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市井百工难以忘怀,昔日的京城生活繁华多姿。冰糖葫芦、吹糖人儿、卖小金鱼儿的叫卖声,依然清脆悦耳、洪亮悠扬,似乎仍回荡在街巷耳旁,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那个消失已久的年代。
日前,由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主办、中国职工技术协会木作技艺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市井百工昔日繁华——京城老行当展”在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旨在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音频资料,带领观众品味老北京城的市井百工和商业繁华,唤起人们对消逝时光的美好记忆,让现代人了解曾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行业,将市井百工的匠人精神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洪潮。
老北京人做买卖,主要有8 种做买卖的行当,以在胡同里流动交易,不用语言表达,而用手中不同的响器示意所交易的种类,号称“八不语”,分别是:卖掸子的、修脚的、绱鞋的、劁猪的、锯碗的、行医的、剃头的和粘扇子的,实际还不止这八种。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用各种响器,作为行业的语言象征。
大梆子是卖香油小贩使用的,他们一手拿一梆子(木头掏空后),长约4寸,宽约寸半,厚约8 分。一敲,发出“梆梆”的声音,人们听到后,来买香油。卖香油的走街串巷,打梆时的敲法是紧三下、慢三下,顾客买完油,他们再敲三下以示感谢,有时候卖豆腐的也使用。
小号的梆子多为卖烧饼油条、艾窝窝等早点的小贩使用,打梆子时,快两下、慢两下,然后再连击三下。岁数大的老北京人,可以迅速听出是卖什么的,而且绝不会听错。
从前剃头匠走街串巷时使用“唤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全长一尺二寸。使用时,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时间长约30 秒,呼唤着人们出来剃头。使用“唤头”的规矩很多,主要是三不响:第一,走到桥上不能响,怕惊动河神;第二,走到庙不能响,怕惊动庙里的佛祖僧众;第三,走到理发馆不能响,不能抢人家的生意。
洋车是一种载客用的两轮人力车。19 世纪末期,首先出现在亚洲。曾流行于大部分城镇,北京称洋车。洋车底下安装有铜脚铃,如果坐车人有急事,想让拉车人跑快点儿,就不停地踩脚铃。
摇铃是过去学校停电,提醒上下课用的铃铛,卖梳头油、雪花膏的也用摇铃,“梳头油、雪花膏、粘爆花(类似现在的发胶)”,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收垃圾的时候也用。
盲人算命的响器,走两步敲两下,一手拄棍,一手敲。这个响器包括单手可以击打的小锣、铴锣,锣锤和木柄连在一起,轻轻转动手腕,即可敲响铜锣,设计很巧妙。如果把铜锣和小锤分开,也可以是吹糖人的响器。
旧时磨刀师傅常用的是铁页子或惊闺板,这件东西学名叫“震惊闺”。属“八不语”一项,就是说这个行当是不吆喝的,只用手里的物件,就能引来顾客。顾客都是女人,因为古时候刀子剪子这些都是女人用的,一听到这个声音,大家就纷纷从宅门里出来磨刀。所谓“震惊闺”,就是把女人从闺房里震出来,并非磨刀霍霍向猪羊。后来,也有师傅吆喝“磨剪子,戗菜刀”。
“串铃”是过去郎中走街串巷用的。它是一种手铃,铁环中有珠子,发出“哗啷”的声音,人们就知道郎中来了。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偶遇老虎被骨头卡了嗓子,就好心为老虎医治,为了保证安全不被老虎咬了,设计此物放在老虎口里,之后再用手伸进去除异物,故又叫“虎撑”。小的叫做“指铃”,用来看小病,卖小药,头疼脑热什么的。这铃的大小随着病的轻重而改变,大的治大病,内伤什么的。
长把小鼓是卖布的小贩所用的招徕响器。百姓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般自己种棉花,然后纺线织布,用针线手工缝衣服,不会织布的,如果想穿衣服,要么买衣服,要么买布匹缝制,于是就有了卖布的。行商都是沿街叫卖,他们一般手里拿着个长鼓,背着布匹,手持的货郎鼓比普通的鼓面大,发出的声音也大。家庭妇女听到声音,就知道卖布的来了,纷纷走出家门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布。
老北京有专门卖炭的炭铺,还有小贩用车送到家门口,卖炭人不用吆喝,而是击鼓。侯宝林相声大师在《三棒鼓》中说,庙会上露天演出,一听鼓声就要钱。“那个鼓跟过去卖炭用的大鼓一样。”卖炭的鼓直径一尺,薄厚三寸,底帮安一把柄,侧帮安一个皮条疙瘩,持柄用力一摆,发出嘭嘭的声音,人们听到鼓声就知道卖炭的来了。
走街串巷出售日用杂货的小贩多以拨浪鼓作为招徕顾客的响器。卖杂货的小贩行街兜售时肩挎一只小木箱,箱内分为几格,依次陈列着梳子、头油、牙刷、舌刮、小镜子、针线、顶针之类的妇女用日用百货。商贩手执响器镗鼓。镗鼓由一面小鼓和一面悬在铁圈中的小锣制成,用手不停晃动时,挂在两边的两颗小珠同时敲击锣鼓,发出声响,以此来招徕顾客。
旧时夏日,北京街头有时可见肩跨小木柜沿街叫卖扇子的小贩。小柜里有各种扇子,他们不仅出售扇子,而且还放着各种各样的扇面、扇股等,抽屉里放着若干工具,如果谁的扇子坏了,他们也配扇面,修扇股架子、柜子,一边插摇铃。行街时铃铛“叮叮”作响,以此来招徕顾客。
云锣形似拨浪鼓,但材质却是铜的,小锣用铁条弯成一个直径约八寸的圆圈,装上木把,将三寸多直径的小铜锣四面绷挂在圆圈中央,圆圈左右各用绳子拴一个小硬木珠子,拨弄起来两个珠子敲打小锣,发出“镗儿镗儿”的响声。卖绒线儿的,卖的有大小衣针、绒、丝、棉线、胭脂粉扑、梳头雪花膏、顶针线板儿等,多是化妆、女红等闺阁用品。
修脚的手里都有两块小竹片,分别安在两根绞合在一起的小木棍的末端,竹片相互撞出噼趴声提示着他们的到来。所有修脚的都来到京城东北的40 公里处的定兴县,这座城以其修脚业和浴池业闻名。
过去北京有走街串巷钉前后鞋掌儿、偏掌儿、打虎皮头的小贩,肩挑扁担挑儿,一头拴着放铁鞋掌儿、钉子、碎皮子等,一头儿拴系一个铁锤和一个丁字形铁拐子,边走边使锤拐相撞击发出“叮当”之声。这种响器人们叫它为“钉尺”、丁字拐下端为尖头儿,将其砸入土中可在其上端之鞋底形套钉鞋掌儿,砸鞋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