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飞
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具体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细致“描摹”,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要紧扣描摹的主体,通过动作描写彰显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心理。简而言之,动作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举手投足”的刻画,展示人物,显出个性特征。动作往往表现在眼、耳、手、足等肢体行为上,在写作过程中,要抓住人物的连续性动作进行延展性描写,也可以抓住交替性动作进行活动场景描摹,进而生动地展现个体的个性或者群体行为。
写作指导
一、描写连续性动作
有时候,人物需要有一系列动作,可以将这一系列动作分解为几个小动作。比如,《曹冲称象》中有这样的语句:
我们先把大象赶到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然后把大象赶到岸上……最后称船里的石头……
可见,曹冲将称象的动作分为“先”“然后”“最后”几个步骤,达成了连续性效果。
1.运用“三分法”,分解动作
為了细致描写动作,凸显人物的个性,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分解连续性动作,进而锁定画面,放慢镜头。比如,为了完成“打篮球”这个动作,可以将之分解为“弯下腰,拍着球”“转动球,寻找机会”“加快步伐,向上一跃”,运用“三分法”,写出人物个性。比如:
早上,他东张西望,蹑手蹑脚地走进厨房。然后,他迅速扫描了一下周围,见没人,小心翼翼地搬来小板凳,慢慢地爬上灶台,身体前倾,伸出了胖乎乎的小手,用力够碗里的大鸡腿。
作者将动作分解为“东张西望,走进厨房”“搬来小凳,爬上灶台”“伸出小手,够大鸡腿”,生动地描写了“馋嘴”小孩儿的形象。
2.运用“扩充法”,强化动作描写
为了让动作更加生动,需适当加一些修饰语,对特定的动作进行扩写,进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一般而言,扩充的成分要放在动词之前,起到修饰的作用。比如以“烂漫的童年”为题写作,有同学写“捉知了”:
一年一度的暑假到了,爸爸带我开启了捉知了之旅。我们来到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发现一棵白杨树上落着几只知了。它们安安稳稳地栖息在高处,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爸爸目不转睛地盯着树梢的几只知了,努力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张开手中的大网,猛地一跃,稳稳地罩住了一只。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爸爸捉知了的画面,其中,运用“目不转睛”“小心翼翼”等修饰语,写出了爸爸的专注;“猛地”“稳稳地”则写出了爸爸的果断、迅速。可见,在动词前加上恰当的修饰语,可以放慢动作的速度,进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形象。
二、描写交替性动作
“交替性动作描写”就是在描写多个人物活动的过程中,恰当处理动作的传递性,使画面更生动活泼。很多动作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替完成的,要运用交替性动作描写彰显出整个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
1.按照顺序交替描写
一些动作需要双方共同完成,应按照一定顺序交替描写动作,展示整个场面。比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场景,作者不仅写了武松的动作,也写了老虎反击的动作,两两呼应,凸显“打斗”场面的激烈。比如:
瞧,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同学把羽毛球放在胸前,前后摆弄了两下,接着手握球拍,轻轻一推,“嗖”的一声,小小的羽毛球就像子弹一样冲向对方的“老窝”。对方穿着红衣服的男生不甘示弱,迅速侧过身体,抡起胳膊,“啪”一声,小小的羽毛球如子弹一般飞了回去。球场上,你一拍、我一拍,羽毛球如一个来回穿梭的小鱼在球网间穿来穿去。
作者紧扣双方对决时的动作,“摆弄”“手握”“一推”“抡起”等展现出打羽球技术的娴熟。同时,按照发球、接球的顺序,交替描写,生动而真实地展现出场面的热烈。
2.“视听”结合,多角度呈现
描写动作时,可以巧妙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将其融合在一起,层层铺垫,展现人物的风采。比如:
“砰”,轿车与三轮车撞上了。片刻后,奔驰车里出来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怒气冲冲地冲向三轮车,张口就骂:“你眼睛长哪儿了?不认识豪车是吧?”三轮车上的中年男子身体抖了一下,连续向后退了几步,嗫嚅道:“我是正常走的……”哪知,那奔驰男三步并两步,一把抓住中年男子的衣领,上去就是一拳,那中年男子的嘴角顿时鲜血迸流……
作者巧妙加入视觉、动作描写,并在语言描写中融入动作,将奔驰男“粗鲁”“霸道”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视听”结合的时候,要注意选取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
总之,动作是展示人物心灵的密码,加强连续性和交替性动作描写,可以有效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