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振洲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的外科手术当中,麻醉是手术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临床患者安全性。有效的麻醉可以减少手术操作给患者带来的应激反应,对手术中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护,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地完成手术。在手术完成后,麻醉药物会逐渐的被身体代谢后,术后疼痛感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手术效果,但是理想化的麻醉作用与其所选用的麻醉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罗哌卡因属于常见的麻醉用药,其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品,具有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好的优势,且不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故而常被用于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1]。此外,罗哌卡因具有半衰期短、药物代谢率高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也具有安全性保障,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故而,本试验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开展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对7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公平性开展为前提进行分组调查,进一步探究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应用的临床成效。
1.1 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开展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对7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公平性开展为前提进行分组调查。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则为(50.60±3.50)岁。在入院后对患者登记的一般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以便查阅和全面病情分析,组间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此外,排除麻醉禁忌证的患者,本研究中涉及内容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顺利开展手术及麻醉协助。
1.2 试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方案。在手术前,注射阿托品0.5 mg以及苯巴比妥0.1 g,随后建立静脉通道,并实施硬膜外导管注射0.20%罗哌卡因,5 mL,如果没有异常,可以开展麻醉诱导。麻醉诱导用药包括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1.0 mg/kg以及咪达唑仑0.1 mg/kg,在麻醉维持上则使用丙泊酚0.5 mg/(kg·h),随后每1 h注入8~10 mL的0.20%罗哌卡因。在手术后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及生理盐水进行控制。对照组患者采用0.25%的罗哌卡因方案,观察组则为0.20%罗哌卡因方案,使用镇痛泵症状,控制药速和剂量,最后观察病房内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2]。
1.3 评价标准 本次试验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包括6、12、24、48 h的差异情况分析。随后,记录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患者意识恢复以及自主呼吸恢复用时。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还要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 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试验中,针对VAS疼痛度、患者恢复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对比上采用计量统计,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麻醉应用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 h的VAS评分为(4.00±1.20)分,对照组为(5.70±1.60)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对比(分,)
与此同时,在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患者意识恢复以及自主呼吸恢复用时上,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9.60±5.50)min、(11.20±5.10)min和(7.20±4.10)min,对照组则为(20.10±5.80)min、(11.30±5.10)min和(7.20±4.2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在患者的苏醒时间对比中,观察组为(22.60±4.40)min,对照组则为(38.10±5.70)min,此时则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
除此之外,在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对比中,两组患者术后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而言,在术后40 min时,观察组的关键指标分别为(90.24±6.55)次/分、(130.85±1.63)mm Hg以及(97.29±1.78)%,对照组则为(90.05±6.51)次/分、(130.88±1.72)mm Hg以及(97.24±1.58)%。
最后,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即观察组患者有2例呕吐以及1例皮肤瘙痒问题,对照组患者则有3例呕吐、恶心,2例皮肤瘙痒,观察组整体控制效果更好。
外科手术属于有创性治疗措施,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且术后疼痛属于常见情况,其疼痛的性质与生理性疼痛具有一定的差异[3]。从具体情况上看,一方面术后切口会引起机械性疼痛,对患者的神经末梢产生了刺激,另一方面,伤口周围神经、中枢神经敏感增加,此时切口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了水肿,则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致痛物质增多,机体疼痛阈值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则更为强烈[4]。麻醉是一种由药物或其他方式引起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可逆的功能抑制,其特点是让患者失去痛觉,真正能达到无痛效果。麻醉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顺利性与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麻醉分为全身麻醉以及局部麻醉,麻醉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状况而确定,为临床患者选择科学合理的麻醉方案。虽然麻醉的应用可以减轻临床患者的手术痛苦,而选择麻醉镇痛药物可以直接反映临床麻醉和镇痛的疗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术后早期疼痛在临床上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将术后疼痛作为衡量疗效的一个关键指标,合理的选择麻醉程序,规范操作,严格做好患者术后疼痛的介入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麻醉药物与镇痛药物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但是为了确保麻醉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手术类型、所需麻醉深度、手术所用时间等。使选用合适的麻醉药型以及适当的麻醉用量。在手术麻醉中的药品很多,如舒芬太尼常用于术后的镇痛改善,且血管稳定性好[5]。罗哌卡因属于新型纯左旋体长效酰胺类药物,能够阻断钙离子向纤维细胞膜的流动,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击传递着可逆性阻滞,从而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性的麻醉药品,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小,临床麻醉和镇痛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也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头晕、胃肠不适等状况,在停药后症状会消失,患者的整体耐受性较好,且大量使用的时候也具有安全性保障,减轻心肌毒性这一问题,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在长期作用下,其镇痛效果可以得到延续。在术后补充使用,也会增强本身的镇痛效果。罗哌卡因麻醉药物具有良好的麻醉分离特性,对于运动神经纤维的阻滞作用比较弱,在术后将罗哌卡因药物作为补充药物,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运动锻炼。罗哌卡因麻醉药物在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应用价值比较显著,这也是罗哌卡因药物在临床上有着较高使用率的原因。故而,本次试验重点探究了罗哌卡因麻醉的临床效用。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0.25%罗哌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患者的耐受性高,且由于长期麻醉的作用术后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的效果,与手术过后的时间相互补充[7]。其在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协助手术的顺利开展。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作用较弱,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确保血管的稳定,应用于麻醉中镇痛效果比较显著。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比例,通过联合用药方案镇痛效果比较好,取得预期的麻醉效果,而且能确保麻醉的安全,利于外科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身体疼痛,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使用罗哌卡因作为麻醉药剂,能够通过组织阿片受体,从而增强镇痛效果[8]。此外,也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中麻醉药剂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在疼痛感对照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其他指标上则差异不大。从整体情况来看,0.20%罗哌卡因能够保持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整体安全性高,更适合于麻醉维持,确保麻醉效果,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整体疗效,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机体疼痛程度,促进身体康复[9]。而应用0.25%罗哌卡因,首先则会更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导致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波动[10]。由此,建议在不影响手术进程的前提下使用0.20%罗哌卡因。除此之外,为了确保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手术质量和预后效果,在麻醉之前首先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进行经理指导,安慰患者的情绪,并耐心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讲解麻醉的重要性以及手术操作流程,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术后,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苏醒时间。
综上所述,采用0.20%罗哌卡因实施临床麻醉协助,麻醉效果比较显著,镇痛力强,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度,罗哌卡因麻醉药物的安全性比较高,改善术后情况,并在手术情况的整体表现中运用、反馈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