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

2023-03-25 11:43朱天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体育教师现代化

孙 科,杨 帆,朱天宇,樊 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2]。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4]。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表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实现的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相匹配的体育教育体系,何谈教育强国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文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早日实现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

1 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溯源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三个面向’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随后,中国体育学术界开始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引入了学校体育工作当中,并将其作为体育教育很重要的改革理念,提出了学校体育现代化、体育促进人的现代化、学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等观点。王迪光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学校体育要增加经费,设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建设,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6]。王占春也认为“学校体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学校体育内容要科学化,体育方法学与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要建立学校体育科学评价制度”[7]。包昌明认为面向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改革,要“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体育教材体系、逐步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完善和改革体育教学手段、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体育教师队伍等”[8]。娄光大提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教育的价值、宏观、立体、终身、开放、多样化、质量第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创新”[9]等现代化教育观念。熊斗寅认为“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使其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才能在培养现代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10]。卢元镇预判“未来教育中的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11]。

20世纪90年代,学者依旧从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认为“学校体育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要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观、逐步改革课程设置、改革体育场地器材设置、建设现代体育教材体系、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的体育师资队伍”[12-13],提出了体育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增强人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激发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促进作用”[14]。这一时期,国家连续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提出了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15]。所以,进入21世纪以后,学界就开始研究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在‘教育现代化’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新概念”[16],“提出了学校体育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命题——‘学校体育现代化’”[17],认为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18],内涵是“实现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体育设施现代化”[19];从软件和硬件将评价指标分为“体育经费、体育设施、体育队伍、体育活动、体育管理、学生体质、教学效果和体育信息化”[20],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制定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发展学生体育认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干预策略[21]。其实,所谓的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新概念、新命题,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相近,依然谈的是学校体育思想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涉及的也是建立现代学校体育新体系、转变体育课程结构、改变体育学习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方式、革新体育评价方法等内容。

目前,学界对学校体育、体育教育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忠诚认为,“中小学领域经常提的是体育教学,把体育教育更多理解为功能。从教育与教学区分上来看,体育教育更多是指体育的教育功能、价值,更强调体育的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高校有专门的体育教育专业,要求高校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尹志华认为,“学校体育与体育教育存在一定交叉、但有不完全重叠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比较清晰的,也是国家政策文件的惯用提法,而大家对体育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教育的功能,那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之为体育教育。例如竞技、休闲体育等都能产生教育的功能。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就是学校专门组织的学校体育教育”。从有关教材的定义来看,学校体育也直接被定义为体育教育的活动过程,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竞技训练与体育比赛、早操与课间操、体育健康等。本文所采用的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体育教育活动。在诸多体育现代化的研究,针对体育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研究较少,比较代表性的是李波提出的定义。他从“化”的过程与水平角度,认为体育教育现代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于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而实现理想目标的动态过程;是对体育教育现代化获得与否的判断标准或指标的静态陈述”[22]。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直存在的,既是一种发展的水平状态,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依据其历史语境,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范畴或者节点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在笔者看来,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内涵:第一,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具有体育与教育的双重属性,体育教育现代化需要有现代性的体育教育制度框架与价值判断。因此,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体育现代性、教育现代性思潮的关照;第二,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一致。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巨大人口规模的教育现代化,这已经是教育界普遍的共识。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向也是人的现代化,并且对人现代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是促进人现代转型与塑造现代人格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这些都需要在体育教学等活动中落实;第三,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中国式”,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又要基于国情的中国体育特色发展,通过体育课程标准改革,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体育课程标准的现代化,其实现方式是体育课程改革。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如果其体育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中小学体育不达标,大学教育就要承担起体育补课的责任,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体质下降趋势还是难以扭转。本文讨论的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是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上,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对体育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的战略任务对体育的规定,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为抓手,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管理[1]等方面出发,“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4],阐释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2 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立德树人的力度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依然面临着难以“开足、开齐和进行专项化教学”的尴尬局面,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初衷也随之被弱化甚至“悬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早已强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3]。“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育’,对于培养什么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4]。清华大学刘波教授认为,“中国大学体育教育存在全面育人作用强调发挥不够的问题,在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实亦是如此,多数高校协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不够,尚未建立起系统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以体育人”的意识淡漠,忽视了体育在育人中的政治教育功能。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缺少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课堂教学操作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立德树人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到体育教学设计中去,也没有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常采用说教式教学,注重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导致体育教育立德树人能力的减弱。

2.2 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顾明远认为,“教育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其灵魂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5]。中国式体育教育要形成鲜明的思想特色,实现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建立具有现代化观念的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队伍。但在体育教育中,以往国家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尚存在理论性过强、脱离一线体育教学实际的现象,导致了广大体育教师难以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缺乏学习与理解,老旧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依然存在,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面临看不懂、不会教的困境,导致体育教育科学性、多样性、创造性理念的缺失。北京市教委在2018年面向16个区及燕山地区224所中小学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调研与评估,发现仍有许多体育教师不清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何物。对一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而言,依然在用旧的知识和经验来指导教学,停留在“自我观念”的输出教学。这些体育教师原来的知识和经验与现在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负迁移”,导致出现以下问题:(1)不清楚与过去“三维目标”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不清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目标怎样制定;(2)不明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何差异;(3)不知道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如何有效开展,难以把握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的体育教学关系;(4)不把握体能与技能结合的处理关系;(5)不懂得如何开展阶段性学习评价。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教学中未能很好地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师难以将最新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细化为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最终出现了有标无准、有虚无实的局面,导致了顶层设计与下层实施之间出现了断裂。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职后教育培训,加大体育教育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3 体育教育的学段与内容衔接有待优化

从学段衔接来看,我国体育教育未能实现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对接,各阶段的指向维度未能有效区分,大中小幼4个阶段体育课程应该各有侧重,不能违背人的认知规律,应该从低到高而不是从高到低反向设计。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有所区分,不能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体育与健康衔接过于生硬,内容知识体系缺乏有效融合的问题。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不能等同又不能分割,要体现双方的特点,抓不住两者的要义,最终将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导致教学过程中目标导向出现偏差,存在厚此薄彼的状况。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学段、学年、单元等体育教学设计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类似,学期运动项目技能学习种类较多,每项学习时长为6-10课时,无法形成运动技能掌握的连贯性。体育教学无法实现按运动项目配备师资的需求,运动项目的开展在体育教育的衔接上出现了断档问题,造成运动能力发展目标区分度不够。从体育教育的课程教学来看,体育教学脱离了竞赛的导向,导致运动技能传授出现了碎片化、重复化、简单化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高质量的体育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掌握多样化、专业性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健身及健康知识,而以目前学校体育的条件和体育教育的内容结构,难以满足学生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体育教育必须构建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然而“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挑战,既有内容与形式上的难题,也有时间与实践上的考验。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要想达到纵向衔接,接链条难;要想实现横向一致,做规定难;要想做到内在统一,定标准难;要想体现形式联合,要协同难。在时间与实践方面,一体化体育课程要真正落地,需要一代人的教育周期;要看一体化体育课程教育效果,需要学生终身发展验证”[26]。

2.4 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科学性有待提高

体育教育教学评价要围绕体育教育内容展开。“以往的课程内容是对全国所有学校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忽视了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基础等因素……规定的统一教学内容几乎均是单个技术,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27]。从严谨性、可信性来看,中小学课标中尚存在很多争议点,如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的要求及科学化表述问题。这些都导致了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争议。从指向上来看,体育教学学业质量标准在于实现教、学、考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初、高中的教学重点主要以中考、会考为主。而各地市中考安排自主性较强,中考内容自行设定,造成体育教学内容与中考导向出现脱节。在核心素养培育中,健康教育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体育教学往往将健康教育矮化为了健康行为,难以涵盖健康教育,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评价存在失衡状况。此外,需要我们深思的是,体育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指标是否过于单一、简单,有没有更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内特色的标准阐述维度,是否符合新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体系。此外,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过强,而其制约性不足,前卫花哨的东西太多,实际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不足,体育教学的评价也就流于形式。从实践来看,体育教育教学在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与教研员对课改评价的方向把握和内涵发展的理解不够,存在以下问题:体能模块的评价仅以量化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替代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单一,仅以纸笔方式进行操作;部分学校对评价的理念还停留在“心理测验时期”,仅以量化的操作方式为主;学分认定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过程信息收集和评价运用没有体现发展性。此外,体育教学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量大,学分认定的身心健康数据录入过于繁琐,系统操作不便捷,体育教师在学生学分评定时随意降低标准、简化程序。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自主性更强,其对学生的考评难以落实国家及学校体育考核标准要求,存在严重的“人情分”现象。

3 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问题的致因

3.1 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关系把握不足

一体化涉及体育教育的“整合”问题,也涉及体育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学校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育人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的原则,立足大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一体化发展,“把学校体育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之中去谋划和设计,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自觉服务于科教兴国、人力资源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2]。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过于注重局部,就难以一体化推进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东西部体育师资、体育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北京、浙江,其体育教育资源的供给因为区域差异,也存在不充分的现象。从微观来看,中小学教学需要顶层一体化学段衔接设计,在体育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采用、教学规律掌握等方面,要把中小学体育教育看成一个整体、连续的过程,要形成“大中小幼”体育教育一体化联动机制。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每一项运动技能在不同学段的要求不同,同一运动项目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学生运动能力的掌握更是整体化设计的过程,应该把学、练、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运用能力较差的片段式运动技术传授。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一体化地系统把握课程、教学、课堂等要素,进而去理解体育教学工作。从课标到省市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到各区(县、地级市)、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再到《体育与健康》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单元)计划、课时计划,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体化的思维来统筹安排。

3.2 体育教育中有机融合的理念运用不够

融合发展是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所要遵循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有3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就是以体育教育带动五育的交叉融合。德智体美劳要做到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尤其是补足体育、美育的短板,重新认识劳育的作用。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可以促进五育并举,有助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也“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28]。以跳绳运动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围绕跳绳的制作实现智育、劳育的效果,通过跳绳与音乐、舞蹈、绘画的结合,可以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还可以围绕跳绳组织征文写作活动。可以说,一根简单的跳绳就可以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第二个层面是学校体育要向社会、产业开放,引入社会经济力量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与社会、家庭的融合,构建出家、校、社一体化的协同体育育人机制。一个孩子可以带动一个家庭都参与体育运动,多个家庭就能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进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第三个层面就是处理好体育与健康关系,要重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健康前置,“第一层意思,体育为健康。运动促进健康是世界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每一堂体育课的实施,去增进学生的健康;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层意思,健康体育课程是以体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健康体育课程还要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増加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如合理膳食和营养、疾病预防等)和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29]。从这个角度来看,健康前置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投射,但无论位置前与后,都需要体育与健康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

3.3 体育教育教学的直观性表达不强

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区别性较大,无论是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还是体育教学方式展示,需要直观性的表达。因此,体育教育中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抽象是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直观是手段的具体化,是一种形象化的感知认识。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如果过于抽象,就难以体现体育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目前,中小学的学段、学年、单元等体育教学设计的目标比较抽象,缺乏有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的案例参考,而过于抽象的内容阐述,往往理论性较强,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手段、内容的结合,就会造成体育教师难以领会新课标的新观念、新精神。加之,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只提供给了一线教师一本课程标准和一本教参,但要求教师根据课改调整自己的教学。各个学校要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并开展有“校本”特色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忽略了一点:不向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依据和标准,让其自行设计和实施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设计和创新能力,这就好比要求技术工人一夜之间变身为规划师、设计师、材料员等“全能”型人才。而大部分体育教师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最终导致体育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产生了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从体育教育评价来看,教师认为课标的评价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多是抽象的文字阐述,没有具体指标的量化。与以往的体育大纲相比,课标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体现的是方向性,而大纲是具体的带有执行性质的,体现的是操作性。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新课标抽象性过强、直观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而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不足,达不到新标准的能力要求,最终导致体育教学效果难以满足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4 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4.1 强化育人导向,在继承中实现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发挥体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的教育作用,进而超越西方体育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体育教育的理念、目标引领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凸显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明确把体育品德作为重要维度,通过体育规则培养公平竞争精神,来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指向。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讲,首先,要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将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以高校课程思政的形式推动体育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更新与升级,实现体育教育由“育体”向“育人”理念的内涵转变;其次要用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法优化改进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将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内容、技能和方法的整合,打通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壁垒,推进学科实践课程间的融合,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融合发展,发挥好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在体育课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后,要以创新思维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形成鲜明的体育教育思想特色,激活中国式体育教育发展的活力,促进学校体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让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到位。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政策标准的制定者要考虑体育教师的实际接收状况,不能一味追求新潮流,否则会让广大体育教师无所适从,进而带来了思维的混乱和价值认知的误区,严重影响体育教育改革的权威性与可行性。这就要求体育教育改革既要精准到位,又要精选到位;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要强调理论阐释,又要突出实践特点,通过提供可操作的体育教育范式,实现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因此,我们要秉承创新的发展理念,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处理好先进性、创新性与传统性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治理与顶层设计,转变体育教育理念,重塑现代体育教学观,更新体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体育运动技能的方法、学会能够迁移到比赛中的运动技能,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学习、锻炼、社团和竞赛活动,提高运动和生活实践能力,进而促进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

4.2 以新的课标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体育课标改革要注重实施,还要有很强的指导性。课程改革要为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贯彻课程标准内容的课程要求,为地方课程实施文件提供指导,否则课程改革将会落到空处,体育教师就会越过课程标准,进入自说自话的教学模式。“在旧版的课程标准中,根据国家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课程内容由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突出健康目标,没有明确体育教学内容,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较大,出现了‘只要学生动起来’‘只要学生流汗’等淡化技能教学的错误思想”[30]。新课标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学习内容也有所具体化,相关的语言文字表述更为学科化,纠正了淡化运动技能的错误思想。在今后的体育课改当中,我们要继续借鉴大纲时代的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建议,“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28]。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应该精选部分类似冰雪、滑板新兴的运动项目,要把体育生态教育、体育置于为人类服务中心位置等现代性体育理念融合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在方法层面上,要注重游戏、竞赛等互动过程的实施,将学生德育、技能的提升落实到情境中去,突出体育的育人功能;在选课方式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走班制教学改革,高中推行选课走班式模块教学;在学科素养方面,将相对宏观、宽泛的学科核心素养“分层转化”,将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融入体育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学段划分上,高年级与低年级应该有所区分,小学低、小学高、初中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学段。高中与初中要衔接好,同样是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两者所指向维度不同,内容匹配要有所调整。总之,体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吸收“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KDL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等成果,开发出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需求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出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小学基础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为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课程设计提供定位指导,进而助力全面强化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施,推进中国式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4.3 重视体育教育综合性评价,科学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体育教育教学要注重综合性评价,这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必然要求。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31],应倡导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师评与生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个面向(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综合评价;凸显认知、情意与技能的表现性评价;在处理学生个体差异性方面,重点关注运动基础薄弱、缺乏自我效能的学生。整体而言,注重学业质量标准,强调评价的激励、反馈和发展功能,在创设“学习+评价+知行合一”为一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上,科学构建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方法多样,符合核心素养价值理念的十二年贯通式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为记录学生能力发展曲线,提供学生学习反馈,帮助教师专业成长,而非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组成。课程的“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要落到实处,要得到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估的反馈,要与课程标准一致。我们应该强调学练评一体化,要更加注重运动能力等级的评价,用“体育课堂学习三维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评价”与“注重教师、学生指导能力等级标准相结合”的双向评价方式。学业质量标准侧重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导向,专项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侧重自身锻炼达标评价的能力导向,两者之间的各自评价内容和要求不同,但这两种评价都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匹配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双向评价的发展能力,区分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等级量化标准,增加吸引学生有标可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深度学练的兴趣和自豪感,让学生时间、精力等投入得到认可。

5 小结

中国式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就无法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当前,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因素。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育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导致了体育的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导向和追求,甚至出现脱离社会实际和教师、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背离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发展目标。多而杂的体育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冲突相偏离,“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实施和体现不充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缺乏高位理论引领和改革思路,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有待形成新思路和提出新举措,“以体育人”的理念难以贯彻到学校体育课堂中去,学校体育工作在很多地区仍然不重视,“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承受了不应有的压力”[32],体育师资存在“政策性”缺人与“结构性”缺人的问题,体育人工智能等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到体育教育之中,“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23]。因此,中国式体育教育现场代化必须立足国内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始终坚持把育人作为体育教育工作的主线,牢固把握立德树人这一内在标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探索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的全新人才观,运用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关成果,改变“学校体育持续低迷、竞技运动对青少年吸引力下降”[33]等问题,为国家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可实际应用的行动指南,突破当前体育教育的现实困局。

猜你喜欢
中国式体育教师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