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描绘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未来愿景

2023-03-24 10:44马磊崔宝菊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发展

马磊 崔宝菊

5月28日,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标准化与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聚焦“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围绕“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模式和趋势”“如何在全球标准化发展中作出中国贡献”等热点议题,邀请近20位中外标准化领域院士、国际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围绕“国际标准化战略与未来科技变革”“ISO战略2030与科技创新”“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致力于创新与成长的全球标准”等进行主旨演讲。

北京市政府副市长于英杰、市场监管总局总工程师黄国梁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标准2035”系列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组长赵宪庚;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7届主席张晓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副秘书长西尔维奥·杜林斯基;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总干事路易斯·豪尔赫·罗梅罗;国际竹藤组织(INBAR)全球项目部主任贾亚拉曼·杜莱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首次设立标准化与创新发展平行论坛

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自2007年起,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本届中关村论坛首次设立标准化专题平行论坛,邀请全球标准化业界领袖分享未来趋势与前瞻,探讨标准化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共同描绘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未来愿景。

围绕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模式,本次论坛亮出了鲜明观点。“标准与科技创新二者互为支撑、互动发展,标准是科技成果的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科技创新是标准发展的动力,对提升标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标准2035”系列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組长赵宪庚说道。“如果你拥有创新,但没有实现创新的方法,你的创新就无法真正实现价值,因此,标准是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董事会成员、标准协会前主席詹姆斯·马修斯分享道。

首次全面介绍《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

2022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以下简称《纲要》),开启了新时代首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高念东在论坛上推介发布《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核心内容,并介绍道:“《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指示精神,从战略高度加强首都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是以推动标准化“四个转变”为发展目标,科学系统谋划未来一个阶段首都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监管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下,将坚持首善标准,进一步发挥首都标准化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聚焦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技术资源聚集优势,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纲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25年,提出了“五个更加”的定性要求和7项定量指标,包括制定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30项以上、制定国际标准80项以上、制定地方标准800项以上、科技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比率达60%以上、建成至少12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结合首都中长期发展愿景,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科技标准创新、治理标准示范、生态标准引领和标准化领域国际交往活跃的远景目标。

北京市坚持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2011年印发《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后在多方面取得工作成效。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立“3+X”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的协作机制。二是标准研制能力大幅提升,提出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牵头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制定的地方标准有力服务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培育发展了一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团体标准组织。三是标准化作用全面发挥,为科技成果转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建设、民生福祉改善、公共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北京市地方标准已达到2026项。四是首都标准国际化水平全国领先,承办了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京单位累计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单位,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8%。

首次签署《华北区域“3+2”标准化战略协作框架协议》

近年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标准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建立形成三地标准化部门与三地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制定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的“3+X”协作模式。“3+X”协作模式,在交通、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商务、人力资源、文化旅游、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制定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81项。按照国家对山西、内蒙古提出的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衔接要求,努力实现联动发展。华北五省市区在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协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在标准体系建设、区域协同标准制修订、标准互认、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化机构合作、标准信息共享、标准化大讲堂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本届论坛,京津冀晋蒙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华北区域“3+2”标准化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将有力推动华北区域标准化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的区域标准化发展新格局。

例如,在京津冀三地标准化协调方面,助力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出台《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三地协同地方标准,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人文设施、管理与创新等方面对雪上运动场馆进行综合性评价,推动雪上运动场馆绿色发展,填补了国际雪上露天场地建设标准的空白。该标准为延庆、张家口等地大规模建设冬奥会运动场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实施《停车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技术要求》,改进了停车场电子收费交易流程,搭建了立足京津冀三地的停车收费管理云端中心系统,并已接入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600多个停车场,累计交易流量超1亿笔。促进三地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等标准,按照施工工法将管廊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划分为多个子分部,规定了不同工法的施工要求及验收标准,解决了不同施工工法结构质量管理及验收标准的问题,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三地综合管廊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主旨演讲

舒印彪院士:国际标准化战略与未来科技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标准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不仅是成熟技术与经验的总结,更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标准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标准因工业革命而生,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而壮大,是连接科技产业和市场的桥梁,不仅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还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际标准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覆盖着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影响着全球8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促进国际交流、打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便利经贸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标准在全球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标准始终与全球科技创新紧密互动、互为支撑。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汇聚全球专家智慧、凝练科技成果的过程,标准以其普适性、规范性、统一性,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传播技术创新成果。

当今世界产品不再是由一个国家制造,而是分散到世界各地制造。以风机为例,风机涉及海量元件,仅主体就包括叶片、主轴、铸件、轴承、发电机等,且材料来源广,供应厂商多元,需要统一标准来设计和运行。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于1906年,是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之一。中国于1957年正式加入了IEC,并持续参与IEC国际标准化的活动,致力于为IEC国际标准化治理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作出中国贡献。我国认真履行成员国职责,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智能制造、家用电器、信息技术等领域向IEC提交并最终发布国际标准384项,为IEC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根据IEC理事局2022年的评估结果,中国对IEC国际标准化体系的贡献位居第二位。

我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参与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战略规划工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零碳电力系统标准数字化等主题,已列入了IEC的战略规划。

西尔维奥·杜林斯基:ISO战略2030与科技创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副秘书长西尔维奥·杜林斯基表示,中国正在继续进行着全球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横跨五个时区,但遵循统一的时间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14亿多中国人,以及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全球数十亿人而言,标准的协调有益于简单的生活。以“效率、便捷和轻松”为主题的创新原则,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v当前国际形势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都在寻找一个稳定的立足点,并采取各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使各国领导人和民眾恢复信心。好消息是创新在新冠疫情期间并没有下降,甚至还在加速发展。

ISO在疫情最严重时期,启动了《ISO战略2030》,现在正处于关键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展望未来,预测未来的挑战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ISO的使命是推动创新,支持全球贸易,推动包容和公平的经济增长,促进健康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ISO战略2030》的优先事项之一就是创新,以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新技术将推动标准化产品创新和解决方案的发展,我们必须与全球用户的期望保持一致,这正是ISO围绕内容格式化和交付进行变革的原因。ISO不断调整组织和流程,以适应快节奏的世界,确保ISO仍是世界上最受认可的标准组织。

如今,ISO创新的标准化工具、流程、产品和服务方面,成功地满足了成员国及其利益相关方的需求。ISO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开展合作,使各国专家能够实时参与、审查和评论文件。

ISO标准依赖于全球专家的贡献,致力于扩大各界的参与,同时极可能简化合作流程,除了汇聚全球精英开展合作之外,ISO还致力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如今ISO的项目、合作伙伴,以及最重要的《ISO战略2030》,反映了ISO以技术为基础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体验技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ISO的工作将实现一个振奋人心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机器、算法将通过我们一直以来所梦想的方式加速人类的进步。

本年度论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决心,为国际社会提供灵感,以实现技术创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全球社会而言,2023年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除了ISO标准在技术支持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之外,也不能忽视标准在通过创新,实现增长、发展和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赵宪庚院士: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标准2035”系列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组长赵宪庚表示,从国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情况看,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是企业,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引导调控作用。国外在开展相关基础应用研究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相结合,主要是由内生驱动,呈现出明显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标准化建设主要在于科技创新管理区域规范化,在技术升级、制度创新、组织科学等重要环节,推进成果的标准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来看,国外标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标准与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双管齐下,在标准制定前就有专利申请、专利跟踪、商业利益保护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战略安排,以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注重在新技术领域增强标准影响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机器人、数字化等战略性竞争领域,发达国家积极主动将科技研发与标准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5G等高技术领域,以标准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我国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支撑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提出将技术标准战略与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列为三大战略并予以推进实施,将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和考核目标,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到重大科技专项安排,标准化工作部署都把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安排。

从法律法规体系看,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从政策规划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

从实施层面看,对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部署。我国连续设立标准领域国家科技计划,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标准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提高标准的含金量,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技术标准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技术创新的过程,而不同的技术创新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科技创新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正在缩短,为技术标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技术标准研制正在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科技创新同步,甚至形成引领的趋势愈发明显。

路易斯·豪尔赫·罗梅罗:标准化促进创新的作用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总干事路易斯·豪尔赫·罗梅罗表示,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是许多现代伟大创新的发源地,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一起成为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创始成员,这个项目将促进和激励未来移动技术的发展。

如果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没有从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所掌握的技术以及正在持续开发的技术,可能都不会出现。创新始终会成为标准化的命脉,没有针对创新的具体投入,就不可能拥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的决策是基于协商一致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技术人员将大家的创意和想法一起带入标准化的世界,并帮助我们将创新用于各类新产品,最终将创新推向市场。在推广这种工作方式的时候,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也在提供帮助,努力推广与学术界和研发团体之间的密切接触,由此可以帮助学术界和研发团体,通过标准化进一步实现工业化。为此,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开发了一些工作专案和工具。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还专门编制了一些材料,用于标准化宣传和教育,希望通过这些材料向研究人员、学术界、学生进行推广。由此就能够更紧密地接触创新和标准化。欧洲电信标准协会也在努力地展望未来,了解技术和研究将会带来什么。在掌握未来的时候,需要确定下一个标准化的重大目标和需求,最终转化成为数据库资料,这有助于发展未来的移动设备。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创建了行业的标准化小组,如关于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小组,以便将所有伟大的创意和行业进行分享,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分享、与其他国家分享,这有助于促进具体产品的开发。在创新过程中,也在努力推动的一些事项,以便进一步了解软件开发、深入了解软件的贡献及作用。这在以后的标准化工作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有利于促进创新,这项工作可以推进生命周期加速,更快推向市场,从而推动创新,融入到全生命周期。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高度重视创新,并意识到创新与标准化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努力收集各方面的因素,并且在未来不断制定各项标准。

托雷·霍尔:实现国际技术生态系统中标准化与创新的平衡发展

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荣誉研究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第1联合技术委员会第36分委员会专家托雷·霍尔表示,创新正在以快速的方式发展,这给标准化领域带来很大的压力。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不同的转型、不同的转变、不同的过渡,在不同阶段过程中,标准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发展周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有预测性的标准,有参与性标准,有反应性的标准。如何确保标准化不会在创新快速发展的空档停滞,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标准可以为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它可以传达知识,促进贸易,同时标准发展和实施两方面是相互交织的。我们处在一个囚徒困境中,因为没有人使用标准,所以需要标准实施方传达扩散这个标准,于是才有标准实施的活动。用户通常不会给我们提供反馈或者需求,除非有人问他,同时给他们文件,让他们提供评论,但是有时候需要做很大的努力,用户才会给予反馈。在传统的正式标准化流程中,其实不是这么做的。所以标准化机构要改变我们的关注点,要把标准实施关键点囊括进来。

创新和标准通常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二者有的时候是相互矛盾的,标准化可以促进兼容性和操作性的互动性,同时可以使创新得以广泛的采用。标准化寻求的是一种稳定性和一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有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契合,二者有时候也会矛盾。早期标准化可以为创新提供一个稳定的架构、框架、基础。但是有时它会限制技术的多样发展。通常情况下,一些领域市场驱动的创新,可能会导致一些碎片化和相互矛盾不兼容的情况。所以标准化的广泛采用非常重要。

整体来看,创新和标准化是相互作用的。市场是由法律或者低水平的创新、标准化主导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高水平的创新和高水平的标准化,这非常困难。

研发和标准的发展应该是更有结合性、更有交互性。标准化要更多地与社会交互、交流,这就需要更多的、更灵活的标准、指南和指导,这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参与和更多的合作。

詹姆斯·马修斯:致力于创新与成长的全球标准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董事会成员、标准协会前主席詹姆斯·马修斯表示,标准被形容为连接各方观点、将集体观点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果有创新,却没有实现创新的方法,创新就没有办法实现它的价值。标准是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IEEE标准不仅是技术标准,还将标准视为变革和促进创新的加速器。标准有助于吸收和采用新的數字技术,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标准在全球面临的所有挑战和机遇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网络安全、隐私、技术、行为准则、恢复力、管理方法、价值变化以及人类福祉等方面。标准不再只是技术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是涉及农业、食品、先进制造业、健康和生物科学、交通、机动性、人类福祉和电信等方方面面。标准基于专家和同行的全球民主意味着来自全球各地人员以开放的方式一起合作,IEEE采用开放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活性。IEEE采用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通过技术优势、创造力和专业知识来推动这些活动。IEEE采纳不同的意见和方法,充分利用和扩展知识,并提供灵活性,以应对变化与不同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但确实需要找到一些共同点,确保各部分能够相互协作合作,以此实现尖端技术的进步,使高价值、高需求的产品以及具有社会效益的技术能够迅速实现经济效益。

此外,IEEE确保直接和开放的参与,包容不同视角和利益,以实现共同目标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和转型。IEEE拥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标准组合及相关项目,有助于数字创新和转型。IEEE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对开放和协作的生态系统和平台产生积极影响,并将新参与者与参与机构聚集到标准化领域,解决生态系统中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问题,以确保创新和创造力,促进市场增长和社会效益。

IEEE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对所有人公开和开放的服务理想,吸引无数创意,而且将这些创意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标准,这些标准集中在新兴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如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自动驾驶技术。我们致力于发展和维护我们的共识平台和合作成果,建立联盟以及推广开源行为方法,即IEEE标准协会开源。IEEE继续推动合作形成共识,为全球数字经济作出贡献。所有这些工作共同构成一个非常强大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支持提供和推动创新。

贾亚拉曼·杜莱:竹藤标准和认证的国际概况

国际竹藤组织全球项目部主任贾亚拉曼·杜莱表示,INBAR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起的国际组织,它的目标就是推动竹子生产者与使用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宗商品组织。竹藤是一种全球性的大宗商品,全球贸易额达到30亿美元,全球产值达到了700亿美元。

INBAR是国际标准组织一个区域成员,有两个技术委员会,是A类ISO的联席组织,已经帮助开发了10个国际标准。竹类国际标准2000年之后才开始开发,现有22个组织的国家标准,中国数量最多,一共有45个,其他国家制定自己国家标准的时候,中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和协助的作用。2005年以后,国家标准制定加速,高峰时段是2016—2020年。包括用竹类进行的建筑,以及竹类地板、竹类家具等,这些领域是制定标准最多的领域。INBAR还帮助制定了很多自愿性指南标准,我们汇聚全球的专家,有藤类工作组和竹类建造工作组、可持续能源竹类工作组、可持续发展竹类工作组。INBAR和ISO进行合作,而且与各国的标准制定机构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协助他们制定关于竹藤的国际标准。

国际森林认证体系叫作FSC,它适用于竹藤类的生长区域。针对竹类的认证,INBAR还没有相关的指南和认证的体系,所以它和树木的认证相比是落后的。竹林和林木构成的森林是不一样的。而中国有一个单独的对由竹类植物形成的森林进行认证的系统。

当前一些公共采购系统或商家,如宜家家居、沃尔玛、OBI等,他们也希望获得认证。还有一些大的组织,也有一定的动机来获得标准化的认证。同时在研究和应用方面,INBAR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来促进标准的制定。竹藤的标准是比较新的,标准制定流程系统也是比较新的,我们有理事会和PEFC来推动标准制定的系统和流程,但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要回应市场对于认证竹类产品的需求;同时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准,促进竹类产品的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杰森·马图索: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发展态势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前政策委员会主席、微软公司标准部总经理杰森·马图索表示,技术创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创新是特定技术领域发展的里程碑,尽管这些重大创新屈指可数,但它们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或者商业模式带来颠覆性和建设性的巨大改变。

技术创新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不断推动着技术的更新。同样,技术标准化方式也多种多样。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适用的,计量学、健康与安全、互通性、管理实践都体现在标准制定活动的各个方面。标准化的最佳实践始终强调最佳实践的成果或者某项技术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保持预期行为一致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为最佳实践的多样化应用或技术工作的原理留下了最大空间。

标准化的核心就是合作,标准制定机构具有合法的、有组织的机制,允许具有不同利益和动机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制定、观察和实施标准。标准组织同时提供了参与标准制定的开放性和正当程序,对少数群众的意见保护、争端解决机制、知识产权政策等问题,为推进这一思想合作,还需要考虑创新和标准的关系。

现代世界是一个全面灵活的得到国际認可的互通性标准支撑的网络世界,无论是在流程方面还是良好的标准实践均遵循前述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支撑国际社会的标准是在地缘政治紧张、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建立的。事实上,坚实的标准化工作不仅有利于某个利益相关方或者大型的国际化公司,高质量的国际标准也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方便它们扩大业务影响力,增强对客户需求的敏感性。

尽管创新具有竞争性,但创新工作从未间断,且始终注重采用通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原则。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制定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统,旨在帮助不同规模的组织机构负责任地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在满足适用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各自目标。采用管理体系,使企业在响应当地要求的前提下销售和维护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创新,但并不限制此类创新的速度,也不限制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

高峰对话

高峰对话是标准化与创新发展论坛的活动之一,对话主题为全球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中国贡献,由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7届主席张晓刚主持,对话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宿忠民,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标准科学家、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李力,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任常锐。

张晓刚:

今天的主题是“标准化与创新的互动发展”,实际上也是标准化领域一个永恒的主题。请每位专家讲一讲“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把标准化的价值发挥出来?”

吴丰昌:

标准助推科技创新,标准引领时代未来,标准是在“双碳”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已经建立了包括监测标准、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一整套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实施的制度体系,来促进生态环境的科技进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标准在“双碳”时代非常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社会经济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里面涉及很多领域,涉及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监测技术,还涉及减污降碳的很多新技术,很多装备,管理上也需要创新,相信标准能在这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迭代,能够提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来促进高质量发展。我觉得标准和科技创新都是这个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非常重要。

宿忠民:

从标准化的本质来看,标准化是实践的最佳总结。从创新来看,它是一项科技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科技创新是因,标准化是果,这个关系不容置疑。标准化如果没有创新活动,是不可能结出果来的。从创新的角度来讲,现在最重要的是结出两个果,一个是专利、一个是标准。这两者在最近20多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突飞猛进。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是专利大国,也是标准大国。所以科技创新产出的这两个果,在过去几十年过程中,结出丰硕的成果,这是事实。

标准和创新过程中如何进行的问题,要在介入的时机和利益方面做到平衡,把握这个平衡点非常重要。例如:现在不同的手机接口主要有3种类型,这是标准化工作在时机和利益平衡方面做的不好的一个失败案例。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在全国甚至全球能不能统一。

创新所产生的两个果,专利和标准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专利是私有属性,标准是公共属性。创新产生的私有属性,是创新者的私有权,是利益保障的一种机制。创新所产生的标准是一种公共属性,是一种扩大其利益向外、向全社会、向产业链输送的必由之路。随着大企业对标准化创新意识的认识,他们充分利用标准的公共属性来扩大技术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是全球占有率。这必然遇到一个问题,它所拥有的专利是不是要进入到标准?这种私有性的东西,利用公有的产品、公共属性来进行传播,在公共利益和私有利益之间的平衡如何界定?如何把握?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包括中国标准化公共政策,是以公平、合理、无歧视为基本原则来进行的,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平衡私有和公有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将通过通力合作和努力,尝试在公平、合理、无歧视的政策下,进一步制定相关规则,推动标准专利用在公有产品上,从而加速创新成果产出。

黄铁军:

现在计算机视觉很热,二三十年前并没那么热,但是作为科技科研方向一直在做。计算机视觉方向没有形成标准有很多原因,一个可能是偏科研的东西跟产业化产品化的结合没那么紧密。计算机视觉没有太多标准工作,但是电子产品(电视机、手机)要播放视频,就需要标准化。

30多年之前,音视频的标准已经在制定,人工智能的标准委员会才成立,这跟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密不可分。即便三四十年之前这种音视频已经广泛应用了,可能跟大家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差别的。音视频领域是先有技术研发,再有标准制定,随后才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的过程。这是技术的创新引领标准的发展,进而引领产品的发展,是技术标准里一个典型的形态。

像人工智能领域,每天的技术都在发生变化,标准的节奏如何跟这种快速创新去匹配也是一个开放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一种可能性就是“开源”,现在全球做人工智能研发,大家直接在开源社区里修改代码,新的算法也直接修改。这样一个庞大代码体系,如何和标准化结合?

人工智能标准不是只有算法,还有很多。比如:数据的相关问题,产品的互通问题,都是需要标准的。传统的标准制定流程是完全应该去做的,数据就是那些数据,但如何规范化,如何去汇聚,如何去用来训练模型,训完模型之后做成产品,产品怎么互通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不可能说一家的产品覆盖全世界,而是一个产业链,所以标准可以做很多工作。

李力:

华为公司的创新方法论是一个长线的方法论,从假设开始,首先对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假设,基于假设,产生一个正确的愿景,即:我们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基于愿景,开发正确理论,即:如何去实现这个愿景?办法就是IT的数字化平台,不管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有个更通用的词,叫作“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在产生许多創新成果之后,应用时要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即“四化”阶段,创新和标准化就连接在一起了。作为一个企业,要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有一整套的思路。标准工作非常繁重,大概分为5类标准,第一类是支持产品销售的标准,第二类是通用技术类标准,第三类是软件相关标准,第四类是行业数字化转型问题。还有一类是华为作为甲方面向供应商、生产制造和采购供应的标准。在这个快速变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的世界里,有大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大量新的需求在涌现,大量新的技术在涌现。传统的国际标准平台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要求,我们会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通过标准化把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使用,让我们的客户收益,让我们的产业和社会收益。

任常锐:

对于区块链这样一个比较新的技术领域来说,它和标准化天生就在一起。区块链是解决不同参与方或者说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博弈关系参与方之间达成合作,达成数据分享,并且保证数据隐私的技术的问题,所以它本身就是让不同参与方之间达成共识。标准也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去让不同的技术提供方和不同的产业参与方达成共识。从这个维度来说,区块链天生和标准化密不可分。

从区块链技术来说,技术出现之后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互相之间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合约编写不一样,造成了原本是一个促成合作共享的技术反过来了。从这个维度来说,标准对于区块链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另一个维度就是对于整个技术迭代来说,区块链技术和开源也是密不可分的。为推动开源技术的发展,我们研究院做了一些尝试,把区块链整个技术设计和组装尽可能模块化,这样大家都可以贡献和参与,但是如果未来没有标准化的支撑,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困境?标准化工作确实是这个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求,反过来,标准化工作也能进一步推动领域技术创新,是一个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态势。

张晓刚:

这两年很多企业都在谈论一个标准化的问题,就是标准的国际化,他们亟需得到这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华为在标准国际化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李力先生,也请李力先生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话题。

李力:

做好國际标准工作,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能套用统一的模式,要因地制宜地去制定自己的方法。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如果要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就要做好储备。我这里总结有三种资源储备和三种机制储备。

三种资源储备:第一种是战略储备,每个企业会有自己的商业战略和标准战略,一定要提前把战略框架设计好,每一个领域都要想清楚想细,不一定是宏观的,可能是非常细致的;第二种是技术储备,当你没有技术储备、没有创新技术的时候,就用国际标准,可能是没有话语权的,甚至你连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在哪里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国际标准只能是陪跑或者说稍微了解一下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企业发展方向有一些指导;第三种人才储备,没有人才储备,根本不用出去说你在国际上做什么事情,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且标准化这种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和难得。

三种机制储备:第一种是决策机制,我们通常比较重视的决策机制是属于战略性的、长期的、方向性的决策机制,这是每个公司都有的,但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实时的、现场的决策机制。在标准会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我们需要专家在现场马上做出决策反应。这种决策机制到底怎么实现,必须要有充分的授权。所以前者是解决战略性的、方向性的、大的决策,后者其实对标准化可能更重要,它解决的实时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这样一种决策,这种决策非常重要,这种机制一定要建立。第二种是关于参会的机制,比如说我们参加国际标准会议,我要办签证,我要注册,我要提交提案,可是公司领导迟迟不给你提交申请,你怎么办?这是领导人不了解标准的性质,以至于贻误战机。第三个就是激励机制,企业都是营利机构,他们最关心的是市场营销,是收入、是产品开发。在这个层面里,标准化工作经常是看不见的。有1万个研发团队,可能只有二十多个标准团队。这个团队是精英团队,但是人数很少,基本上不会受重视,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会忘记这个团队。当真正分享利益的时候、给大家分配劳动成果的时候,可能就会忘记掉,所以要做好激励机制。

这三种资源储备和三种机制储备,是任何一个认真做标准的企业最基础的东西。

张晓刚:

我们大家都知道,最近这几年ISO、IEC、ITU,包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在自己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战略当中列入了标准数字化,这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标准化领域一定会发生的一场革命。想问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宿院长,我们国家在为中国标准数字化方面做了哪些思考?

宿忠民:

标准制定机构通常叫SDO,不仅是国家标准集成,也是全国各级政府、各类机构开发制定出台不同的标准。传统的制定标准的规则和产出的标准的形式、方法都遇到重大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制定,从另一个思维做了一些变革,把单一的市场供应由政府提供,扩大到二元——由社会团体来提供标准的重大变化。另一种方式是加快制修订的速度和周期,采用技术的办法和管理的变革来进行,从SDO完成数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快数字化的进程,同时还要在数字化进程的过程中进行智能化的进程。这是SDO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发展变化的方向。从一些国家的具体案例来看,这种制修订周期能由20个月提高到6个月。作为全国标准数字化工作组的组长,我们也在规划国家各级SDO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标准前面的制定环节会考虑人工智能技术接口,提高标准制定者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起草。在产出部分,机器可读标准的研究中增加标准机器可读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并扩大扩散标准的使用。在中间制定环节,把前端和后端有机连接起来,特别是在数据层、结构、语义这些方面,做好基础标准化工作,打通标准的上、中、下审批制定环节和推广应用环节的底层标准工作,不至于造成前后脱节、左右为难的项目。结合很多的案例和实践,包括数字化案例和需求,要做充分的调研,做好标准数字化的基础标准化工作,打通技术上的环节,探索标准批准发布程序上的一些方式方法。比如说国家标准,在22个月的基础上再压缩一倍,变到一年以内的目标。希望标准界的朋友们,科技界的朋友们共同努力达成这样的目标。

猜你喜欢
标准化标准发展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