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引。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在财务收支控制、经济责任划分、战略规划咨询、风险问题防范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简单阐述内部审计的概念、特征、作用,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都开始积极进行内控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是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国际会计审计师协会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特点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主要的目标是对企业运营进行优化,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审计署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主要是对经济活动和内控体系的合规性、适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内部审计的特征 第一,审计内容侧重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内部审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并且与战略目标和整体规划相一致。对会计数据进行审计,为管理层各类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对财务舞弊问题进行识别和分析,反馈给有关人员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与风险防范体系配合,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和控制。对各类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督促各个部门员工减少浪费问题。
第二,相对独立性。相较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本质特点。由于内部审计主要的职能是监督和评价,所以,应当由企业领导人或者负责人直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使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机构和部门,避免审计工作受到其他部门或者员工的影响,从而保证审计流程的规范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审核范畴较广。内部审计的范围主要取决于服务内容,而服务内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服务目标。由于审计工作服务目标较多,因而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审查范围较为广泛。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判断、制度履行的有效性分析、经营活动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梳理等,需要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对经营管理活动的职责进行全面梳理,对各个部门和岗位员工的权限和责任进行合理设置,使企业出现风险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快速的处理,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利于促进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一个下达上级指令、反馈下级意见的渠道,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设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部门,为领导层员工和基层员工打造一个沟通桥梁,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观念更新 许多企业员工对于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一些部门的利益,使得部分部门员工对于审计工作缺乏配合的主动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一方面,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企业设立的是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审计和纪检监察隶属于相同的部门,并且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人与内部审计负责人级别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管理部门或者纪律检查监察部门选择,虽然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或者纪检监察知识,但是对于审计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审计经验严重缺少,影响了內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监督方面,缺乏对事前预防工作的重视,未能编制详细规范的方案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也未能对各种类型工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明确,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在应用派驻审计模式时,审计人员的多数情况都由上级部门确定,由于缺少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使得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
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欠缺 许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工作压力较大,使得审计工作无法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无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识别和及时处理,无法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内控工作的规范性等进行检查,影响了内控效用的发挥。同时,许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专业,无法高效完成风险节点的识别和控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企业业务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计划的完成。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许多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未能将风险管理作为指导方向,虽然设立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是缺少风险管理部门,由审计人员兼任风险管理工作,未能从事后检查审计模式向着事前预防审计模式转变,对于风险问题的管控流于形式,未能对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控,未能制定出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和处理方案,影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优势的发挥。
企业内部审计改进措施
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 企业要在年度调研会上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可量化的展示,使各个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监督的模式,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性健康的环境氛围。同时,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全面挖掘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变传统审计模式,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引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对审计工作模式进行规范,建立高效透明的审计工作流程,对所有员工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定期组织内部员工进行内部审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训,使所有员工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为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優化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首先,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领导模式,其次,企业可以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审计部门,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落实,建立垂直管理和分层级负责的审计体系,共同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审计部门要在开展审计前征求委员会的意见,在完成审计以后将底稿存入档案室,并将审计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上报给审计委员会。最后,许多企业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要结合集团总部和分子公司的关联,依据控制力度进行审计分类,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当中,定期进行积极审计。针对重要参股公司可以采取消极审计模式或者定期外聘事务所进行审计。针对普通参股公司,可以选择调研审计模式。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综合考评制度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对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和科学分析,结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整体质量。企业要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对日常工作记录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对工作表现优良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奖励,对表现消极且工作态度不认真的员工进行警示,并将考核结果与薪资和职位调整进行有效结合,激发所有员工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首先,企业要从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岗位胜任能力三个方面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覆盖到员工招聘、职业规划、内部培养等各个环节当中,推动内控部门整体的健康发展。其次,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成长为精通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高水平人才,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再次,审计人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员工的沟通与交流,以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为先导,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为各个部门提出纠偏建议。最后,企业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通过成绩的培训将优秀的审计人员派遣到其他部门进行轮岗,使他们深入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难点,为后续审计方案的落实提供助力。
优化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将其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对接,按照规范化的流程对资金收支、资产调配、内部控制等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与风险管理人员共同对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和防范,从而推动内部审计与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内控体系等的有效融合,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高效顺畅的数据传递渠道,为内控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其次,企业要在审计流程中加入风险重新评估环节,结合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以及风险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节点管理方法,为企业审计模式的调整提供参考。假如风险问题较为严重,要在次年开展重点审计,假如没有必要管控,那么可以减轻审计工作的压力,节约审计成本。最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问题,企业要建立整改部门协同机制,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科学设置,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加强平行部门的配合,为审计整改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审计部门、整改部门要通过问题交流会、追责机制等手段,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严格落实风险问题的整改措施,采取现场整改或者边改边审的模式,有效提高问题整改效率和质量。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问题,规范经营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积极更新内部审计观念,优化审计组织结构,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风险管理模式,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