你抓了多少个?

生:我一把抓了17 个。

师:我们用一个红色的圆表示一个花生米,把他的17 个花生米在白板上数一数。

……

生:我一把抓了21 个。

师:把他们组的21 个花生米也在白板上数一数。

师:你能比一比这两组数之间的关系吗?

生:21 比17 多,17 比21 少。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用“多和少”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抓花生米的过程中随机抽取数据板书在白板上,再让学生比一比。此时,学生自然会运用以往学过的“多与少”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认识,自然地把“结构”的种子种下,也能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3.比较学生和教师抓的个数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抓的一把花生米有多少吗?先猜猜看。

师:老师一把究竟有多少?现在你知道多少了吗?

师:10 个10 个地数,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出示:63)老师抓的一把花生米数量怎么样?

生:很多,比我们的都多。

师:多的程度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谁来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主动参与活动之后先让学生猜教师抓的个数,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提高其对课堂学习的有意注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估数,培养学生估数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估数”是有依据的。接着出示教师抓的数量63,学生看到“庞大的数量”后在视觉对比下直接感知“多好多”。让学生体会“多”这个字已经不能说明多的程度了,此时需要新的形容词来表示不同程度的多,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生出数学智慧。】

4.引出新课: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师:就像你们说的,21 比16 多一点,可以说成“多一些”,63 比16 多很多,可以说成“多得多”。

小结:看来仅仅用“多”这个字已经不能说明多的程度了,我们还需要“多一些、多得多”来更详细地说明“多”的程度不同。

师:21 比16 多一些,那么反过来16 就比21 少一些,63 比16 多得多,反过来16 就比63 少得多,它们正好相反。看来仅仅用“少”这个字也不能说明少的程度,所以大家想到了用“少一些、少得多”这样的词来说明“少”的程度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结构化的学习中自然地感知到“多与少”已不能形容多与少的程度了,所以还需要新的知识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学生获得新授的知识后,教师紧接着开始构建新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规律性,在结构中关系尤为清晰、明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这四个词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说得越来越好,伸出手,我们一起来说一说,21 比16 多一些,16 比21 少一些,63 比16 多得多,16 比63 少得多。

三、情境延续,拓展提升

1.相同容量估数

(1)花生米和红豆比较

师:我儿子昨晚在家也抓了一把花生米,数了数有23 个,后来他又抓了一把红豆,你猜猜有多少?

师:为什么猜的都比23 要多?

师:有道理吗?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播放音频:我抓的一把红豆,个数比花生米多得多)

师:他抓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首先,继续在“抓”的活动中做文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花生米和红豆的大小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的,用这样的素材教学让学生在思考的方向上更加明确,减少不必要的遐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材要真实、到位,才能让学生完成真正的高效思考,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2)花生米和花生糖比较

师:我儿子后来又抓了一把花生糖,你猜有几块?

师:为什么又比23 小?

师:是这样吗?一起来看看。你觉得有几块?

师:看着我儿子抓的这三种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呀!物体越大抓的一把数量会少得多,物体越小抓的一把数量会多得多。如果两个物体差不多大,数量怎么样?(差不多)差不多就是很接近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比较花生米与红豆之后,再猜花生糖的个数,学生很快能够确定猜的方法、锁定猜的方向。尤其是“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找到了数之间的变化,还结合具体的实物进行大小比较,学生思维在主动参与中进一步生长。】

2.相同标准再估数

师:老师后来又把我儿子的一把50 个红豆放到了这样的瓶子里,后来老师也抓了一把放在另外一个一样的瓶子里。有多少个呢?我把照片印在了这张《记录单》上,同桌讨论一下。

师:谁上台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这50 个红豆看成是一个标准,老师抓的这一把有2 个这么多,所以就有100 个左右的红豆。

【设计意图:当学生弄明白容器等大需要看物体本身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多少时,紧接着教师变换题型,让学生思考物体等大时需要怎么判断。不同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有了冲突,在合理冲突下,思维进一步得到提升。因为难度加大了,且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尚不成熟。因此,该环节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先同桌讨论。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打开思维、打开约束,等语言成熟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3.数直线上数的大小关系

(1)数直线上的远近

师:接下来我们把50、100 这两个数请到直尺上来,你知道哪个点是他们的家吗?

小结:100 相对50 来说比23 要(多得多),所以离23 的距离就会远得多,而50 相对100 来说只比23(多一些),所以距离相对来说也只会远一些。

师:调皮的“28”也来了,你知道他的家在哪吗?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想的?

小结:28 相对50 来说只比23(多一些),所以28 相对于50 来说离23 只远一些,而50 相对于28来说比23 要(多得多),所以50 相对于28 就离23远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数量的多少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容器的大小有关,此处提高要求从形象的实物对比转变为抽象的数据对比。抽象思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刚刚接触数的比较大小知识,不太熟练。因此,一年级学生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借助直观表象解决复杂抽象的想象。所以教学中借助直尺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学生在直尺上不仅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还能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数的远近程度不同,进而加强对数的大小程度不同的感知。】

(2)数的大小没有绝对的标准

师:刚才我们说50 比23 多一些,现在怎么就说50 比23 多得多?这是为什么?

师:看来是多一些还是多得多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老师这里有个视频,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播放视频)现在你们有感觉了吗?原来数的大小不是绝对不变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决定。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刚刚学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形容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直接教授数之间的大小不是绝对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理解。为了解决这样的理解难点,首先,在教学中设计了“50 比23 多一些”和“50 比23 多得多”的认知矛盾冲突,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问题展开思考,给足空间、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在学生思维混乱时观看视频讲解,让疑惑得到解答。最后进行集体总结,此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数的大小关系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境。】

四、学以致用,游戏小结

师:同学们,老师这张卡片上写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

生:35。

师:比我写的数少得多。

生:70。

……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游戏吗?课后可以写一个数,和同桌一起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改变以往传统的“复述”式回顾新知。一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需要他们感兴趣的“比赛”“游戏”“闯关”等激趣环节引起其关注。】

猜你喜欢
花生米红豆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四粒花生米
花生米翻跟头
四颗花生米
菠菜花生米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红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