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扫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

2023-03-30 09:35林燕红吴晓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暗带缺血性急性

林燕红 吴晓涛

临床将缺血性脑卒中称为脑梗死,是脑血管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数据显示[1],大约70%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昏迷、头痛头晕、失语、偏瘫等,患者意识清晰,严重病变者会发展至脑死亡、脑疝[2]。加强早期诊断和筛查脑卒中病变可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评估治疗疗效、评估疾病预后等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实际实践中怎样更为有效地判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确保临床治疗有效的关键环节。现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价疗效和预后等均多依赖于临床体征和症状观察,缺乏客观指标支持,如脑血管灌注和侧支循环状况等[3]。CTP则可客观显示出患者脑血流灌注和侧支循环状况,以更好地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半暗带、核心梗死部位状况等[4]。现有关CTP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中的报告非常少,本文纳入2020年1月~ 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临床诊断高度怀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重点论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临床诊断高度怀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5.32±8.02)岁;女34例(42.50%),男46例(57.50%);发病至就诊时间2~12 h,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5.05±0.21)h。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查体判定为高度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实施影像学技术进一步检查;②患者和家属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③病历完整。排除标准:①不耐受或不同意参与检查者;②无法配合随访或资料不全者;③意识、精神障碍影响配合者;④存在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史者,如脑外伤、脑肿瘤、颅内出血、出血倾向等;⑤其他脑部病变者;⑥合并肝肾、心功能疾病者;⑦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1.3 方法 80例患者均接受CT平扫、CTP、CTA检查。仪器为GE-Revolution 256 排CT扫描仪。

CT平扫:入院后接受CT脑部横断面平扫,层厚、层距均为5 mm,扫描从颅底至颅顶,扫描范围为 140 mm。

CTP扫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注射液 (350 mgI/ml×500 ml)40 ml,注射速度为5 ml/s,完成对比剂注射后,延迟5 s,再做CT灌注成像扫描,参数设置为:扫描视野25 mm、电压100 kV、电流300 mA,间隔扫描时间3 s。实施CTP检查的同时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将其传至配套图像工作站中进行处理,以大脑后动脉、中动脉、前动脉和交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域(ROI),得到MTT、CBV、CBF等,经图像工作站软件处理,明确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取圆形多点ROI,多点检测CBV、MTT、CBF参数,计算平均值,并用同样方式得到对照区CBV、MTT、CBF参数。

CTA检查:完成CTP扫描后5 min,再实施头颈CTA检查,实施自动触发扫描,从主动脉扫描至头顶部,选用碘海醇注射液(350 mgI/ml×500 ml)作为对比剂,经肘静脉高压团注,控制注射速度为5 ml/s,注射量为70~80 ml,检查采用螺旋扫描式,参数设置为:螺距0.992、层厚5.0 mm、电流 300~500 mA、电压100 kV;设置矩阵为512×512,得到检查图像后传至配套工作站进行处理。

CT检查结果均由2名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时间≥5年)的专业影像学科医生负责,若发生分歧则根据判定标准和检查结果商讨达成一致确定。经CTP检查确诊患者均接受早期溶栓治疗,再次灌注扫描。之后随访1年。

1.4 观察指标 观察脑部CT平扫、CTP检查结果,比较CTP图像显示治疗前后患者对侧区、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参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部CT平扫、CTP检查结果情况 80例高度怀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脑部CT平扫后,共检出38例早期低密度病灶,42例无明显异常。80例患者CTP检查发现,8例无缺血半暗带,无明显异常,随访1年后确诊为TIA;72例脑灌注有异常状况,经图像工作站配套软件分析后发现,39例有红色梗死区和黄色缺血半暗带区,33例仅小部分黄色异染区或无典型黄色缺血半暗带,随访1年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2 患者治疗前CTP图像各区参数比较 39例患者接受CTP检查图像有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进一步分析其参数指标显示,其梗死区MTT长于对侧区,CBV、CBF低于对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缺血半暗带区MTT长于对侧区、CBF低于对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区的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梗死区MTT长于缺血半暗带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梗死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表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梗死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注:与对侧区比较,aP<0.05

表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表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注:与对侧区比较,aP<0.05

表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表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TP图像参数比较(,n=39)

注:与缺血半暗带区比较,aP<0.05

2.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缺血半暗带、梗死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 CTP检查图像显示,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梗死区与对侧区MTT、CBV、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梗死区MTT短于本区治疗前,CBV、CBF高于本区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MTT短于本区治疗前,CBF高于本区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缺血半暗带、梗死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

表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缺血半暗带、梗死区与对侧区CTP图像参数比较()

注:三个区域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近年此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发病率明显增高,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6],每年我国脑卒中新增人数达200万人,其中150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余下生存患者也会因此而丧失行动能力。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到来,此疾病发病率势必明显增高。及时准确预防、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疾病预后有明显关系。

颅脑CT平扫为目前临床判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式之一[7],可快速诊断颅内是否存在出血症状。但实践发现,大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6 h内接受CT扫描,常常表现为轻度异常或正常,漏诊几率较高[8],进而让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机会,疾病预后受到影响。随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研讨的深入,也逐步认识到,正常状况脑灰质血流量为50~ 60 ml/(100 g·min)[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阶段梗死核心和健康组织间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但实施相应处理后,其血供、电生理功能可得到恢复。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临床逐步采用多模式成像的方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而更好地判定缺血半暗带,为临床知识个体化溶栓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常用判定缺血半暗带的方式为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与扩散加权成像(DWI) 两者不相符,但实施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耗费时间长、多处禁忌证、费用高,在判定缺血半暗带中可行性差。CTP则可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多层次连续扫描靶层面,进而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再用数学模型计算MTT、CBV、CBF 等,进而评估局部器官组织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判定缺血半暗带提供依据,以便临床诊断、治疗、评估疗效。本研究发现,8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平扫后共检出38例早期低密度病灶,42例无明显异常;80例患者CTP检查发现,8例无缺血半暗带,随访 1年后确诊为TIA,72例脑灌注有异常状况,经图像工作站配套软件分析后发现,39例有红色梗死区和黄色缺血半暗带区,另33例仅小部分黄色异染区或无典型黄色缺血半暗带,随访1年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学者报告称[10-13],比较磁共振灌注成像与CT灌注成像后发现,此两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另有研究显示[14-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CTP检查的敏感性90%、特异性10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发生后0.5 h,CT灌注成像则可显示出灌注部位,表现为CBV轻度增高或正常,CBF降低[17,18],进而为临床判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CT血管成像则指把碘对比剂注入到附近静脉中,用CT快速体积数据采集靶血管中对比剂充盈高峰期,得到图像,再用专用软件分析得到靶血管血流代偿、形态、走向、结构等,计算管腔狭窄度、测量血管壁厚度,进而为临床判定血管是否狭窄、狭窄位置、病变程度等提供一定依据[19,20]。CTP检查过程中所用的仪器,还可避免 16层以下CT灌注存在的缺陷问题,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灌注覆盖范围广等优势,相比于常规CT检查,其检查中无需搬动患者,一次检查则可获得清晰、准确图像,无需应用放射性核素则可对患者器官、组织微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出准确、快速的评估。

磁共振为目前准备评估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的方法。但有学者发现,MRI精确结果无法让发病>4.5 h的患者获得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且疾病预后与发病时间<4.5 h内无较大差异。但磁共振检查存在较大局限性,如基层医院无设备、禁忌证多、检查时间长等。CT普及度高、检查速度快,相比于磁共振,其优势较大。有报告称,CTP与MRI的一致性较高。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半暗带部位可利用自身调节功能,确保血流正常,CBF降低,CBV轻度增加或正常;梗死部位无调节功能,同时降低CBV、CBF。因此临床常将往往把局部脑血流量(rCBF)在0.2~0.3 ml/(100 g·min)作为判定缺血后可挽救值,若梗死部位<0.2 ml/(100 g·min),即使实施溶栓治疗也无法确保疗效。因此,根据CTP扫描结果实施治疗可避免治疗无效性,提升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可采用CTP扫描检查高度怀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评估患者颅内CTA、侧支循环状况、脑血流灌注成像状况,为临床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依据,确保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暗带缺血性急性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重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