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刘翠娴,赵永福,罗才福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之一,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在2.9亿左右,其中冠心病患者数量约有1 100万[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冠心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血脂异常为诱发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指出,及时治疗,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及提高血脂控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2]。杨玉琴[3]指出,他汀类药物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调脂药物,坚持服用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及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控制水平并不理想,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患者调脂药物服用依从性对提高其血脂控制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冠心病患者调脂药物的服用及血脂控制水平可受较多因素影响。本研究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影响调脂药物服用与血脂控制水平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58例;年龄45~80(62.35±4.56)岁;体质指数19.26~30.17(27.18±2.37)kg/m2;合并症:高血压50例,糖尿病28例,高脂血症63例;冠心病病程3~12(6.78±1.76)年。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合并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疾病及多脏器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血脂达标标准[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80 mmol/L。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调脂药物服用情况及血脂控制达标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是否吸烟、是否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为肥胖)、有无坚持服用调脂药物等。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2.1 患者基本情况 100例患者中,坚持服用调脂药物39例,占39.00%,间断或未服用调脂药物61例,占61.00%;血脂控制达标36例,占36.00%,血脂控制未达标64例,占64.00%。
2.2 影响调脂药服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病程及吸烟与患者调脂药物的服用有相关性(P<0.05),肥胖患者调脂药物的服用无关(P>0.05),见表1。
表1 影响调脂药物服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例(%)]
2.3 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病程、吸烟、肥胖、调脂药物服用情况与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有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单因素分析 [例(%)]
2.4 自变量赋值 将可能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血脂控制是否达标作为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赋值,见表3。
表3 自变量赋值
2.5 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60岁、病程>5年、吸烟、肥胖(P<0.05),保护因素为坚持服用调脂药物(P<0.05),见表4。
表4 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患者是否坚持服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不仅会对其预防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且有利于减少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群体的血脂达标率≤40%[6]。卢艳荣[7]指出,越高危的人群,血脂达标率越低,多数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患者是否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占39.00%,间断或未服用调脂药占61.00%;血脂控制达标率为36.00%,提示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较多患者存在间断或者未服用调脂药物情况,血脂控制达标率偏低。既往研究指出,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对提高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冠心病患者调脂药物服用依从性易受较多因素影响,如临床医师决策及用药宣教,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会对临床是否决定应用调脂药物带来直接影响,同时调脂药物应用后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会影响调脂药物应用的种类及剂量等,加之患者一些自身因素,如未意识到服用调脂药物的重要性、无法耐受长期服用或难以承受长期服用调脂药物带来的经济压力等,均会对患者是否决定服用调脂药物及能否坚持服用调脂药物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患者的血脂控制达标率普遍不理想,血脂控制不达标群体至少60%[8],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患者调脂药物服用及血脂控制水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及吸烟与患者调脂药物的服用有关,性别、年龄、病程、吸烟、肥胖、调脂药物服用情况均与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血脂控制达标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60岁、病程>5年、吸烟、肥胖,保护因素为坚持服用调脂药物。白艳辉等[9]指出,高龄是导致冠心病患者调脂药物服用不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龄越大,患者服药耐受性越低,越容易导致患者产生间断服药或擅自停药等行为,进而影响其血脂控制效果。除此之外,患者认知功能也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一定降低,加之经济来源也会有所下降,患者对调脂药物服用的重视度会降低,经济压力也会发生一定提升,进而影响调脂药物服用的长期获益。相较于男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由于受自身激素分泌水平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调脂治疗难度及血脂控制难度。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使用群体也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其作为特殊群体之一,若同时口服避孕药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10]。肥胖为冠心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其本身合并脂代谢异常,不仅会进一步增加冠心病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还容易导致其血糖处于较高水平,需要临床及时开展相应的调脂治疗手段,以提高调脂效果。吸烟作为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一个可控危险因素,研究指出,及时戒烟的冠心病患者,其预后普遍要优于吸烟者,血脂控制效果也更理想[11]。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病,患者病程越长,其服药时间也会相对更久,长期服药不仅可能会影响患者治疗信念,对疾病康复丧失信心,还可能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干预,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更加严重,增加其疾病危重程度,进而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导致血脂控制效果不理想[12]。研究指出,连续服药他汀类药物对提高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是患者血脂达标的保护因素,积极引导患者坚持连续服用调脂药物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血脂控制效果,对提高血脂达标率具有积极作用[13]。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患者间断或未服用调脂药物情况较严重,血脂控制达标率偏低,影响其血脂控制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60岁、病程>5年、吸烟、肥胖,临床需要提高重视,及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预对策,以帮助患者进一步提高血脂控制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