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光
1967 年12 月,当时我就读的青岛第十三中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正逢青岛公交公司选拔一批售票员改行去学习驾驶技术,因而暂时缺售票员,我所在的班就被安排去公交车上从事一个月的临时售票员工作。
平时看售票员工作很单调,无非是乘客给你钱,你给乘客车票,去了之后才知道要注意的事项还真不少。
报到那天上午,公交公司一名领导和两名老售票员给我们开会逐项逐条交待注意事项,比如:坐几站车收多少钱,收钱的同时要撕下同等面额的车票给乘客;每天上午8 点到公交车始发站与上一班售票员简单交接,主要是有无特殊情况或注意事项,然后开始一天的售票工作。每天下午3点在公交车始发站与下一班售票员简单交接后,再去票务处结清当天的往来售票账,要求票款相符;跟车时,每到终点站要及时清理车厢内卫生,保持车内整洁;遇到乘客突发病、发现车上有偷窃行为等意外情况要及时告知驾驶员;公交车有前后门,当时是前后门同时开、同时上下客,不像现在前门上客,后门下客,也无自动投币箱,更无刷卡付费,所以售票员只能前后门来回跑,加大了工作量。由于是临时售票一个月,所以让我们学生统一上上午8 点到下午3点的中班,不安排早班和晚班。
上午开完会,我们每个同学到票务处领了一张临时工作证,凭此证在青岛乘坐任何公交车都不用买票,这在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福利;领了午餐券,也是专门给我们学生统一制作的,每天一张;领了一个肩背式票包,里面有一个票夹,分别夹着白色、黄色、浅绿色、红色等四种颜色的车票,分别对应五分、八分、一角、贰角的面额;还给我们每人预支了三元钱的零钱,用于乘客买票时找零用。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车售票,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当时我分在2 路公交车上售票,这条线路是无轨电车,每天在台东至火车站之间运行。面对陌生的业务,我一时手忙脚乱,急得心里冒火。那时乘公交车的人特别多,经常是我先在前门从后面手推着前面的乘客挤上车,自己再挤上来,然后开始招呼就近的乘客购票。到了下一站,我就赶紧跑到后门处,为下车的乘客补票,然后再挤上车,招呼上车的乘客购票。这样前后门来回小跑,上车售票、下车补票。那时又是冬天,车厢内没有暖气,戴手套又不方便收款撕票,所以,要时不时地搓搓手再售票,有时还要用手捂着脸搓几下。好在那时基本没有逃票的,不然会更忙。到了终点站后,再抓紧时间清理车厢内卫生。中午吃饭时间,司机师傅喊我一起去打饭,开始几天我真不想起身去打饭,就想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坐在车厢内休息会儿。下班时,拖着一身疲惫到票务处结算当天的票款。一天下来,感觉要多累有多累,回家后歪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晚饭时间母亲来推醒我吃饭,有时我答应一声一翻身又睡过去了,弄得家里人都摇头说,怎么乏成这样。
几天后,我慢慢适应了售票工作,业务熟了,不觉得那么累了,干活也有劲头了。比如车到终点站清理车厢内卫生,前几天只是用扫帚扫一遍地就算完,现在除了扫地,再用抹布擦一遍座椅。还跟着司机师傅学,仔细检查每个座位有无乘客遗漏的物品。那时座椅的外表是人造革的,座椅的后背与座椅间的空间缝隙比较大,掉进小件物品一般不会有人注意。但仔细一检查,遗漏在里面的东西还真不少,有钱包、硬币、工作证等,有时還能拾到手表,这些物品都在当天结算票款时一并上交公司失物招领处。每天结账时,从未出现短款现象,区别只是长款多少,因为有时忙了,来不及给乘客撕票,而乘客又不索要车票,导致了长款现象。问问班里其他同学,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当售票员的另一大收获是乘车到处游玩,算得上当今旅游热的“先行者”了。我们这帮学生在适应了开始几天的工作后,就开始相互联系聚集起来,每天下班后几个要好的同学结为一伙,最多时十几个同学一起去一个地方玩,玩完后再乘车回家,并提前约好第二天去游玩的地方。这样,青岛著名的景点如栈桥、炮台、信号山、观象山、湛山寺、八大关、中山公园、鲁迅公园、总督府、花石楼,甚至崂山都玩了个遍。回去跟家里人一说,大人们都说了不得,你们这么快就把青岛主要景点逛了个遍,我们大人在青岛住了几十年有一些景点还未去过呢。只可惜那时没有用相机拍下这些镜头,不然现在翻看一下该是多么有趣,这可是几十年前的景点原貌,也是我们学生时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临时售票工作结束了,大家还真有点恋恋不舍。公交公司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欢迎我们毕业后到公交公司工作,当正式的售票员。我们高兴地答应着,但又都知道毕业后去哪儿,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后来,我们这些学生确实没有一个当售票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交车售票员这个岗位正逐渐被无人售票车的自动投币和刷卡付费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