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程的研究

2023-03-27 15:50:56庄亚红刘龙龙成诚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教育创新能力

庄亚红 刘龙龙 成诚

庄亚红 刘龙龙  成诚

摘 要: 根据国家政策和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得出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全程的必要性。分析明确创新能力层次、培养原则和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分层培养;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专业课程链,开发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和创新能力的融合点;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4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我国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迫切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以应对这历史性变革。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文件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毕业时,具备创新创业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开拓性的开展工作,以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需遵循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现状

职业教育从过去的主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到如今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合创新教育是现在专业课教师广泛研究的课题。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1)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创新思维方法,没有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

(2)结合专业课程中的小案例,穿插一些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没有进行创新能力训练。

(3)在专业课程中,将创新教育与该专业课内容中的几个知识点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做几个相应的创新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教学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该门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创新思维持续多长时间不确定;二是并非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无法适应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所以逐渐放弃了自身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今后对该能力的培养都有抵触情绪。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分层培养和持续性培养,需要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程。通过连续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逐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并且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内驱力,自发地开展创新性活动。

2 专创融合课程链教学实施的关键点

这里把融合不同层次创新能力的,连续的几门专业课包括专业类实训称为专创融合课程链。要实施该课程链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厘清创新能力的层次。创新能力是人们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或者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包括对知识进行建构和重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对问题提升转化的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能力层次,把专业课内容与相应层次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课程开发。

(2)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通过特定的长期训练才能形成。有些学生创新的主观意识比较强烈,这类学生的训练时间会缩短,需要更多方面的培养促使其向纵深发展;而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灌输式教育,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类学生训练时间较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引导。因此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3)重构相关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不同阶段的创新能力要求。以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每个学期选出1-2门专业课作为该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深度开发专业课中的创新元素,形成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不同阶段的专业课就形成了专创融合的课程链。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达到了一定层次的创新能力。

3 专创融合课程链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法

近几年学校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开展了专创融合课程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采取了以下实施方法。

3.1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情,创新能力实施分层培养

第一层次,对于刚接触专业学习的大一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新能力很重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养成创新性个性。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专业小任务,训练学生捕捉机会;发现问题,调动“资源”,用相關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可以用类似案例来进行分析,但不能直接讲解解决问题的套路,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也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创新方法和工具软件等。第二层次,对于大二的学生,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之前学到的创新理论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学生在这一阶段,尝试使用各种创新方法,完成一个一个难度递进的任务,培养项目运作能力,进而形成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项目和专利的申报。第三层次,由于个体差异,可能是大二能力强的学生,也可能是大三的学生,主要就是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结合这一阶段的专创融合课程培养,继续完善上一阶段的创新成果,提炼总结,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做毕业设计,提高项目运作能力。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创新教育的效果也会不一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都要有所考虑。简单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由学生工作小组完成,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合理分工,按照不同的角色,完成任务的难易不同部分。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有挑战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带领下,坚持参与。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以强带弱,共同完成。教师实现了分层培养,学生各有收获。

3.2 结合每个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专创融合课程链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每个培养阶段,找出合适的专业课程,研究该专业课程中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把该阶段创新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中,形成一条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链,对学生进行连续性、递进式的培养。具体做法:分析每一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研究专业课程所有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将该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融进课程内容中,将创新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中,通过这门专创融合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该层次的创新能力。以此类推分别找出该专业课程链上后续专业课进行开发研究,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这里以学校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为例,说明课程链的形成和内涵。在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和前后顺序,可以形成几条课程链。这里列举其中的一条专业课程链:设计类课程《机械设计与创新》→实训课程1《飞机部件创新设计实训》→制造类课程《数控加工技术》→实训课程2《数控车实训》→实训课程3《CAD/CAM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其中《机械设计与创新》课程培养第一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飞机部件创新设计实训》和《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培养第二阶段创新思维和转化问题的能力;《数控加工实训》和《CAD/CAM综合实训》培养第三阶段项目运作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和参加双创大赛属于培养第四阶段综合创新能力。在这个专业中可以形成几条课程链,几条课程链同时进行,一方面可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做好专业课内容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点开发

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个层次创新能力要求,把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整理出来,做好课程内容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开发。课程内容以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在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课程开发时根据知识点或技能点,设置机会,培养学生捕捉机会的能力;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际生产中的项目,培养学生项目运作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对创新任务的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指导性、递进性和可实践性。

3.4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用情景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实施效果较好。首先给学生布置项目,要求完成一个一个递进式的任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提问式引导,用情景式教学法,案例分析,讲解新的知识点,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传授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主动钻研,调动线上线下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努力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良好课堂氛围,进行个性化培养。教师要接受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和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特点,形成个人的创新能力。

3.5 完善课程的考核模式

有些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强烈,会积极主动跟着教师的引导,参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些学生,接受创新训练的主观意愿不强烈,甚至有些抵触情绪。因此,课程的考核模式对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创融合课程的考核模式要进行细化。学生最后的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参与占10%、各项目完成情况共占20%。另外,期末考试中也有10%的题目是考核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能力。也即学生在该课程的总评成绩中,约40%的分数是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的考查,60%的分数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到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申报项目专利、参加双创大赛等情况,划出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3.6 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课教师除了要精通该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掌握一些创新训练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专创融合课程链的开发和讲授。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参与企业或社会的活动,丰富思维,积累创新案例。学院要组建“创新理论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企业专家”的专业课创新教学团队,由课程团队成员共同开发课程,集各人所长,开发出专业内容丰富,与行业接轨,操作性强的课程,形成一定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4 专创融合课程链开发实施成效

学校飛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经过这几年专创融合课程链的教学实践,分析发现不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也有大幅提升。以前觉得难学的知识点,现在掌握的较好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增加,有效突破了难点的学习。总结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及格率显著提高。比如之前只有40%的学生会做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题目,现在80%以上的学生都会做。

(2)到大二下学期,平均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专利授权,到大三毕业之前近90%的学生获得专利授权。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文章撰写能力,参加双创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

(3)学生有了前期思考、积累和创新能力,在做毕业设计和撰写设计说明书时非常顺利,该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普遍提高,有学生获得毕业设计省级奖项。

(4)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从事公司装备的改造改良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 结论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成为集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所以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势在必行,形成全员全程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胡继林,刘鑫,胡传跃,等.材料化学专业特色培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

[3]闫丽.《木材保护与改性》实验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6,(5).

[4]张林,苗灵童,李青青,等.基于科研创新训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

[5]李时辉,陈志军,王波,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026.G4.20210830.1703.009.html.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职业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