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在农村学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2023-03-27 07:34王倩,杨聪粉,郭海燕
中国稻米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政资源

实施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崇高品德的必要基础。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因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基础等条件上相比城市学校处于劣势,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尚不成熟,很容易受互联网文化、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对优秀文化和正确思想的辨识力,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浪费了青春年华。纵观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整体趋势,思政教育开展不充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包括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有限、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等,都是造成农村学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因素。那么,如何改善当前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从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这方面切入是最容易且最有效的方式,因为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对人才思想精神、价值理念塑造的影响最直接。

传统文化资源与农村渊源颇深。当前,商业化、市场化风潮的席卷下,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对名利、权势的欲望让人们迷失,传统文化无论优劣都被抛之脑后,传统文化在城市社会生态中逐渐失去立足之地。而农村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承袭相对较好的地区,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创新的绝佳场所。因此,鉴于农村学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将传统文化资源用于推动农村学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对此,可参考由唐明燕编著的《思政课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应用》一书,该书着眼于实际教学需求,多角度、多层次、分门别类地发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资源,并探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可为农村思政课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创新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不错的实践指导价值,具体归述如下。

一、依据农村教学实际,客观评估思政教育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也逐渐减少,一些学校被兼并、撤销,还处于运营状态的学校其教学体系也趋于衰落,主要表现为学生数量减少、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师资团队力量削弱、教育机制运转不良等。整体来看,农村学校教育处于一个过渡期,需要根据实际教育需求,更加科学、理性地构建新的育人生态体系。总体而言,农村学校教育硬件条件显然不如城市学校,教学实力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源质量也明显与城市学校有一定差距,从考试升学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升学率比不过城市学校。但并不意味着农村学校毫无优势,基于农村相对单纯的物质生活环境,娱乐设施不如城市完善,农村学校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学生有着更强的自尊心,往往在学习中有更强的爆发力,可塑性更强。

就思政教育来说,部分农村学校由于过度强调升学率,会对考试中分数占比更大的学科给予更多关注,而缺乏对分数占比相对较小学科的重视,教师和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主科”和“副科”两类,也常出现“主科”占用“副科”课时的现象。在此影响下,学生自然也就对思政教育这样的“副科”学习不够用心。除此之外,思政教师素养不足、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课堂教学形式僵化、思政学习风气不浓郁、信息化教学条件差、教学创新能力有限、教学评价机制畸形等因素都是造成农村学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使得农村学校思政教育成效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当然,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坚强领导、积极推进,农村学校也逐渐重视起思政教育,农村学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软硬件设施、教学创新意识等都有明显进步,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有逐渐提升之势。

二、挖掘传统文化价值,论述其对丰富思政课程内容的价值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刻的文化内涵、巨大的育人价值,是经过时间和实践验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化育人理论,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都曾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赋予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价值不菲的文化内涵。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阐述比较详尽,不仅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诸子百家文化理论内涵,还从思想理论更新发展层面进行了针对性梳理,并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教化、意识形态塑造成分,全方位、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示了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下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丰富与优化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其思政课程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生活,提升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比较明显的是,农村学校接触到的思政课程内容兼顾了理论性与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但是,思政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更重要的是解答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精神、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疑惑,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能够区分优与劣、正与邪、先进与落后,建立一套属于自身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处世哲学。本书通过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入挖掘,对当下农村思政教育现状的详细调研,以国家对思政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理论方针为指导,提出了将传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改善农村学校思政教育状况的建议。

三、整合思政课程体系,有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

传统文化资源体量丰富,除了从性质上区分优劣,分清文化精髓与糟粕,摒除落后传统文化的干扰,又应该怎样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呢,本书通过充分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首先,要对农村学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有系统了解,包括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式、教学规划、课时安排、课程评价标准等,只有全面了解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才能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挑选出那些适应当前农村学校思政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切实思想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内容,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并使其保持长久活力。其次,要推动传统思政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根据国家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科学、创新、高效的思政教育。要剔除那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与原则:如一味强调理论考试,唯分数论,而不重视学生日常综合素养的考察;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课程教学缺乏文化性,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不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压制等。只有破除这些障碍,才能使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成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后,要做好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立足当地社会文化实际,因地制宜地将在本区域有突出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利用本土文化天然的亲和力,减小教学过程中思想启发和理论引导的阻力。当然,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不能完全按照地域来取舍,而要在充分考量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四、立足农村思政教育现状,提出传统文化创新应用实用策略

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思政教育革新发展的作用不言自明,尤其对于农村学校,是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本身又具有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更应该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对此,本书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建议。一是建立联动培养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思政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单打独斗,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外,每天也在家庭、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同学、长辈,甚至陌生人都对学生思想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联动,利用各自优势,将传统文化资源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二是科学推动学校思政教育体制改革。不仅要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也要在师资培训、教学实践创新、班会制度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系统构建、教学评价机制革新方面下功夫,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高效融入思政教育生态的制度基础。三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使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浸染是学校教育的一体两面,两者若能形成相互配合、互促互进的格局,就能让传统文化在农村学校扎根生长,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精气神。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