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芳春,杨 洪
(1.西京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3;2.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7)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住于陕西横渠而被称为“横渠先生”,所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张载“四为”有多个版本,这是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所收录的,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64页。的著名论断,被称为“横渠四句”。张载的“横渠四句”阐释了个体在承载德运、命运、文运与国运中的责任与义务。德运是道德的命运,“为天地立心”意在实现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发扬;“为生民立命”关注民众的命运与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关注文化的命运,使文脉绵延不绝;“为万世开太平”关注国家命运与持久繁荣昌盛(见图1)。“横渠四句”具有特定涵义,当代人之所以对其心向往之,既与张载的本意息息相关,更反映了当代人的普遍认知与理解。基于张载本意,契合当代语境和时代需求,阐发“横渠四句”的当代价值。“横渠四句”对新时代培养高校学生服务国家意识具有深刻启示:为社会确立包括服务国家需求的精神价值,为民众指明包括服务国家需求的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意识、革命文化中的报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价值观,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太平基业。
图1 “横渠四句”关注的德运、命运、文运与国运
关于“为天地立心”的内涵。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即为物质世界,“心”指人的思维能力,“为天地立心”即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物质世界的规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1]141。林乐昌先生认为,“天地”即为天下、人间社会,“心”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为天地立心”即把源于“天地”的宇宙论意义的“生生之德”转化为人类社会的仁、孝、礼等道德价值系统[2][3];张载在确定精神价值的具体内容时,着眼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聚焦仁、孝、礼等传统精神价值,进一步寻求与之相关的宇宙价值,在求得二者的契合后将其推广到生命个体的精神领域。刘学智先生认为,“为天地立心”即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4]。王仲生先生认为,“为天地立心”即为“天地”和“宇宙万物”寻求、确立一个主导性、超越性的依据[5]。
以上对“为天地立心”内涵的几种解读,共同支持了对“人的生生之德是客观规律”的论证:第一步,肯定宇宙的“生生之德”作为“天地之心”,是客观规律;第二步,论证宇宙与人类都具备“生生之德”;第三步,证明人类的“生生之德”是客观规律(见图2)。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支持第一步的论证,强调要使物质世界的规律得到理解[1]141,“天地之心”就是物质世界蕴含的客观规律。林乐昌先生将“天地”的“生生之德”推及人类社会[2],与第二步的论证逻辑契合。在第三步,刘学智先生直接提出为社会确立“仁民爱物”的道德文化价值[4],暗含着“生生之德”就是客观规律。
图2 “生生之德”是客观规律的论证步骤
王仲生先生的论述支持上述三个步骤的论证。他关于“天地之心,在张载看来,不是讲宇宙规律”的表述[5]支持了第一步的论证。对该表述有两种解读:一是张载提出“天地之心”,意在为人类社会确立道德规范,而不是提供科学意义上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道德规范符合客观规律;二是张载提出“天地之心”,意在为人类社会确立道德规范,但这种道德规范不是客观规律。第二种解读比较符合“为天地立心”的原意。王仲生先生说:“张载认为,不能从宇宙天地的高度来论证圣人之道,不能为人之仁提供一个终极的说明,是儒学发展中一个严重的不足”[5]。这意味着需要在宇宙与人类社会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为人类的“生生之德”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支持了第二、三步的论述。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刘学智关于“为天地立心”是一种实学的观点[4],为阐发“为天地立心”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解读空间与理论依据。通过对其进行创新性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符合学生发展成长的规律。
第一,人的价值要与客观物质世界及社会的价值相契合。张载“为天地立心”涉及三个层面的价值:客观物质世界的价值、人类社会的价值及人的价值,这三个层面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人类社会的内在价值要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价值相适应;生命个体的内在精神价值,要契合人类社会的精神价值,肩负起为社会确立以善为核心的“仁民爱物”“天下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与”等道德文化价值的历史使命[4],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二,精神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培养与时代精神契合的人的精神价值。宇宙与人类社会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之中,身处其中的生命个体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宇宙、人类社会、生命个体都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背景下,与之契合的精神价值必然与时俱进。精神价值的养成,既要继承传统,更要立足人类社会及生命个体发展的新阶段,发掘新内涵,涵养与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契合的精神价值新内涵。
第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服务国家需求意识。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涵养的精神价值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契合新时代的精神价值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蕴含着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
关于“为生民立命”的内涵,林乐昌先生认为,孔子的“命”是“天的命令”,孟子主张士人君子通过修身“立命”,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本,确立命运的方向。张载突破了“天命”与士君子的命运,主张为民众指明生命的意义[2]并确立命运的道德价值方向,体现了士人对社会教化责任的自觉担当[3]。
“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生命的重要意义是服务国家。“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具有对应关系。“为天地立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确立服务国家需求的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关心家国命运、服务国家需求。
林乐昌先生认为,为历史上的圣哲继承中断了的学统与道统,是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本意。张载通过继承包括儒学在内的华夏文化传统,为确立社会道德价值系统提供学理基础,为政治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文化支持[2]。
不同历史阶段需要继承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为往圣继绝学”在新时代的内涵是,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大革命文化的普及力度。
林乐昌先生认为,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本意是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太平”蕴含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重建伦理规范和人文信仰”[2]的思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万世开太平”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强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勇于挑起重担,为太平盛世绵延不绝奠定持续永久的和平基业。
“横渠四句”的历史内涵具有当代价值。从“为天地立心”的历史内涵“为社会确立爱人(仁、礼)、爱家(孝)等精神价值”,可以引申出“为社会确立爱国、爱人民等精神价值”;从“为生民立命”的历史内涵“赋予生活以爱人、爱家的意义”,可以引申出“赋予生活以爱国、爱人民的意义”;从“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内涵“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可以引申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扬光大”;从“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内涵“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可以引申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和平发展与繁荣昌盛的基础”。
“为天地立心” 启发高校学生承担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的道德使命,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需求。
第一,涵养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人格。高校学生要实现自我人格的拓展与深化,涵养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人格,涵养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之心,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大我,不仅帮助他人自我实现,而且关注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国家利益。
第二,树立服务国家需求的强烈使命感。“为天地立心”的“立”字具有创新、自觉、引领与标杆等涵义,体现了强烈的自立、独立、立业与创立精神,蕴含着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为天地立心”中,年轻学子能够感受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淬炼高尚人格,将自己塑造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理想高远、品性纯粹的一代新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一要强化道德创新意识。“为天地立心”具有心自我立、领先潮流的涵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学生在弘扬张载提出的仁孝意识的基础上,要洞悉历史发展趋势,创新精神价值的内涵,涵养服务国家需求意识。二要强化道德自觉意识。“为天地立心”具有本自具备、不假外求的涵义。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就蕴藏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基因之中,本自具有,无需植入;在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伟大实践激发下,生机勃勃。高校学生要激活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心理能量。三要强化道德引领意识。“为天地立心”具有引领群伦、一领风骚的涵义。高校学生在涵养服务国家需求意识方面需要为社会大众做出表率。四要强化道德标杆意识。“为天地立心”具有卓然独立、高标独树的涵义。高校学生要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坚守捍卫国家利益的道德高地。
服务人民与服务国家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服务国家需求,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从而使民众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得到体现。
第一,关注民生并树立命运与共意识。互联互通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其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没有一个人的命运能够与其他人截然分开、完全隔绝。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为生民立命”的淑世情怀,在与人民命运与共的视野下,从关注个人利益和关心自己的命运出发,涵养家国情怀,关心更多人的命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第二,涵养敢于担当的意识。“为生民立命”中的“立”,蕴含着强烈的责任感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命”蕴含群体命运、人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新时代高校学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就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生涯跨越“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历史节点。为了民族的命运、为了人民的幸福,淬炼本领,善于担当重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学生的使命意识、奋斗精神、坚强意志与过硬本领的时代表征。高校学生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实现民众的生命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张载高度关注学术传统与文化传统,倡导“为往圣继绝学”,与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校学生的重要责任与义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意识、革命文化中的报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价值观,尤其要传承和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服务国家意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学生所应该大力传承的文化基因。
太平盛世是张载期望建立的理想社会,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相关。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一是要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繁荣发展的国运。新时代高校学生要学好服务国家的知识与技能,将个体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二是为长期繁荣昌盛的国运奠定基础。高校学生面对的宏伟目标亘古未有,他们风华正茂,不逊古人,要有舍我其谁、敢于担当的精神,胸怀为国家命运奉献青春的凌云壮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三是“太平”包括了“和平”的内涵。高校学生要树立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敢于迎接挑战并取得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发展机遇而团结奋斗。
张载“横渠四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范式,激发了古往今来无数有志青年的报国意识,激励青年为家国的德运、命运、文运与国运而努力奋斗。
在张载的思想体系中,道德之心与宇宙之心融为一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构建理论体系,使需要确立的精神价值与宇宙的发展规律相融合,不断增强高校学生服务国家需求的意识。
第一,明确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具有本源性。从“为天地立心”可萃取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的使命性道德观,不断增强个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载体的融合。同时,服务国家意识教育可以将道德性与自然性融为一体。张载与康德类似,也认为宇宙的终极目的是有道德的人或人的道德[2],因而服务国家需求是人的重要道德,培养有仁心、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的有道德的人,符合自然规律。服务国家作为人的道德,涵盖在宇宙的终极目的之中,具有根本性与本源性,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
第二,构建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主动型道德涵养机制。道德涵养机制有不同类型,第一种是被动型的道德涵养机制:道德教化对象作为客体,被道德教化主体带动,后者向前者传输道德理念。第二种是主动型的道德涵养机制:道德教化对象是道德价值的承载者,道德载体毋庸通过其他主体输出道德价值;道德载体基于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主动承载道德价值,与道德价值融为一体。“为天地立心”属于主动修为的道德涵养机制,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激发学生担当意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将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自然而然成为自觉承载服务国家使命的道德主体。在主动型的服务国家意识涵养机制中,并不存在道德价值输出者与输入者的二元对立;道德载体既是输出道德价值的一方,也是主动输入道德价值的一方,强化了服务国家意识涵养效果。
“为生民立命”的意义在于,将服务对象(人民)与服务者(学生)融为一体,个体与群体高度契合,不可分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人民为本、为人民谋福利、增进人民福祉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第一,构建震撼心灵的思想教育话语体系。选择能够震撼学生心灵的范畴,进行服务国家需求意识教育。千余年来,“为生民立命”之所以能够震撼无数志士仁人的心灵,关键在于张载选择了一个能够震撼心灵的范畴——“命”。“生命”与“命运”是“命”的不同解读中最震撼人心的解释。对任何人而言,生命与命运都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人可以忽略很多东西,却无法忽略生命与命运。新时代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张载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善于选择有关服务国家的具有震撼力的范畴,构建震撼学生心灵的话语体系,将其注入思想塑造的伟大实践中,感染和激发学生,并使其产生振聋发聩、影响久远的教育效果。
第二,强化与民众融为一体的服务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为生民立命”蕴含的“人我一体”的共同体思想,以此作为培养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的理论依据。“人我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为生民立命”的逻辑前提,支撑“为生民立命”的结论。从群体命运关照可以引申出服务国家意识。从张载提出的“生民的命运”可以引申出族群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对生民的生命意义的高度关注,可以引申出对族群命运与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引申出服务国家意识。
张载的“为生民立命”理念是新时代服务国家意识的思想资源,贴近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传达如此朴素、如此贴近并能打动个体心灵、如此易于获得共识的方式,着实是其卓然超凡之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张载选择最朴素的服务对象的教育艺术,在传达服务国家思想的过程中,尽可能凝聚共识,求得教育对象的最大公约数,选择适当的范畴表述服务对象,以提升教育效果。
第一,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也是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脉,高校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源流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担当。这对高校培养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意义重大。
第二,弘扬革命文化是中国青年的使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伟大历程中积淀的以报效祖国为核心的优秀文化,革命先驱的壮烈行为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在革命文化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高校学生既要学好建设国家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强起来的奋斗征程上,作为中流砥柱,新时代高校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将先烈用青春和生命铸造的革命文化融入血脉,主动承担起赓续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使命,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继承革命先烈奋发有为、以身报国的坚强意志,淬炼爱国精神,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奋发图强,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用青春与汗水为实现强国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校学生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任重道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仅要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加大革命文化传承力度,激发学生传承革命文化的使命感、紧迫感,使革命文化生生不息,进而以更大力度弘扬革命文化蕴含的服务国家需求意识。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得到大力弘扬。新时代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万世开太平”展现了宏阔的愿景,对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适应高校学生处于青春阶段的年龄特点,构建其服务国家的宏大理论框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面向未来、将个体与家国的繁荣昌盛融为一体的使命意识及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构建宏大的话语叙事,培养学生的服务国家意识。从超越个人与家庭的层面,构建宏观理论体系,引领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张载在其思想体系中,构建出一个无比宏大的叙事框架:要为未来万世开辟出繁荣昌盛、和平幸福的太平盛世奠定基业。在这个恢宏而充满家国情怀的理论体系下,每一位高校学生都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持久和平挥洒青春的力量。
第二,契合学生年龄特点构建理论体系。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涵盖了服务国家的全部内涵,具有气吞八荒的豪迈气势,契合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高校学子。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对象的气质不同,能够接纳的理论体系风格各异。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最豪迈的时期,最容易对“为万世开太平”这样大气磅礴的宏大理论判断产生共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宏阔视野和高远情怀的理论体系,强化学生关注家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国家意识,进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第三,培养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为了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既要有思想文化基础,还要具备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识与技能,强化其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增强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主体性意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