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23-03-24 19:25邢红丽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泡桐叶柄分生孢子

邢红丽

(国有禹州市林场 河南 禹州 461670)

泡桐的主要病害有丛枝病、炭疽病和黑痘病,这些病害对泡桐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泡桐死亡。这3种病害经常叠加侵染,危害更重,如在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的小叶或小枝上,常会见到受炭疽病和黑痘病侵染的现象。

1 泡桐丛枝病

又名“扫帚病”“聋病”“疯病”等,泡桐的枝、叶、干、根、花都能受到侵染。轻者植株生长缓慢,重者植株死亡。该病对苗木和幼树的生长影响很大,多数染病后会在当年枯死。老泡桐栽植区或老苗圃地更易受此病危害。根生苗、平茬苗或新栽幼树发病重,播种实生苗发病轻。

1.1 症状。此病为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①丛枝型。病株的地上部和根部均能萌发出丛生病枝,节间变短,叶片黄、小且薄,有时皱缩,腋芽或不定芽可多次萌发,致使病枝密集成团状。冬季落叶后,小枝多直立,呈扫帚状枯死。幼苗发病,植株矮化。②花变枝叶型。病枝上的花瓣变成细叶状,花柄及柱头可变成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病株的地下部分及小根坏死或呈丛生状。

1.2 病原。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类菌原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存在于韧皮组织内的筛管内,可上下运动。

1.3 发病规律。丛枝病病原体在泡桐的病枝、腋芽、种根内均可潜伏越冬,通过带病的种根和病苗的调运进行传播,同时为害泡桐的刺吸类害虫也可传播病菌。病菌入侵后潜育期2~18个月,病原菌在病株内有季节性运转现象,总的趋势是秋季随树液回流至根部,春季又随树液向树上部回升。在树体上表现为:4月~5月开始发病,出现丛枝;6月~7月丛枝停止生长,逐渐干枯。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泡桐密植,林内通风、透光性差发病重;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的林地发病重;留根育苗和平茬苗发病重;播种育苗(种子不带菌)期不染丛枝病;片林和行道树的发病率较高。病害发生与气候、海拔高度也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树种条件下,平原发病率较高,山区发病较轻。

1.4 防治方法。①推广抗病品种。病害流行在不同种的泡桐中有显著差异,川桐、白花泡桐及毛泡桐均较兰考泡桐、小叶桐抗病,因此,在栽植泡桐时宜选抗丛枝病品种。②改进育苗措施。尽量采种无菌种子育苗。在育苗时,严格挑选当年无病苗木作母树采种根,采用当年插根、当年出圃苗造林的方法,避免用留根苗和平茬苗造林。③营林措施。发现染病严重的植株,立即拔除,以防病菌扩散侵染。优化栽植密度,增加林地通风、透光能力,加强施肥、浇水等管护措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抵抗病害能力。④温水浸根。用40℃~50℃的温水浸根10~15min,可减轻幼苗发病。⑤修除病枝。根据病原体在病株内季节性运转的现象(秋季病原体随树液向根部回流,积累在根部过冬,春季又随树液向树上部回升致病),可在秋季树液回流至根部前把丛生病枝修剪去除,要求剪口平滑,用土霉素、凡士林(1∶9)药膏涂抹剪口,并用塑料薄膜包扎。修枝部位要根据病枝实际存在情况而定,若病丛枝发生在树冠外围的大枝顶端,可在病枝下沿1m以上处修剪去除;若病枝发生在树冠内部,应在着生病枝基部修除。修枝时不要损伤树皮,不留残桩,刀口、锯口要平滑,以利于伤口愈合。⑥药剂防治。于5月~6月对传病媒介昆虫(如蝽象、叶蝉等)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洒6%吡虫啉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等,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四环素、土霉素类药物可有效防治该病,于5月~7月可对病株喷洒1万~2万单位的四环素液、土霉素液。

2 泡桐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泡桐苗木的叶片、叶柄、嫩茎,幼苗出土后即可受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苗木茎部干缩枯死。特别是在5月~7月多雨或苗木细弱过密时容易发生该病。实生幼苗受害较重。

2.1 症状。主要为害叶、叶柄和嫩茎。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为圆形,褐色,周围黄绿色,直径约1mm;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嫩叶、叶脉受病,常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叶柄、叶脉及嫩梢上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和叶片枯死。在雨后或高温环境下,病斑上,尤其是叶柄和嫩梢的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实生幼苗木质化前被害,初期被害苗叶片变暗绿色,后倒伏死亡。若木质化后被害,茎、叶上病斑发生多时,常呈黑褐色枯死,但不倒伏。

2.2 病原。由半知菌类黑盘孢目的川上刺盘孢菌引起。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初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形或椭圆形。

2.3 发病规律。主要以菌丝在寄主病组织内越冬。第2年春,在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成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在生长季节中,病菌可反复多次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6月间开始发生,7月盛发。病害流行与雨水多少关系密切,于6月~8月多雨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病。在发病季节,如高温多雨、排水不良,病害蔓延很快;苗木过密、通风和透气不良也易发病;育苗技术和苗圃管理粗放,苗木生长纤弱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4 防治方法。①泡桐育苗圃地要远离泡桐林,以防止大树上的病菌传染到苗木上。圃地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可种植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再栽植泡桐苗木)。清除圃地的枯枝落叶,冬季深翻土壤,以减少初次侵染来源。②播前(3~5d),将硫酸亚铁或五氯硝基苯均匀撒在地表,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处理。③加强育苗圃地的管理,秋季施足基肥,生长季适时追肥,促进苗木生长旺盛,提高抗病力,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④发病初期,喷1∶1∶150~200倍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2~3次,每次间隔10d左右。

3 泡桐黑痘病

主要为害泡桐的叶、叶柄及幼树的嫩梢,导致枯梢。1年生实生苗、根生苗受害较重。受害病株矮小、枯梢。

3.1 症状。为害泡桐嫩叶、叶柄和嫩梢。与炭疽病相似,叶上的病斑呈褐色至黑褐色,近圆形,直径0.5~2mm,多沿叶脉发生,病斑中间易破碎成穿孔,叶柄、叶脉、嫩梢上的病斑呈椭圆形,凸起如疮痂状,初期淡褐色,潮湿时生出灰白色霉层;后期变为黑褐色。病叶常卷缩,病梢枯死。

3.2 病原。由泡桐痂圆孢菌侵染所致。分子孢子盘大小不一,分生孢子梗成丛状排列,无色,无隔膜;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

3.3 发病规律。病菌在梢上病斑内越冬。次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5月开始发病,每年的6月~7月发病严重,5月~6月多雨天气,苗木栽植过密,生长细弱感病较重。患丛枝病的小枝、小叶,常感染有黑痘病。

3.4 防治方法。①避免苗床地连作或在泡桐树附近育苗。埋根苗穗要注意检疫,禁止从病苗上剪取根穗。②冬季应彻底清除并集中烧毁病苗与病枝叶,并进行深翻,减少病源。发病初期应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③圃地在播种前每亩撒1~1.5kg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0.3%的敌克松原粉拌种。④加强幼苗管理,留苗密度要适当,以利透光通气;及时浇水施肥,促进苗木整齐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⑤发病初期,喷施50%退菌特800倍液,每次间隔10~15d,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泡桐叶柄分生孢子
斗 草
斗草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扭动的小蚕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四倍体泡桐育苗高效管理技术综述
梧桐和泡桐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