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视角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既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教材理论,应遵循“课程思政”的创新理念,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空间、真正“读懂中国”,例如利用一系列社会现象、发展瓶颈、阶层矛盾等,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视野与体验途径,而“乡土社会”是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媒介。
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能够获取丰富资源与体验场景,有效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局面。《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外文出版社,2018 年7 月第1 版)一书由陈锡文编著,该书为大学生“读懂中国”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实施路线,即将“读懂中国”这一议题置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之内,并以“乡土中国”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把“读懂中国”解构成“读懂农村”“读懂农民”和“读懂农业”三个研究维度,再从各维度筛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需求的要素。总览全书,具备三个显著特色。
该书基于历史沿革组织内容,时间节点筛选合理,章节主题清晰明确,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融合价值。该书将“三农”视为一个历史概念,通过对农业文明、农村社会、农民群体的特征分析,撷取四个关键历史周期展开内容组织,既符合时间脉络的推进规律,也突出了我国乡土社会的发展特色。其中,第一个历史周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史”,涵盖了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到封建农业社会结束的漫长历程。第二个历史周期为“新中国初期农村农业发展历程”,系统论述了土地改革、统购统销、人民公社等多个艰难探索阶段。第三个历史周期为“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的农村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格局,以及国家在农产品市场机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农民人力资源转变等方面做出的调整。第四个历史周期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建立”,自此我国逐步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政策涉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精准扶贫等领域。该书所呈现的各个历史周期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资源,如“中国农业文明史”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生态农业理念、小农经济弊端分析等,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促进价值。
该书全面还原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为读者深度揭示了“农业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农村面临怎样的挑战?”“农民存在怎样的需求?”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读懂这些问题,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具体任务。一方面,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产业复兴,这一目标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成功能,高校通过将“三农”问题引入到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中,有助于当代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主动渗透到乡土空间,将自身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通过了解乡土风情、人文风俗、经济模式等,拓展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强他们为农服务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式,可有效促进乡土社会摆脱旧面貌,促进各项事业健康、高效发展,例如书中针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建议,强调要积极引入大学生人才,使其扎根基层岗位,在传统文化“挖出来”与现代文化“引进来”的活动中发挥自身作用。
该书主旨清晰、独具慧识,聚焦“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大学生人才为支点,撬动农村优势资源禀赋,开发农民增收、产业升级、扶贫攻坚的多元化路径,逐步缩小城市与乡土社会的发展差距,这是本书探讨的重中之重。客观上,当代大学生对于“三农”的认识较为浅薄,不容易清晰认识到“三农问题”是造成现代化建设“水桶效应”的关键短板,该书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科学路径,一方面应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如出台乡村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管理措施,将“大学生下乡”作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实施渠道及考核指标,以及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结合书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建议,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设置“电商富农”“农民创业”等课题;整体上,借助该书读懂中国、读懂“三农”,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