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守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北京第五实验学校, 作为北京市教委整体规划、 统筹建设的一所 “高标准、高品位、 国际化、 可持续发展”的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学校, 自2022 年9 月启动办学以来, 就坚持面向未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 创新能力、 国际视野的 “五育” 并举、 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致力于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标杆、 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质量优异的品牌校、 优质教师的蓄水池。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充分发挥学段贯通、 学科融合的优势, 坚守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守正创新” 的教育立场, 有力回应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这个教育根本问题。
教育是关爱, 坚守 “培根铸魂” 的教育立场, 就是要通过体现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 筑牢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政治理想。
培根铸魂, 培养立志为党奉献的时代新人, 就是要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在大思政教学实践中, 逐步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路奋斗终生的远大志向。 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聚焦学校德育、 学科教学、 课程资源、 学校治理、 学校文化等关键,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与方法, 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第一, 紧扣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 学校先后举办 “我心永向党, 永远跟党走” “礼赞辉煌历史,唱响百年华章” “喜迎二十大, 开启新征程” 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抓手塑形铸魂, 把握主基调, 唱响主旋律,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统筹一体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深耕年级德育早课, 精抓班级专题班会, 整合美育、 体育、 劳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组建联合选修社团, 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事迹, 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 做到品德润身、 公德善心、 大德铸魂, 帮助学生增强对团、 对党的信赖之情, 在学生心中厚植红色基因, 心怀祖国、 心怀人民。 第三, 打通学段壁垒,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突显课程实践, 让不同学段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化大思政课程中外显技能、 内隐品格, 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把兴趣变成志趣, 把志趣发展为志向, 把个人志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相结合, 以实际行动践行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的铮铮誓言。
科学家精神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是激励青少年成长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源泉。 2020 年9月11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 “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当今世界, 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 因此, 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 站在新起点,一大批科学家扎根祖国大地, 以勇于面对困难挑战的实际行动和开创性成果挺起了中国脊梁。 中国科学家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于开拓、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是广大中小学生汲取成长力量的重要源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的 “大德” 是创新人才首先必备的情怀和素养。 学校积极发挥科学家榜样激励的作用, 鼓励并引导师生提升科技素养, 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 引导学生将矢志报国的理想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万物得其本者生, 百事得其道者成。[1]坚守 “启智润心” 的教育立场, 就是要通过 “学生本位”的教育, 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 知识建构和各类实践, 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潜力、 发展智力、 锤炼品格, 通过营造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环境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要求, 结合自身办学实践,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以学评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导向, 深化核心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改革, 构建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动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项目学习、 合作学习、 跨学科学习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转变, 从而凝聚学生成长、 成才的最大合力; 凝聚多种资源、 汇聚多方合力, 全力打造高水准育人环境, 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搭建舞台。
学校引导教师切实转变人才观、 教学观和学生观, 引导教师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 沟通和交流,变教为启、 变教为导、 变教为帮。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是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不断发展。二是引导学生建构起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建构, 加深理解知识之间以及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为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三是通过师生互动、 小组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评价他人的观点, 在正确认识自我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他人优势, 弥补自身弱势与不足, 从而在高质量互动中发展学习与创新等关键能力。 四是要让课堂充满笑声、 掌声和辩论声,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勤于实践,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 利用北京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和科技园的金融、 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 研制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的特色课程资源, 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发展高阶思维品质、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沟通协作等未来必备关键能力。
一是初步构建 “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的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数学精品课程、 信息学竞赛、 生物实验、 考古帝陵、 足球、 体能、 素描基础、 书法、 朗诵、 茶艺等选修课程; 开设数学活动、 文学素养拓展与提升、Easy English、 北斗创造美好生活、模拟政协、 影视传媒、 羽毛球、 舞蹈、 体育游戏、 校园电视台、 棋牌社等学生社团。 其中, 模拟政协社团多次赴金中都水关遗址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生物社团到世界花卉大观园开展植物观察活动等。
二是创造 “合作育人” 和 “融合育人” 环境。 通过 “合作” 和“融合”, 彻底改变传统育人方式,无限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受教育机会, 提高育人实效。 坚持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将学生的主题活动、 社会实践、 社区公益活动、 研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 戏剧表演等课程化, 让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充满快乐体验。
三是强化养成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乐于阅读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 交往参与的习惯、 敢于质疑的习惯、 追根溯源的习惯, 促进学生学会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 基于问题解决多角度思考、 运用相关资源条件提出多种问题解决方案并能对方案进行优化和选择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面对问题能积极思考、 提出与众不同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思维习惯。
坚守 “守正创新” 的教育立场, 就是要通过多边互动和情境化解决问题的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冲突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基于个性潜质和个性化知识积累的独特优势培育创造力,以适应加速变化的新时代对人的创造性提出的迫切要求。
学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 多样、 个性、 有趣、 高效的学习工具, 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增强做事本领。 2021 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的报告, 强调 “教室和学校依旧必不可少, 但在未来, 他们要以不同的方式被构建和体验。 教育必须培养人们在21 世纪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同时也要考虑不断变化的工作性质和为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的不同方式”。[2]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快转变教学方式, 全方位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意识, 坚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不确定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守正创新, 重塑教育时空, 重构育人模式, 以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实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为学习者创建随时、 随地、 随需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从而更好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对育人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 打破学段壁垒是建构中国特色大中小学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难题, 根源在于单向度的“向上看齐” 思路, 如高中只对标大学强基计划、 三位一体、 学科竞赛等培养拔尖创新学生, 不太关注和参与初中的拔尖创新学生培养。[3]
学校以贯通培养为试点, 完善学生选拔与培养机制, 开展“1+3培养项目” 试验, 观察和发现具有学科特长和发展潜力的苗子, 提前锁定并投入专业资源, 着力培养特长突出、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人才; 通过生涯发展测评等工具的长时间积累观察, 从家庭、 学校等多个视角帮助孩子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 提前发现孩子潜质并为其制定适合其有效发展的道路;为学生建立终身发展成长档案,强化学校对学生发展的过程意识、档案意识和支持意识; 通过师资队伍素养研究、 课程标准研究、课程资源研发、 课堂模式研究、评价体系研究, 形成学生贯通培养模式, 创造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成长环境, 帮助学生实现个性潜能的最大释放。
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方法, 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形式进行社会化。[4]首先, 创新课程结构和体系, 创造性地将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协同构成动态发展的由目标、 课程、 教学、 管理和评价组成的五位一体的上下贯通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其次, 优化教学方式, 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学科实践与跨学科综合实践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通过诊断评价、 过程评价、 增值评价和教育人工智能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进程,让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 一种势能, 让人人都能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人人都能把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充分地发挥出来。 最后, 创设全体学生都能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让智力正常和潜力超常的孩子各有其个性化发展路径,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提供恰当帮助,实现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双培养”。
“人生天地间, 禀赋各不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新教育样态, 这种新样态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更贴近人才成长规律, 更回归育人本质。 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不断梳理、 分析、 总结办学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坚守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守正创新” 的教育立场, 不断明晰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过程,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