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燕,申海燕,李 君,沈寿引,缪羽菲,钱湘云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226001)
糖尿病为全球性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且近年来随着人口比例逐渐老年化,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也不断上升[1]。老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衰弱关系密切,衰弱主要是指老年人因机体细胞、器官等功能衰退而导致抗应激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机体易损性及疾病易感性上升,是一种常见老年综合征,同时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而老年糖尿病与衰弱之间可互为因果,可使患者病情进入恶性循环,从而对患者的躯体功能、生命健康等产生重大威胁,故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患者进行干预已逐渐成为临床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之一[3]。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大部分时间处于居家状态,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控制及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在医生的引导下依赖患者自身进行慢性病的有效管理能力。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APA)理论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阶段性健康行为理论,其认为维持健康行为是进行行为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多种行为干预相关研究中。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我们将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应用于4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同期于我院就诊的73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4]者;②年龄≥60岁者;③Fried衰弱评估量表[5]评分≥3分者;④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意识障碍等,无法良好交流者;②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合并严重并发症者;③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无法自理生活者。根据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78(68.13±2.61)岁;体质量指数(BMI)23.6~28.9(26.03±1.1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15例,高中4例,大专及以上3例;居住状况:独居6例,与配偶同住12例,与子女同住8例,与配偶子女同住9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60~79(68.61±2.57)岁;BMI 23.9~28.2(26.11±1.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13例,高中2例,大专及以上2例;居住状况:独居5例,与配偶同住9例,与子女同住5例,与配偶子女同住10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自我管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患者在接受诊疗措施时,医生对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并通过门诊或上门随访的方式定期对其进行血糖检测,并根据其具体病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进行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行为信念干预:在门诊或上门随访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普及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衰弱的定义及衰弱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同时,向患者讲解血糖监测相关知识,包括监测方法、频率等,并告知药物使用方法及治疗意义,饮食、运动调节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②行动计划干预:对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分别在医生、家庭及自我3个方面督导下对药物治疗的配合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对患者非药物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主要了解患者日常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的习惯。根据上述评估结果为患者制订行为计划表,包括患者的药物、饮食、运动等干预方案。患者将行为计划表放于家中醒目位置,每日按计划表执行,并设置阶段小目标,由家属对患者每日计划执行情况和小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监督。在患者执行期间,家属需密切关注患者反应,避免因运动、饮食方式不当出现低血糖、意识不清等状况。③自我效能干预:从患者饮食、运动、血糖、心理等方面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强化。根据患者具体的血糖控制情况及饮食习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调整饮食、运功调节干预方案。向患者详细介绍饮食调节的方法、原理和意义,使患者了解常用食物使用方式和食物替换法,并了解低血糖预防食物;同时向患者介绍日常运动的方式及与低血糖的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血糖控制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及时评估和干预,同时建议家属也应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患者能够意识到糖尿病及衰弱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明白积极配合治疗、自发参与病情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此外,可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调整和更换药物治疗方案,从而增强患者病情控制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两组均干预6个月后进行血糖控制等效果评估。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控制情况:于干预前后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FBG、2 hPG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bA1c水平采用双波长比色法检测。②自我效能感: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DSEE)进行评估,量表共包括26个项目,可分为饮食、运动、药物使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血糖波动预防和处理6个维度,其中饮食包含6个项目,运动包含4个项目,药物使用包含3个项目,血糖监测包含4个项目,足部护理包含5个项目,血糖波动预防和处理包含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1~5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③衰弱状况:采用Fried衰弱评估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包括5项指标,分别为体能降低、握力差、步速减慢、非自主性体质量下降、经常感觉疲乏。每项指标评估结果为“是”和“否”,“是”为1分,“否”为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衰弱程度越高,评分≥3分表明存在衰弱症状。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DSEE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DSEE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衰弱状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衰弱状况比较(分,
衰弱是老年群体常见病症,其主要病理基础为骨骼肌减少症[6]。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使机体骨骼肌细胞摄取葡萄糖被抑制,进而影响肌肉收缩,引发骨骼肌减少症;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水平也会对骨骼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肌肉力量和质量,引发骨骼肌减少症[7]。而骨骼肌减少症则可导致衰弱症状的发生发展[8]。有研究表明,衰弱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跌倒、再入院、死亡等不良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故早期评估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改善合并衰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结局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BG、2 hPG及HbA1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帮助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患者控制血糖。分析其原因: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首先从患者的行为信念干预开始,向患者普及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对机体健康的危害性,同时让患者意识到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等习惯和行为均可影响病情的发展,且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运动调节等能有效帮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因此,使患者更有动力、更加积极地学习,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参与自我管理干预,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干预目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饮食、运动、药物使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血糖波动预防和处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分析其原因:自我管理在医学中通常是指患者主动对自身疾病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改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自我管理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但其对患者病情改善,尤其是对慢性疾病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0-11]。而HAPA理论是源于国外的一种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其认为行为改变主要可分为前意向、意向及行动3个动态阶段,不同阶段能够相互促进转化[12]。前意向阶段主要指患者对当前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产生认知并认为需要进行行为改变,此阶段可促进患者思维和行为向下一阶段即意向和行动阶段发展,因此,在此阶段通过向患者讲解老年糖尿病合并衰弱可能导致的不良结局及日常饮食、行为等可对机体及病情产生的影响,使患者认识疾病的危害,了解不良饮食和运动等对病情的负面影响,进而使患者产生改正日常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和控制病情的想法。意向阶段主要是患者根据想要形成的科学饮食、运动等行为习惯制订具体计划,此阶段根据患者的具体行为习惯协助患者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为计划表,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完成该行为计划表,进而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行动阶段即指患者根据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此阶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心理状态对患者的自我管理措施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进而使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ried衰弱评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衰弱症状。分析其原因: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能有效促进患者的行为改变,使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等行为更加合理和科学,从而有效改善和控制患者糖尿病相关病情。而患者糖尿病相关症状改善和更加合理的运动调节等行为改变能够有效改善其机体骨骼肌力量和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衰弱症状。
综上所述,HAPA理论下的自我管理干预通过从信念、行为等方面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从而能有效帮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衰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