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芸,张玉桦,杨弋盈
(上饶市立医院 江西上饶 334000)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疾病,属于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目前该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1]。该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肾衰竭,危及患者生命[2]。然而,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一般采用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控制血糖[3]。但在常规护理中,由于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的认知、治疗依从性不佳,易导致血糖产生波动,引起其他并发症[4]。因此,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遵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通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特征分析,明确血糖波动发生原因,积极进行正性行为指导,消除不良生活行为,以维持患者血糖稳定[5]。2019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我们对42例糖尿病肾病实施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8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6]者;②2型糖尿病患者;③年龄≥18岁者;④了解并愿意参与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肾脏器质性损伤者;②Ⅰ期或Ⅴ期糖尿病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观察组男28例(66.67%)、女14例(33.33%),年龄(45.77±11.2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30.95%),高中及以上29例(69.05%);糖尿病病程(21.96±6.75)个月。对照组男24例(58.54%)、女17例(41.46%),年龄(49.64±12.84)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46.34%),高中及以上22例(53.66%);糖尿病病程(19.81±6.5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和饮食指导等,干预3个月。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聚类分析:护理人员通过收集近2年本院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资料,统计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血糖波动的发生原因,对多发性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在相关临床医生和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制订护理干预措施。②正性行为干预:a.入院前,按照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入院宣传教育,并讲解糖尿病肾病相关知识、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实际病情随时调整护理方案。b.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认真倾听其诉说;并耐心解释患者病情,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向其介绍疾病恢复较好的病例,使患者建立治疗信心。c.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控制血压和血糖的重要性,教会其自我检测血压和血糖的方法,同时解释用药技巧,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每日检测并详细记录血糖,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若出现明显波动则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要求家属监督患者坚持用药治疗;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采取对应干预手段。d.讲解饮食治疗的目的,合理控制饮食,平衡膳食,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40 g,采用低盐、低脂饮食;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注意个人卫生,忌烟禁酒。e.要求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和相应正性行为训练,初期采取散步、慢走等运动形式进行锻炼,若患者出汗则表示运动有效;后期血糖较稳定可采取上下楼梯、慢跑等运动方式来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并要求家属监督、指导和陪同,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积极性。干预3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并观察两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情况,其中评估患者近10 d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自护技能,评估1次/d,“较好”计2分,“一般”计1分,“较差”计0分,总分4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护技能越好;通过对患者近10 d的血糖监测、用药治疗评估遵医行为,评估1次/d,“完全遵医”计1分,“未完全遵医”计0分,总分2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遵医行为越好。②自我管理行为: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7]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行为,包括饮食管理(4项)、运动和生活管理(4项)、血糖监测与用药管理(4项)3个维度,每项采用0~7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③心理状态:采用糖尿病心理量表[8]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包括幸福感(5项)、痛苦心理(17项)2个维度,每项采用0~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④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9]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12项)、心理精神状态(8项)、社会关系和治疗(7项)3个维度,每项采用1~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1 两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SDSC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SDSC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DSQL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DSQL评分比较(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尿蛋白升高等症状,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目前仍无特效治疗药物,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遵医嘱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10]。
临床研究指出在长期综合性治疗过程中,糖尿病肾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情绪,自护技能、遵医行为较低,不愿坚持治疗[11]。因此,采用有效干预方式提高患者自护技能和遵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护技能、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中,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肾病的认知,使其知晓保持血糖稳定和遵医治疗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改变不良习惯;要求患者进行相应的身体锻炼和饮食调整,遵医嘱用药积极进行血压、血糖管理,以维持血糖稳定,进而提高患者自护技能和遵医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SDSCA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该干预模式中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指导患者控制饮食、积极监测血糖、坚持用药治疗,以提高对糖尿病肾病病情控制效果;同时,要求家属监督、指导患者积极进行正性行为训练,加快身体恢复,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使其能正确面对疾病,从而改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12]。
聚类分析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性归类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研究前不需要参考任何研究模式,通过对大量样本进行研究,合理地按照各自特性来进行归类,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3]。而正性行为干预是通过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糖尿病心理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中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解答患者疑问,消除焦虑、不安等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多陪伴患者,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从而提高患者生活幸福感;通过坚持用药、正性行为训练等方法,减轻患者身心痛苦,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两组DSQ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由于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中,通过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等手段,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其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有效提高患者生理功能;并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等方法,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进程,减轻患者消极情绪,改善其精神状态,使其能正确面对生活和社交,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基于聚类分析的正性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自护技能、遵医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