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玲,张月兰,张学晖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1]。它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也与患者的依从性差等有关,这使它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出院后第1年是复发的高风险期[2]。院外延伸护理是一种医院走向社会且可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护理形式,可为出院患者继续提供个体所需的护理[3],延伸护理等综合干预模式对患者康复尤为重要,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较理想的康复结局。本研究探讨院外延伸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精神病情况3个方面康复效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1年随访后有效病例108例,每组5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1.1 入组标准: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年龄≥18岁;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时BPRS评分≤30分;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患者伴有智能障碍或严重的心、脑、肝、肾等躯体疾病及其他合并症;难以沟通或无法全程参与者。
1.2 研究方法:前期对课题组成员及社区卫生专干进行集中培训,使其掌握各项康复计划的干预措施及评定量表的内容,保证干预的有效性和测评量表的一致性。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门诊随诊、心理行为干预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延伸护理模式,包括①成立医院(课题组)-社区-家庭多方位的综合延伸护理团队,组建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由精神科医护人员、社区精神卫生专干及家庭成员共同组成,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指导等个性化健康教育;②家庭干预。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培训,给予患者家庭支持并提高家属的护理技能,由至少一名家庭成员参与,指导家属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正向干预;③课题组成员定期对患者实施复原帮助。按照复原计划相关内容,通过建立的微信群推送疾病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对患者(家属)进行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及药物使用方面的干预指导,同时每周电话随访督导1次。在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及之后每季度各指导评价1次,内容包括药物指导、压力管理、心理疏导、生活事件应对、康复训练及危险性评估等;④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收集干预期间患者用药情况、社会功能、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等情况。
1.3 指标判定:干预实施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精神病情况、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其中精神病情况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估,分值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社会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评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进行评估,包括扰乱及攻击行为、自我照顾、社会关系等,分值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好;生活质量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估,包括心理社会、症状/不良反应、动机/精力三个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主观生活质量越差。BPRS量表的评估在干预实施1年后收集,PSP和SQLS量表分别在干预的第6和第12个月进行。
2.1 2组患者精神病情况比较:项目实施1年后进行BPRS评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精神病情况比较(分,
2.2 2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对比:PSP评分在实施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进行,干预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2个月高于6个月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PSP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2组患者SQLS量表中心理社会、症状/不良反应、动机/精力三个分量表的分值相加,干预组SQLS评分在干预实施6个月和12个月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2个月低于6个月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QLS评分比较(分,
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国内报道精神分裂症1年复发率为40.8%,2年复发率为51.7%,5年复发率高达80%[4]。如何及早有效控制或消除患者精神症状,巩固疗效防治疾病复发,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难题[5]。消除症状、恢复自身功能、防止复发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主要目标[6]。院外延伸护理使出院患者在恢复期得到持续的综合护理服务,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改善其症状,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基于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护理模式,组建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对患者实施有计划的干预措施,实现了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综合延伸护理服务,可让患者及时得到专业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指导,同时提升了家属的参与度,为患者的积极康复奠定了基础。结果显示,干预实施6个月和12个月后,2组患者在精神病状况、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干预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和康复理念的发展,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已成为判断精神疾病康复的关键指标[7]。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社会功能PSP评分在6和12个月均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2个月高于6个月的评分(P<0.05);干预组SQLS评分在干预实施6个月和12个月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2个月低于6个月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延伸护理时效与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居丽晶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