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祥
近闻一高论:物理成绩好的人会比较聪明,会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今天品味一下,内心是别样的滋味。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物理。一起步我就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加上教我们物理课的张进老师讲课很有特色,语调抑扬顿挫,解析深入浅出,十分符合我的“胃口”,因此成绩一直不错。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记得那是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题据说出得有点偏难,全年级物理成绩超80 分的只有两人,而我考了78 分。这对于我来说已是最差的成绩了。为此整个寒假,我除了完成物理寒假作业以外,把物理书上的所有课后习题全部做了一遍,做了工工整整、清清楚楚两大本。本子的封面上我还创作了“未来机器人”的一系列构象,画面至今记忆犹新。次年开学之初,一向严肃认真的张进老师检查寒假作业,他看到我做的两大本习题后赞叹不已,当众展示并夸奖。从此之后自己对物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从初二下学期到初三每次考试,物理成绩在班上基本保持第一,仅有一次考了第二,是因为考第一的那个同学作弊。什么声、光、力、热、电、电磁,什么牛顿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電流定律、欧姆定律等等都不在话下。按照这样的惯性,把物理这门课学好应在情理之中,然而这样的升势在高中一年级时便莫名其妙地急转直下。高一的物理老师是个年轻人,长得瘦高个子,西装笔挺。奔儿头、凹抠眼、尖嘴巴、大长脸,样像极似洋人,但我对其眼缘不佳,尤其是讲课时怪异的声音更是令我极不舒服,这与初中的张进老师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上物理课便成为了一种折磨和负担,成绩也变得平淡无奇而泯然众人矣。我偏执地认为,这个物理老师连给张进老师提鞋的资格都没有,自此,对物理课的兴致全无。高一凑合下来后,高二又凑合了半年,到高二下半年文理分科时,我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文科,目的之一是脱离这个让人生厌的物理课。记得当时我骂了一句:“滚蛋吧!狗屁力学、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光学、热学。滚蛋吧!那个不会讲课的洋老师。”
然而,1989 年7 月决定人生路径的高考让我的偏执付出了代价:落榜!
工作之后,我先后参加了自考和电大、函大等非全日制学习,获得了两个大专毕业证。有人鼓励我继续读本科,我却断然拒绝。因为在我看来这种形式的学习就是混个糊弄人的毕业证。参加电大和函大入学考试两次都是全县第一名的经历,让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是所谓真才实学。混这种名实不符的文凭,我宁肯不混。
现实却给了自己当头一记闷棍:30 岁那年,也是转变身份的抓尾巴之年。县里为县委办和政府办选拔招录文秘工作人员。学历要求是全日制大专或非全日制本科。我是两头儿不沾边儿。尽管其他条件符合要求,但于事无补。县里的朋友们为我感到惋惜,在他们眼里,我的文字能力和综合素质尚算不错。
满载机遇的列车有过很多,但一次又一次错过。因为偏执所付出的代价,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