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魁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2022年央行也曾两次降准,但都出现在经济环比动能下降的时候。如今经济在稳步复苏,此时降准有些超出市场预期。那么央行降准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以来,银行信贷的投放量非常大,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约1.5万亿元,这是特殊时期外的历史最高值。大规模的信贷,消耗了银行的超额储备,导致银行间流动性下降,银行间资金利率抬升至政策利率以上。
虽然此前央行已经通过加大逆回购净投放规模和MLF超额续作来稳定资金面,但降准可以释放更长期的流动性,是逆回购和MLF无法替代的。中信证券估计,此次降准25bps,释放的低成本资金约为5000亿元。
其次是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的局面。目前经济的修复只是刚刚起步,就像久病初愈的病人,不可能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还需要长时间的调理。央行也强调,降准是“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既然已经降准,后续会不会“降息”呢?市场习惯把降准当作信号意义更强的政策工具。
纵观过去几年央行的操作,越来越偏向于结构性工具。比如2022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余额增长了上万亿元,主要集中支持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这些通过结构性工具获得的流动性资金成本较低。
而央行此前也多次强调,不宜过度关注流动性等数量指标。实际来看,对货币政策取向信号意义更大的是“价”,而不是量。随着央行流动性工具的不断丰富,降准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信号意义已经大幅下降。
中金公司认为,货币政策在当前基础上明显宽松的可能性不大,降息的必要性进一步下降。继续降准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也存在其他方式补充流动性。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上升,货币政策不一定必须通过总量宽松来实现。
3月20日,3月的LPR报价显示:1年期品种为3.65%,5年期以上品种为4.3%,这是LPR连续7个月保持不变。
中信证券认为,目前降准的实施还未落地,银行负债成本下行难以一蹴而就。2022年LPR三轮报价下行都伴随着存款利率的调降,所以后续LPR的下调可能需要更强的降成本政策信号的支持。年初以来信贷总量修复的成色较好,LPR下调的紧迫性降低。
市场在此次央行降准之后的表现也比较平淡,上证综指继续维持在3200点上方窄幅波动,也符合降准是常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涵义。
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经济复苏的成色;二是,海外的银行危机风险能否快速结束。
1-2月经济数据表明,在疫情缓和后经济开启了全面修复之路。虽然经济修复的范围广,但不同领域修复的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长江证券结合高频数据认为,消费方面,市内经济和城际流动的活跃度都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将有望带动线下消费充分复苏。相比之下,耐用品消费的表现则偏弱,汽车销售和地產后周期消费在节后的恢复偏慢。地产方面,二手房交易继续保持高增长,13城二手房单周成交量持续创2019年以来最高。在景气逐步传导下,新房销售增速开始回升。二三线城市的地产销售景气度更高,地产销售“金三银四”景气旺季值得期待。外需方面,表现相对疲软,集装箱吞吐量及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现弱于货运渠道。
近期全球最大的突发事件是,硅谷银行破产导致的欧美银行危机。欧美银行股纷纷大跌,美债利率快速大幅下行,2年期美债利率不到两周时间就从5.05%下行至3.8%附近,预示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快速转向,3月美联储仅加息25个基点,后续可能会快速转为降息。
目前硅谷银行事件仍在发酵当中,可能会带来欧美银行业的被动去杠杆,这会进一步加剧欧美经济下滑,美国经济很快步入衰退的概率大幅增加。这会在短期内改变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