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爽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起步于90年代中期,20多年时间里,我国先后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推动利率市场化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分别推动实现了外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同业市场上形成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利率体系;实现了存贷款利率行政管制的放开;构建了利率走廊机制,进一步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在利率市场化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会议对利率市场化再次提出要求,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2019年8月末,人民銀行正式发布公告,提出贷款利率市场报价利率(以下简称“LPR”)报价机制的改革方案,明确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定价中枢与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脱钩,主要参考LPR进行定价,要求取消贷款定价的隐形约束。随后,对新增贷款参考LPR和存量贷款的LPR转换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要求。在此之前,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不仅代表了官方的利率政策方向,更在大量市场交易合同中作为定价参考。本次调整对原有定价模式带来根本性改变,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管理水平带来了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如何应对LPR定价机制改革的影响,不仅关系单个银行机构的经营发展,更关系到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同时还关系到宏观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LPR定价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LPR定价机制改革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收益端主要影响 第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受LPR影响情况。按照LPR定价机制改革相关要求,贷款定价参考LPR利率定价,与贷款基准利率开始脱钩。而LPR又是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进行报价,可以说LPR利率在交易习惯和合同参照上取代了基准利率的地位,而同时LPR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又具备了金融市场利率的因素。另一方面,LPR下行趋势及预期较强,贷款利率将有很大可能性随之下降。对商业银行来说,贷款利率下降将导致资产生息能力受到影响,净息差收窄,对落实利润预算、资本回报等目标带来压力。
第二,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定价及受LPR影响情况。虽然LPR定价机制改革是针对贷款业务的调整,但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贷款定价机制的调整将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配置关系向存款等负债业务进行传导。尤其是存款利率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出现走高趋势,其核心是市场化将进一步加剧存款业务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维护低成本资金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最终反而将进一步推高存款业务的成本。从银行类型来看,中型银行的存款占比最小,而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存款规模占比较大,反映出我国银行业中,以股份制银行为主的中型银行业务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在负债端对于存款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未来LPR定价机制推进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大型银行由于创新动力相对不足,小型银行又往往是以存款立行,各项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较高,未来受LPR影响也将更大。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净息差及受LPR影响情况。从贷款方面看,随着LPR定价机制改革不断推进,LPR对于贷款定价的硬性将不断增强,贷款利率水平受LPR下行拉动也将步入下行趋势,使商业银行资产生息能力下降,资产收益水平下降。从存款方面看,随着LPR定价机制深入推进,存款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存款竞争加剧将推高存款的成本,定价能力弱的机构付息负债压力上升。
综合两个方面影响因素来看,LPR定价机制调整将从资产收益、负债成本两个方面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对商业银行带来利润预算和资本回报等经营发展压力。民营银行、农商行净息差水平最高,在面对LPR定价机制改革时有一定的息差空间来应对挑战,其中股份制和外资银行的利差水平相对较低,中型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占比相对较低,净息差也较低,这实际上反映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经营趋势。即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存款受到同业竞争后出现结构性降低,但也因此导致净息差水平偏低,这个影响又进一步推动股份制银行加强市场化探索和业务创新,通过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性存款等新产品拓展利润空间。
风险端影响情况 第一,利率风险影响情况。LPR定价由18家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方式报价,每月计算一次。其中的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报价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考虑到风险溢价的变动周期不大,但MLF、资金成本等因素受货币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较大,这将导致LPR调整的频度和幅度将远高于原有的贷款基准利率。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对利率变动趋势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负债端仍主要采用存款基准利率进行定价,资产负债的利率波动情况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这也将增加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难度。
第二,信用风险影响情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由于LPR定价机制将不断压缩商业银行净息差。但在利润预算和资本回报要求下,商业银行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将会逐步增加风险偏好,追求高收益项目。
这个过程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风险管理压力,从国际经验看,处置不好会带来大量的银行倒闭,造成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LPR定价机制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稳住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控制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LPR定价机制的策略
提升科学定价水平 LPR定价机制改革的思路是把贷款利率的“锚”替换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MLF的价格和加减点数值,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则采用LPR加减点的方式执行。这里面体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MLF价格的波动,是否能真正反映出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变化;二是贷款定价参照LPR加减的点数,是否是商业银行成本和盈利目标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应对LPR利率改革机制,商业银行应提升自身的科学定价能力:一是建立FTP与LPR共轨机制,完善内部成本转移机制,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让能反映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FTP真正与LPR挂钩;二是提升成本核算能力。目前,全国一千多家商业银行中,尽管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个别发展理念较新的城商和农商完成了成本分摊模型或信用风险模型的建设,但是大部分机构还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精确的成本分摊和可靠的信用风险模型是科学定价的前提。三是要提升盈利管理水平,提前做好资本规划和预算,明确资本回报目标,并根据回报率确定下一期的资源配置标准;四是提升客户关系差异化定价能力,建立客户忠诚度识别机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客户分层,差异化定价。
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LPR利率改革机制正式推出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面临更大压力。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内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的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可见,利率波动和期限错配程度,是导致利率风险的直接原因。在贷款利率参照基准利率的阶段,尽管利率管制已经放开了上下限,但是基准利率的存在,是对存贷款价格的隐性约束。因此这些年,尽管SHibor以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经常性波动,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基本稳定。LPR定价机制的改革打破这种稳定,未来,贷款价格将随着相对市场化的LPR利率波动而波动,同时,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的挂钩也是可预见的。因此,影响利率风险的利率波动将较为频繁地发生。
商业银行应继续优化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和方法,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源配置为目标,以业务结构、期限结构为调整对象,最终实现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发展,以获取最大的利息收入。而各种风险因素,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均以利率风险的形式传导并影响到利息收入。为了更好地化解和降低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提升识别、计量、监测利率风险的能力,根据业务期限结构摆布全部资产负债业务,提高组合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业务结构,通过利率风险的管理提升全行收益水平。
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在过去的十年,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供给的“卖方市场”,依靠政策红利,以其业务牌照的优势,稳定地获得高收益。而现在,国家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改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以及利率市场化渐渐完成,商业银行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模式,摒弃规模和速度情节,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服务能力和质量重新分配市场。一是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文化,从深层次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准则的评价机制,将营销、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营造全员营销、全员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效提高客户黏合度。二是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以管理变革为支撑,激发商业银行内部创新能力,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活力;同时,探索事业部改革、分行特色化转型路径,解决目前商业银行内外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提升中后台的规划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正向引导的考核机制,下放创新权限,鼓励分支机构业务创新,缩短决策链条,高效应对市场变化。
提升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LPR价格的推出,是在全球20个主要经济体纷纷下调利率的大背景下推出的,下行趋势明显。因此,为了抢占贷款规模,早发放早收益,国内各商业银行在重新抢夺客户资源的阶段,小机构的优质资源将被成本更低的大型银行抢占,因此,在拓展客户时,可能面临着风险溢价更高,风险更大的問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评估模型的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不能以提高风险偏好的形式去抢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