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微,邓忠惠 ,伍淑婕
1.贺州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贺州 542899);2.贺州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贺州 542899)
“场域”是一种关系网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人们接受的信息量迅速增加,人类能够涉及的“场域”在增大。学习场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感知与互动的因素,强调学生与学习空间的互动活动的设计与开发,突出主体的参与状态。在学习场域中,教师与某一个学生交流是以单线信息交流的方式。全体学生是由一个一个学生组合而成,因此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单线信息交流的影响。在同一班级中,相似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沟通以及思维活动等都存在相互影响。在讲授课程、分享内容时形成一个共同体,此时的思维和相互影响就是一个“学习场域”。在这个学习场域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互动,激发上课班级和班级其他成员的思考欲望。
模态即感官,每一种知觉来源或者媒介形式都可以成为模态。多模态教学是倡导在教学中整合和运用多元教育资源与模式,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模态的信息输入进行学习[1]。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相互质疑,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与交流,培育学习者的思辨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学生个性化成长也亟需一种方式与之相适应。学习场域是学生在学习和内化整合知识过程中,影响学习内化的周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的总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都会体会到的学习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感知与互动的因素,设计学生与学习空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整合和运用多模态方式,关注教学效果,则是努力营造一种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
随着“文明病”、快节奏和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人们开始追求食品的特色保健功能,体现食品的调节功能。“功能性食品”课程是融合食品科学与技术、食品营养科学、天然产物、食品加工工艺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主要通过介绍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其分类、功能因子、功能食品资源、功能食品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功能食品常用的生产技术、功能性食品的管理及法律法规等[2],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度非常高。同时在互联网资源中还有海量的功能性食品学习资料。
什么才是一个增效、高水平的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课堂呢?又该如何构建呢?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层面强调要升级建设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建设打破同一产业链相似专业资源壁垒,将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由组建学习包或者个性化课程,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并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满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需要[3]。
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的课程在教学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领域涌现一批教学APP,比如雨课堂、微助教、学习通等[4]。教师在教室中任意移动,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既不耽误授课内容的继续,也能很好完成师生沟通。教师通过整合语言、图像、动作、声音等符号进行意义建构,形成多模态学习资源。设计多模态任务[5]。在VR、AR、MR等技术的帮助下,以最有效输入和识别多符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多模态交互更加自然化。
教与学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不断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长程,具有多开端、多循环的特征。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更加地清晰可见[6]。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将知识呈现为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7]。学生在学前、学中或者复习都可利用思维的可视化进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呈现出更加多模态化、多元化、智能化以及开放的趋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课本。VR/AR课程、音视频、文本、图片等各种方式都能被用来表征同一资源。教学着力点定位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主要手段为思维可视化,将无形的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可视的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结果融为一体,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思维的参与,离开思维,连学习都不会发生。运用图示可见技术,“增效”教学效果,一步一步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阶段采用多感官输入,在知识内化阶段采用多感官输出。此时,用提问和扩展视频作为真实语境的提示,听觉和视觉为第一模态;教师声情并茂的身体模态是第二模态。根据第一模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和初步构建。知识迁移和升华阶段采用多感官交互和多模态评价,完成“增效”的教学效果。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搭配使用图示化方式进行教学,多模态化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8]。
在多模态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可以选用移动学习的方法,无缝连接各种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情境化的作用,体验性的学习,利用场地、实验等资源,体验各种学习任务。通过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通道体会所学即所用。教师创建多模态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如下尝试,比如把文字转化成智能语音播报,并自动配上合适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插入合适的背景音乐,做成一个AI视频资源。同一资源运用多种呈现形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多维度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以及理解和提升思维逻辑。
重构的多模态学习空间重点在于交互性,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多模态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性。因此,抓住“交互性”效果就等同于抓住“增效”的课程教学。“评价先行”的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解读和把握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设计,它与从目标到结果生成的路径逆向而行,是一种从结果到目标的回溯性的评价路径。将课程的学习分解成若干个维度,如知识、思维、问题解决等维度,将其具化到各个知识点里,初步形成以“增效”学习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果评价表。教师再根据评价表,对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成果、产出、评价、达成路径的主体都是学生。虽然是以明晰的成果评价细目为导向,但其实施方式却是灵活开放的。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做到全员参与、过程留痕和实时调整。
研究以“功能性食品”课程为例,此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功能性食品”内容较多,建立“跨界”没有壁垒的课程资源,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依据教学大纲,设计“功能性食品”的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将能呈现一个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的构想。具体是先分解因子,将活性蛋白质、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功能性脂类、微量元素等分类介绍。将“缓解疲劳的功能食品”“增强免疫力的功能食品”“延缓衰老的功能食品”“辅助降血糖的功能食品”“辅助降血脂的功能食品”“减肥的功能食品”“改善胃肠道的功能食品”“辅助改善记忆功能的功能食品”等作为课程资源的分解内容模块,分解课程资源任务,课程定位于“增效知识——功能性食品”,帮助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知识从泛爱到深爱,进而拥有终身学习的动力。
“课堂理答”是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之一,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与评价,是启发学生学习思路及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将学生从知识授受的浅层学习引向知识迁移运用、批评性思维训练、积极情感投入等深度学习的主要抓手。因此,有效的“课堂理答”更能“增效”课程的教学效果。
理答是引领学生将自身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及旧有知识和外部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比较、联想、加工和构建,以融会贯通的方式重新建构出具备专属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知识结构。通过理答引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与运用。有意识地模拟社会生活中问题发生的情境,通过切身体验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知识符号的掌握到现实问题的求解,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转化过程。搭建“功能性食品”的认知框架,设计课程的问题,关注课堂上学习回答问题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与运用。在实践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拓展性的项目练习和课堂理答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功能性食品”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知识领域。学生是否能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并进行知识迁移,已成为人们判断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具有课堂效能的基本依据。以课堂理答将学生的学习引入深入,需要教师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你要到哪里?(目标)—你如何达到那里——下一步去哪里[9]?”的思考。学生学习“功能性食品”的过程就像知识的U型之旅,“U”字形下降阶段是从表层性记忆到不断深入直至能够熟练地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而此时的下降通道内,还有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陪伴、引导学生不断收集信息,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在信息与其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联性。到达“U”字形底部后,学生则通过同化或顺应对信息进行理解、体认与探究,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知识系统。在“U”字形上行通道中,学生将知识系统中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迁移应用,以触类旁通地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知识U型之旅的上浮过程则面向未来重在解决现实问题。
新知识的学习是多趟螺旋式的往返“旅程”,在螺旋式往返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将从被动获取到主动争取,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将重塑,从师徒传承到伙伴合作。
学生对陌生领域知识的学习劣势在于缺乏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这或许也恰是学生创新的优势所在——思路受限制与约束更少。包容学生在螺旋式往返“旅程”中的各种异想天开,这种多样性与无拘束才是学生创新中最宝贵的元素,能助推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课堂应答效果往积极主动的创新方向发展。
学生思维进阶发展是教学的目标,以恰当的议题甚至创造争议性的话题,通过探问、反问等发展性理答,组织师生、生生在充分的信息沟通及思维碰撞中,走向多维视角、多元价值的视域融合是批判思维发展之路。质疑辨析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整合有价值的资源进而训练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及逻辑辩证能力。
“功能性食品”课程知识繁多,还有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技术,都是学生探索未知所需面临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答引导学生,需要以最大的同理心去包容学生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挑战性的失败。鼓励学生认准前进的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在失败与挑战中不断磨砺和增强学术的韧性和耐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同伴应答互动中自觉自主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互动式应答,能够使学生体验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互助共赢的社会性情感。
构建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信心是根本,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可增强学术的韧性和耐力。针对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关注学生在不断阶段所需要的资源和所面临的问题,在理答中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的内生动力,构建资源维度上全方位支撑和时间维度上全过程培养,超越课程教学本身。
以学生为中心的感知与互动、知识的学习与内化整合、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成长的个性化等对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模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增效、高水平的“功能性食品”课堂是由多维角度构建而成的,如课程学习资源、多模态教与学新方式、精准的“评价先行”逆向教学设计以及且行且有效的“课堂理答”等。运用“学习场域”可成功地将“功能性食品”课堂由“理论型”教学转向“多模态效能导向型”教学,不断地将“知识、复盘、实践”环节进行辐射与迭代,完成增效、高水平的学习场域多模态效能导向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