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春勇
近年来,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以出冬瓜村为核心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专业化文旅企业,借助沪滇对口帮扶项目,把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展文旅产业助推边疆原生民族、“直过民族”、跨境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奔小康的成功路子,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现有德昂族5076 人,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22%。出冬瓜村地处三台山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 公里,距州府芒市23 公里,辖9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61 户2147 人。出冬瓜村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德昂族村落。出冬瓜老寨156 户居民100%为德昂族,其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且保存完整,是最能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也是德昂族“酸茶”“水鼓舞”“达古达楞格莱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习基地,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文旅资源富集,是德昂族文化核心保护区。
出冬瓜村不仅拥有300 多年树龄的圣水大榕树、佛爷坟、喀斯特溶洞等众多特色景观,而且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昂族水鼓舞”“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昂族织锦”、德宏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昂族橄榄撒制作技艺”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户。“德昂族酸茶”是继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普洱茶之后的又一名茶,必须是无公害的生态茶才能制作完成,是德昂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独创的一项制茶技艺。“德昂族水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制作独具一格,音色纯正悠扬,配上钗、铠等乐器,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语意为“阿公阿祖”的传说,内容包括世界和民族的起源、茶叶和粮食的由来、民族节庆以及服饰、建筑、历法、婚丧、民族迁徙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伦理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德昂族浇花节”实际就是德昂族的泼水节,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男青年敲响象脚鼓起舞,女青年合着鼓点跳起“堆沙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出冬瓜村发展文旅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出冬瓜村,2017 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传统古村落”名录;2018 年,被评为云南省文明村寨;2020 年,被国家民委列入“特色村寨示范”项目建设村,是云南省特色文化旅游村寨项目建设及保护单位。发展文旅产业已成为出冬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三台山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中央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沪滇对口帮扶支持资金、云南省政府支持资金、人口较少民族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共298.72 万元,在出冬瓜村建成集文物收藏、展示、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德昂族博物馆,展示德昂族起源、民风民俗、农耕、服饰、饮食、茶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围绕“点上有特色、线上有层次、面上一幅画”目标,整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沪滇对口帮扶项目资金,投入720 万元建盖房顶为“四檐出水”(四檐出水据说是模仿三国时诸葛孔明的帽子而建)结构,屋身装饰德昂族特有图腾,周边散布6 间房屋及观光环步道的“德昂族酸茶”体验中心;投入1800 万元建设坚果小镇、非遗学院、土特产店铺水鼓广场、德昂族故事长廊等设施;改造污水管网,改扩建村内外道路、挡土墙、太阳能路灯,改造村内古村落民居及德昂族传统民居核心区156 户,“四檐出水”且房屋外立面为土黄色的德昂族特色民居得以完美呈现,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出冬瓜村党总支注册金齿公司,与华江旅游公司签订乡村旅游协议,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依托沪滇帮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项目,以“党建+公司+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出冬瓜基层党建示范点,吸纳周边55 户210名村民加入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其他村经济发展。由华江旅游公司牵头,创新“传统酒店+民宿”模式,建成德昂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酒店式民宿相结合的青昂阁半山民宿餐厅,“青”代表的是上海市青浦区,“昂”是取自德昂族的“昂”。华江旅游公司是德宏州知名企业,擅长酒店开发和运营,在芒市建有华江翡华金科温泉度假酒店,在遮放建有史迪威码头旅游度假区,两处均为游客网红打卡点。出冬瓜村处于两个度假胜地之间的居中位置,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体验需求。借助华江这个平台,出冬瓜村的民宿酒店可进入携程APP 华江旗下酒店进行网上预订;华江有专人对酒店进行统一管理,可保证出冬瓜村民宿酒店的客源,2022 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有5000 多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为村集体增收3 万多元;本村村民目前有4 人在青昂阁务工,月工资平均2200 元,可正常休假和享受公司福利。在此务工的村民既能学到华江的酒店管理经验,又能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幸福指数。
“德昂族酸茶”是最具特色的德昂族文化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德昂族酸茶”知名度不高,导致制作人青黄不接,一度面临失传。在一些学者的倡导下,2002 年,出冬瓜村的退休老人杨腊三又开始制作“德昂族酸茶”,村民赵腊退对德昂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就经常带到村里实习的学生观摩学习杨腊三老人的“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受杨腊三影响,赵腊退2007 年也开始制作“德昂族酸茶”,并不断改良“德昂族酸茶”制作工艺,注册“德昂族酸茶”商标,带动全村20 多人制作“德昂族酸茶”。赵腊退本人先后荣获省级劳动模范、“酸茶制作”技能大师、“味类”首席技师等称号,成了远近闻名的德昂族代言人。另外,乡里还开展对水鼓舞、织锦等非遗传承人和35 岁以下年轻讲解员的培训,德昂文化代言人不断涌现。
文旅企业华江旅游公司与村党总支注册成立的金齿公司共同组建达昂平台公司,金齿公司以沪滇帮扶资金沉淀转化的村集体资产和闲置土地入股,华江旅游公司依托沪滇帮扶资金,负责村子旧房规划改造及内部装修,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投资新建民宿酒店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目前,旧房改造已全部完成,新建民宿酒店29 间,9 间已经开始营业。按照“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企业负责项目精装和运营、按占股比例进行收益分红”模式,达昂平台公司所得利润按金齿公司33.4%、华江公司66.6%进行分红,村企之间收益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多方共赢、共同受益的共享机制。通过村企合作,一是提升了华江在德宏的品牌形象,二是壮大了出冬瓜村的集体经济,成为收入超百万元的经济强村,三是借助乡村旅游,村民有的在民宿酒店务工,有的开起农家乐、小卖部,有的常年售卖干笋、酸茶、蜂蜜等农特产品,有的让游客体验世界非遗,均不同程度增加了收入。据统计,在只有9 间民宿酒店营业的情况下,仅2023 年春节黄金周,就接待游客3674 人,经济收入达175540 元。
德昂族自称“茶的子孙”,德昂族民间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称:“德昂族是茶叶变的,茶是德昂族的根。”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延续传统古法制作的同时,德宏茶产业龙头企业云南德凤茶业有限公司对“德昂族酸茶”进行改良,由古法的土坑改为土罐,制定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机器或人工加工成不同形状的产品,如条茶、圆茶、片茶、散茶等,打通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销售渠道。“德昂族酸茶”文化以“市场为主体、品牌为主线、政府为主导”,相继完成“历史渊源收集整理、制作手艺、注册商标”等多项工作。依托德昂族茶叶协会,技术骨干分别通过个人创业、集体申请,形成了若干个“德昂族酸茶”品牌。成立“德昂族酸茶”加工厂,形成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茶农搭建“德昂族酸茶”体验中心、土特产品展、德昂特色茶室、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各类展销会等销售平台,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目前,出冬瓜村有制作“德昂族酸茶”农户13 户,年产量达1.5 吨,毛收入240 余万元。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之间收入差距发生变化,矛盾纠纷凸显,在华江旅游公司的影响下,2022 年9 月9 日,德宏州中院、芒市法院联合德宏州司法局、芒市司法局、三台山乡政府共同打造“托阿姆”(“托阿姆”为德昂语,意为调解)调解室。德宏州中院专门下派懂德昂语的“德昂法官”,为基层群众调解矛盾纠纷。从德昂山寨最早的“话事人”(由“将德嘎”德昂语主事、“帮德嘎”买办、“索德嘎”宣传三个角色组成的最基础的矛盾纠纷化解组织)传统调解机制走向如今的“三三”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调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民族习惯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有机结合,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的“枫桥经验”。通过设立“托阿姆”调解室、巡回审判点、法治宣传示范点,发挥村小组调解、村委会调解、乡调解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的职能作用,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托阿姆”调解室的2 名专职调解员、3 名特邀调解员,围坐在有德昂火塘、茶具等设施的调解室内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目前已为村寨、邻里之间化解矛盾纠纷20 余起。
随着文旅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村里全国劳模苟有生,组建坚果技术服务团队,培养了40 多名乡土业务能手,队员们从徒弟变成师傅,形成“师傅带徒弟”“大户带小户”“党员1+2+N”模式,以坚果产业为龙头,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实现全村产业增值增效、转型升级,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村内盛产合作社引进坚果精深加工机器,注册三台山德昂族澳洲坚果专属品牌商标,完善商标及产品包装设计,实现澳洲坚果品牌化,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在淘宝、微信上架本村澳洲坚果,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出冬瓜村种植坚果面积1.3 万亩,人均达5 亩,坚果变“金果”,成为促进村民共同富裕的黄金产业。除民宿酒店、民宿客栈、农家乐、“德昂族酸茶”加工户外,出冬瓜村还有织锦1 家60 户、水鼓制作1 家。2022 年,全村接待游客8 万余人,旅游从业人员突破300 余人,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981 元。
出冬瓜村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修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古达楞格莱标》非遗传承所,提高德昂族博物馆品质内涵,加大对德昂族传统民居的修缮提升和保护力度;举办浇花节、目瑙纵歌节及民族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春节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展诵读会、“5·18”国际博物馆日书画展;出冬瓜村文艺舞队录制“七一建党”文艺晚会,组织“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我们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暨文明讲堂活动;配合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假期出冬瓜村支教和德宏州美术馆首届美术作品双年展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艺小分队文化进万家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加大酸茶、织锦、水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进一步铸牢各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
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党总支以党建带村建、以党建带群建、以党建带文建的“三带领”和党员发展产业靠前、争取项目靠前、结对共建靠前的“三靠前”,不断探索“党建+公司+乡村旅游”新路径。党总支牵头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优化乡村法治环境,形成“党员带好头、群团聚合力”的氛围。基层党建引领共产党员户、“德昂族酸茶”传承人、“德昂族织锦”传承人、“德昂族水鼓舞”传承人、巾帼示范基地等标识工作。德宏州委编办、乡青年人才、乡直机关等党支部与出冬瓜村党总支及下属党支部结对共建,打造“共建墙、同心亭、连心廊”,建立“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群贤聚力”的工作机制,实施“把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民族文化传承人、文化产业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组干部”三项培养工程,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上海青浦区自2006 年挂钩三台山乡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帮扶,帮扶的边际效益在递减、群众的获得感在下降,必须转变原有模式,从“帮扶”转变为“经营”。近三年来,上海青浦区帮扶出冬瓜村文旅产业项目15 个,截至2022 年底,累计投入资金3940 万元。对口帮扶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出冬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文旅产业得到培植壮大,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对口帮扶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变了德昂山寨,而且从精神层面改变了德昂族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逐渐远去,德昂族群众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正在形成,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得到增强。
文旅融合是个系统工程,没有专业化的文旅企业介入,文旅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文旅产品。出冬瓜村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文化厚重,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沪滇合作的样板、“直过民族”跨越文明的样板。华江公司在德宏深耕多年,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成熟的经营理念。双方具备合作的条件,但华江公司并非单方面介入,而是实施村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把对立关系变成协作关系,防止出现做好了村民不满意、做坏了企业不满意的通病,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出冬瓜村以文旅融合带动农旅融合,做实文旅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德昂民族文化,把德昂族文化符号注入景区景点,让古老的《达古达楞格莱标》《水鼓舞》等文艺作品重放光芒,让传统的橄榄撒、笋子鸡、茶叶菜等德昂美食留住游客。探索农旅融合,打造以坚果、西番莲、菠萝为主导的农旅融合综合体,推出精品农旅融合主题线路,建设坚果加工厂、酸茶体验中心,开发坚果、酸茶、芳香精油精加工产业,为游客提供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旅产品。
以党建为引领,发动少数民族党员带头传承民族文化,发挥少数民族老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培养少数民族手工艺人才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让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制定以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为主题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