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子
有一个行为心理学实验表明,经常性撒谎不但不利于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更加不利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诚实的人比经常撒谎的人更快乐。说谎的人,就算是得到一时的利益,也会感到良心不安;诚实的人,就算是吃了亏,却感到心安理得。欺骗者终究会付出代价。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做人没有捷径,假的、骗人的东西始终是编造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必然无法欺瞒天下。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谎话总是漏洞百出,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不管怎么圆,在时间和事实真相面前,终究会露出“狐狸的尾巴”,谎言也就是这样把撒谎者一步步逼上了不归之路。弄虚作假或许一时一事骗得人们信任,骗得各种名利,但长久来说,骗不了时间检验,骗不了群众的眼睛。至诚才能致远。诚实就是诚恳真实,内心与言行一致。诚实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人之无诚,不可为交。做人只有实实在在、老老实实,才能赢得他人尊重,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我们要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在诚实上做到位,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下》,大意是说:一件事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付出持久而艰苦的努力;但要是向坏的方向发展,那就像山崩一样,局面很快就无法挽回了。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要坚持锤炼高尚品格。一个人学好很难,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他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学好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学坏却很容易,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诱惑在向其招手,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稍有疏忽,就会出偏差。基于此,自古贤人才会劝诫世人要勤奋努力、修身养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目标,经受住磨砺和坎坷,保持自身纯洁性。要防微杜渐向上向善。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是我们攀登高峰必须倚赖的一级级石阶,小恶则是我们维护长堤必须防范的一个个蚁穴。天长日久,累积小善的人将收获大善果,累积小恶的人将吞食大恶果。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我们要积极弘扬内心的正气,当有坏的苗头出现,要立即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其蔓延滋长。要始终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人品,彰显了一个人的内在力量,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格局。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宽度和广度。不管做什么事,拼到最后凭的都是人品。人品差,谈什么都没有用。俗话说:“小成就靠做事,大成就靠做人。”做人,永远都是做事的大前提。无论你多聪明、多能干、条件有多好,如果人品不过关,那么谈什么都没有用。培根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中品,无德无才是庸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行走人生,勤奋、智慧固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人品不好的人,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唯有人品端正,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做人,就要以人品为先。《菜根谭》有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是才干的主人;而才干只是品德的奴仆。做人,应当在世事磨炼中以德为先,坚守自己的人品,放大自己的格局。为人处世,往往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秉持好人品,我们就要常怀宽厚之心,为人实诚不算计,做人坦坦荡荡,做事老老实实,待人随和友善。有好人品、有良心、讲诚信、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有了“德”方能正确施展才能;“才”是“德”的支撑,有了“才”方能把德行转化为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应当崇尚以德立身、以才成事,只有以德为先、博才养德、德才兼备,才能砥砺前行,实现人生价值。德为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我们应当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修大德,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要修好公德、私德,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才是成事之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里的“才”,就是指能力和本领。一个人如果没有本事,即使品德再高尚、理想再远大、愿望再美好,也难以成事。我们要勤学苦练、增强本领,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新时代,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孔子家语》里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反之亦然,这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浇树浇根,交友交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交友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心中要有杆秤。”交友必须慎重,交到好友,如把自己置身于芝兰之室那种清馨整洁的环境中,他会指引你正确的人生方向,与你同行,时刻警醒你;交到坏友,如把自己置身于鲍鱼之肆那种腐臭污秽的情境下,他会将你引入歧途,同流合污。我们交友前必须认真观察,查明对方的心性品质、德行操守,以慧眼识人交好挚友、诤友,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无耻之人。择善而交,自觉净化朋友圈。交友的关键在于择善而交,要多交仗义执言的诤友、携手共进的益友、肝胆相照的挚友、患难相依的密友;少交口蜜腹剑的佞友、投其所好的损友、取宠谋私的恶友。交往忌不分对象、不辨良莠,热衷于“谈笑皆商贾,往来尽乌纱”,只会让自己深受其害。我们要始终在健康的人际交往中提升自己践行宗旨、干事创业的能力,确保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分寸之事,蕴于万物之中。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不至沸点水不开,行百里者半九十。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处事不左不右;做事不疾不徐。做人如尺,懂分寸、知进退是一种人生智慧。凡事有度,把握分寸尺度。人生当把握一种人与物、人与人的平衡状态。汉贾谊《新书·容经》有言:“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指的就是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好像做得不够好一样。为人知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寸,做事懂得时与势之间的进退,不贪不恋,不偏不倚,方能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把握分寸尺度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越界、不逾矩,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分寸感是做人的智慧。懂分寸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菜根谭》有言:“人品做到极处,只是恰好。”做人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恰到好处”的分寸。逢人话三分,话说得太满,就无法保证滴水不漏,要给自己留点余地。遇事让三尺,正如清朝首辅张英和邻居让出桐城老家“六尺巷”,让出了一种胸襟和气度。待人有距离,既不给人以压力,又留给自己自由的空间,给彼此以尊重。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方能在进退间求得人生的高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简单朴素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简单简朴,才能摆脱错综复杂的生活,步入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简朴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从政品格,是拒腐防变的关键,选择了简朴才能护得一生平安顺畅。追求简单的生活。俗话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过于追求生活的精致甚至奢华,必然会分散太多的时间精力,就无法专心致志学习工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碟花生米、一碗红烧肉就能吃得津津有味。党员干部要做到简单朴素,弘扬简朴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由勤俭败由奢。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是很多官员蜕化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由俭入奢那一刻,就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从此一步步堕入深渊,直到炸弹被引爆,即使身上贴满“护身符”,也保不了平安。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紧绷俭朴之弦,懂得珍惜物力民力,常思律己之益、常思放纵之害,时刻自我警醒。要始终保持俭朴习惯和劳动本色,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要严守纪律规矩,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以自己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围炉夜话》里说:“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真正能吃亏的人,勇于无私奉献,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有好品行、大担当、真情怀,也就拥有了一种高境界、大智慧。肯吃亏才会有进步。从长远看,怕吃小亏的“聪明人”、贪图小便宜的人,最后都是吃亏的。反之,肯吃亏的人大多是老实人,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事事真抓实干,一生平稳,不会行差踏错。他们诚实干事,往往干得多经验积累就多,能力提升就快。甘愿吃亏的干部能体现出一种高尚的境界,他们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淡泊名利、勇于吃亏、甘于奉献,自然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信任。在奉献中享受快乐。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党员干部要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把负重前行、乐于奉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追求,培育“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能吃亏、能吃苦、能受气,在奉献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在担当作为中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和享受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中国奥运健儿时说:“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体育竞赛如此,人生亦如是,最重要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实现自我超越。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超越自我。富兰克林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有不少人以为人生是一场竞赛,处处与人较量。结果不仅让自己内心浮躁,还可能四处树敌。总想赢别人,最后往往是输得一塌糊涂。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打败别人,而是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昨天的“我”,得到今天更好的“我”,不断攀登到人生新高度,这就是一种成功。一个人只有拥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富有智慧。超越自我贵在日日精进。实现自我超越,不能坐而论道、止步不前,而是要勇往直前,努力追求上进。要勇于自我完善,善于在自我批评中找差距、找动力、找出路,不断弥补不足,完善自身道德品质、能力素质、作风修养。要勇于自我革新,拿出动真碰硬、壮士断腕的勇气,革除身上的侥幸、懒惰、懈怠,始终积极进取、奋发作为。要勇于自我提高,时刻保持永不满足的心态,积累理论的厚度、延伸思考深度、拓展实践宽度,提升境界格局。
人与人相处,善于倾听是一种涵养、智慧和风度。倾听是了解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人与人沟通的前提。只有善于倾听、乐于倾听,我们才能掌握更多信息、获得更多友情、增长更多智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事物的全貌,作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不善于倾听、不全面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那是不行的,那样就会陷入片面性的泥沼。有的人自以为是,不愿听;害怕反对,不全听;无动于衷,不会听,就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只会导致判断失误、行为失当。敢于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我们才能从别人身上掌握情况、汲取教训、汇聚智慧。做一个和善的倾听者。德谟克利特说:“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在我们身边,不乏有一些人,他们喜欢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意打断插话,这是让人生厌的行为。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时机随便打断别人的话,不仅会打断别人的思路,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真正情商高的人,不会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也无法达到有效沟通。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懂得倾听,才能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有耐心,懂尊重,才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人生自古多磨难,有谁相安过百年。”人生渗透了酸甜苦辣,岁月的沧桑、道路的坎坷、命运的沉浮,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然。一个人要想赢得幸福生活,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坚强地承受这一切,坦然面对,迎难而上,将其视为人生的必修课。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看作前进的障碍。面对艰难困苦,要么勇往直前,始终保持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斗志和锐气,要么被困难吓倒,犹豫畏难,碌碌无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反映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责任担当。事到难处须放胆,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要增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自觉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上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人生就是不断迎战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胜利的过程。我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