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朱勤 点评|徐斌(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2 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生活引入
播放一段广告视频。
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分数)
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平均分东西时产生了分数。(板书:平均分)
2.回顾旧知
师:(出示教材图)三年级上册,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三年级下册,我们把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得到了分数。你觉得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板书:分)
【设计意图:新知导入从广告开始,唤醒学生分数是由于得不到整数而产生的生活经验,接着回顾和复习关于分数的已学知识,为新知探究提供知识生长点。】
二、引导探究,建构意义
1.认识单位“1”
师: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表示,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板书:单位“1”)
2.认识分数单位
提问:假如把这根直条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 份,首先得到哪个分数?得到了后,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2 个是,3个是)
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1)想一想:准备数出哪个分数?
(2)折一折:动手折一折。
(3)说一说:数这个分数时先折出了哪个分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单位“1”可以是一根直条出发,通过一组追问,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把单位“1”平均分成4 份,可以得到一个单位,用这个单位可以数出新的分数。在活动二“折一折”中,学生亲身体验,对比归纳,发现要得到几分之几,先要得到几分之一,然后再数出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感知“分数单位”,为分数意义的揭示做准备。】
3.概括分数意义
师:同学们在涂色和折纸过程中,把单位“1”平均分,分着分着就确定了分数单位,数着数着就得到了这些分数。通过两次活动,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认识?
结合学生回答说明: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提问:平均分成的若干份,相当于分数中的哪个部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相当于分数中的哪个部分?(板书:分母,分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分什么、怎么分、数什么、怎么数)之后,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理解,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三、分层练习,形成技能
1.巩固性练习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饼中涂色部分。(先分再写)
提问:12 块饼,涂了4 块,为什么可以用不同分数表示?((分数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巩固性练习,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写一写,从而理解分数既可以表示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同时认识到不同的单位“1”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分数,相同单位“1”也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推理意识。】
2.应用性练习(说出分数表示的含义)
(3)变式:这条线段作为单位“1”,既可以表示五一班的人数这样一个整体,又可以表示1 小时这样一个计量单位,还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第二层次是应用性练习,通过说分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再次明确分数是基于分数单位数出来的。同时在比较归纳中,明确同一条线段可以表示不同的单位“1”,提高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和数学想象能力。】
3.拓展性练习(分数墙游戏)
师:如果把这个长条看成1 的话,你能估计第二个长条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吗?我们来验证一下,也就是1 里面有2 个。
四、总结全课,勾连延伸
提问:通过学习,你觉得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师:像刚才分数墙最下面一层,如果把底部的线段移下来,你想到了什么?再有同样长的一段,用什么数表示?这里的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无论是整数、小数还分数,都是有计数单位的,都可以数出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说的“数起源于数”。
【设计意图:第三层次是拓展性练习,从估开始,逐步形成分数墙,让学生在估的过程中感悟分数可以无限分下去,分数单位有无数个,是最大的分数单位。接着从分数墙中抽象出线段,直到数轴,建构分数、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完善学生对数概念一致性的整体建构。】
【点评】
时间过得真快,2021年度苏州市课改展示活动中,我执教过一节研究课《小数四则运算(复习)》,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持续的关注,并形成了研究系列《从“深坑”到“富矿”》专题解读文章(详见公众号“徐斌无痕研究”推文)。一年后,2022年度课改展示活动在苏州市隆重召开,我也全程线上参与了此项年度教育盛典,收获甚多。现就本次展示活动中朱勤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谈四点思考。
1.找准生长点
“生长点”是植物解剖学上的一个概念,引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是指能引发新知发生的关键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
毋庸置疑,生活和旧知永远是儿童学习新知的必要基础,是生长新知的重要土壤。上课开始,朱老师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到分数产生的源头——分东西。同时回顾三年级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学习经历,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
2.抓住分化点
“分化点”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和发展中有关键影响的部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尽管学生学习过分数知识,但还停留在感性认知基础之上的活动经验积累,因此要抓住新旧知之间的分化点,才能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起始课,学习难点是对分数的意义达到抽象概括的程度。而要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首先需要抽象概括出单位“1”的含义。朱老师在新知学习的首要环节,加强了对单位“1”的充分感知和逐步概括。让学生进行动手活动,根据给定的素材或自选素材进行分与涂,表示出。由于有了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学生再次回到直观,充分感知了单位“1”的实际含义,然后适度概括,完成了新旧知的无缝对接。
3.把握着力点
“着力点”在教学领域常指教学的重点所在。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深度理解并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尽管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其思维依然需要依托必要的形象支撑。
朱老师抓住分数单位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分数是“数”出来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分数意义的本质建构。由单位“1”的感知与概括,学生对分数的认知从“分出来”到“数出来”,然后集中感悟和体验数分数的单位——分数单位,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概括和表达就水到渠成了。因此,表面上看,抽象和概括分数的意义所用时间不长,但实际上从新旧知的分化点(单位“1”)开始,进而到新知着力点(分数单位)的把握,学生逐渐走进分数的本质,无痕地完成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衔接,从旧知到新知的生长,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
4.关注延伸点
“延伸点”在教学中主要是指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小学阶段的数概念教学从整数开始,接着三年级先后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然后在第三学段相继学习小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因此,伴随分数意义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对整数、小数、分数概念本质的一致性认识。
朱老师在练习设计中分为三个清晰的层次: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对单位“1”不同而可以用相同分数表示以及单位“1”相同可以用不同分数表示进行对比建构;应用性练习,让学生回到生活,用分数意义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分数含义;拓展性练习,则借助“分数墙”的估计、想象、推理、验证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本质的认识,并进一步由分数墙变式为线段,再变式为数轴;从真分数发展为假分数,从分数对接到小数、整数;再逐步延伸开去,最后归结为数学家华罗庚的经典名言“数起源于数”,真可谓对数概念本质一致性的精妙点睛。
其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早就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