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伦
在学习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观察障碍较大、实际体验缺乏、空间想象力较弱等问题,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等核心概念。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借助已知的个别事物认识地球等星体的特征,扩大认知领域。
类比推理,即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借助某些已知的个别事物,与其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它们之间已知的共同点出发,进一步判明它们另一些方面的共同点,从而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从对某些事物的认识过渡到对另一些特殊事物的认识[1]。类比推理在两个事物间进行,作为对比的对象称为对比物,根据对比物的剩余属性被赋予新属性的事物称为类比物[2],这也是类比推理的基础。
根据所涉及的关系,类比推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属性类比、结构类比和实质类比。属性类比是水平关系上的类比,其推理形式如下:A 对象具有性质a、b、c、d,B 对象具有性质a、b、c,所以B 对象也具有性质d。属性类比又分为正类比、负类比和中性类比。结构类比主要是指垂直关系上的类比,也称关系类比,它的公式是:A 系统具有关系R1、R2、R3、R4,B 系统具有关系R1、R2、R3,所以B 系统也具有关系R4。结构类比分为因果类比、并存类比、协变类比和对称类比。实质类比则是建立在属性类比的基础上的结构类比。
类比推理的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对比物和类比物,体验感知,积累丰富表象;第二阶段,挖掘对比物和类比物之间的相似属性或属性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确定类比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判断类比推理的种类;第四阶段,遵循类比规则,得出结论;第五阶段,搜寻更多证据支撑,评估类比推理的准确性,如图1。
图1
以《地球——水的星球》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在于落实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物质与能量”与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围绕核心问题“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对地球上的水进行探索,在学习中体悟和感受“地球是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
本课承接《地球的形状》一课,目标是利用图片、模型、地图等结构性学习材料,比较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异同点。课堂教学以“问题链”与“活动链”双链为驱动展开,四个活动环节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如图2)。
图2
教学伊始,笔者先点明核心问题“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对应活动1的“三球类比”,引导学生类比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表面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概括三者的异同。延伸问题1“怎么证明地球是水的星球”和延伸问题2“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地球表面的水体类型和海陆关系,让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思维方法,借助从地球模型和平面地图上获取的信息和数据,概括地球海陆关系的特点,树立保护水资源与地球家园的意识。拓展问题“银河系中是否存在地球以外的有生命的星球”则指向“外太空探索”。
类比推理所得到的结果本身具有或然性[3],需要对对比物与类比物的已知共有属性和新属性进行评估与质疑,并搜集更多证据来佐证,体现类比推理的严谨性。
在“聚焦”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一些特征。笔者从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水平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的同一性、差异性或相似性)展开,运用属性类比中的中性类比进行教学。笔者同时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照片,推动学生展开属性推理。学生从颜色、温度、形状、发光情况、表面有什么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为了将思维外化,笔者引导学生在原有的韦恩图中添加新的圆圈,将表示两者关系的韦恩图拓展为表示三者关系的韦恩图(如图3),用来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之间的异同。
图3
比较海洋与陆地面积大小存在两个技术难点:①学生不会在球面上进行测量;②学生难以对海洋和陆地这种不规则图形进行测量。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推理加以突破。
1.提供对比物,奠定类比推理的基础
对经验表象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前期对比物的铺垫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立体地球仪—平面地图”的转化,具体可以借鉴数学中圆的面积公式S=πr2的推导方法,将地球仪模型的表面展开,形成展开图,再将其转化成合在一起的灯笼形地图,最终形成长方形地图(如图4)。
图4
【教学片段1】
教师出示长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三个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生:把图形里小格子的数量加起来就能代表图形的面积,格数多的面积大,格数少的面积小。
师:用这个方法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生:长方形15 格,六边形16 格,五边形27 格,所以五边形面积>六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怎么比较几何图形大小”这个简单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奠定了基础,学生从中学到: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来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此处,类比物即为“海洋”和“陆地块”,对比物与类比物的共同特征为“均具有面积”,对比物的剩余属性是“可以利用网格图中的格子数比较面积”。因此,笔者在地图上覆盖网格,让学生展开类比推理。该阶段运用的类比推理属于结构类比。
2.讨论测算法,实现面积比较的量化
笔者将世界地图等分为10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不是标准的正方形,而是略扁的长方形,便于后面进行比较(如图5)。通过定性观察,学生普遍认为: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应先数陆地面积的格数,海洋面积等于“100-陆地面积格数”。
图5
由于海洋和陆地并不是规则图形,因此还需要确定格子的计数方法,即陆地面积超过一半算一格,不好判断时则借助辅助线,简化活动难度,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教学片段2】
师:用什么方式可以数得又快又准确?
生:可以先数陆地面积所占的格子,再数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比比谁更多。
师:各数一遍?(是的)
生:先数出陆地面积所占的格子数,再用100减去陆地面积所占的格子数,这样就算出了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
师:怎么做到不漏数呢?(按顺序数)按怎样的顺序?(从左往右,从上往下)
通过讨论,学生对测算法达成了共识,这是比较地表海陆面积占比的关键。
3.测算海陆块,认识“百份—十份”的转化
学生先基于前期达成共识的测算方法确定陆地面积的格数,再通过“100-陆地面积的格数”计算出海洋面积的格数,这时,学生的测算结果基本一致。学生通过数格子,发现陆地面积占29 格;经过计算,发现海洋面积占71格。在得到百分比的关系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百份—十份”的转化。如果将地球的一百份转化为十份,那么陆地面积的29格就约为3份,海洋面积的71格就约为7份。
【教学片段3】
师:我们看黑板上的结果。这个是陆地面积,这个是海洋面积,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海洋的面积明显大于陆地的面积。
师:如果按照十等份来划分,数一数,看看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各占几份?
生:陆地面积3份,海洋面积7份。
师:你能不能得出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到底是几比几?
生:7:3。
4.验证海陆比,评估类比论证的结果
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由此才能对类比结果进行质疑、评价、论证,以体现类比推理的严谨性,形成逻辑闭环。
【教学片段4】
师:除了数格子的方式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还可以把地图做成拼图,然后把陆地、海洋一块块抠下来,称一下它们的质量,比一比。
师追问: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拼图都是用同种材料做出来的,所以比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师:海洋和陆地的拼图质量比是多少?(7:3)
通过称量法,将“面积比较”转化为“质量比较”,进一步检验了海陆面积比的准确性。笔者还提供了海陆面积的资料卡——陆地和海洋的总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为3.61 亿平方千米,约占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学生理解了人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通过“比较海陆面积”的探索活动,学生容易误认为“地球的水资源极其丰富,所以不用节约用水”。笔者采取结构类比的方式,告诉学生如果把地球的体积比作一个篮球的话,所有的水集中到一起仅有乒乓球大小,而可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一粒芝麻大小,进而强化“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拓展”部分聚焦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银河系中是否存在地球以外的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存在水”这一相似性也成为判定“存在生命”的证据。此处的类比推理属于实质类比,既包含类比物(外太空的星球)与对比物(地球)的同一性、差异性分析,又包含“地球有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有生命之源——水”的因果关系。若是该星球不具有“存在水”的证据,那么负类比的强度远大于正类比,自然就能推出“该星球没有生命存在”的结论。反之,则该星球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也是“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远大于月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类比推理是一种论证方法。教师要搭建已知事物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桥梁,运用“丰富表象,夯实类比推理的基础性;履行程序,凸显类比推理的严谨性;强化论证,评估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的策略,促进学生推理论证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