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1+N” 教学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03-23 12:19陈卫宝康瑞祥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县域共同体成员

□陈卫宝 康瑞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发展素质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因此, 促进教育公平、 优质、 均衡、 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工作, 特别是义务教育工作, 如何才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 不断促进区域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推进教学共同体建设,让县域内城乡学校结成 “1+N” 个教学联盟, 抱团取暖、 合作共赢,不失为一剂良策。

一、 “1+N” 教学共同体的内涵

本文所提及的 “1+N”, 即一所牵头校+几所成员校。 目前, 会宁县教学共同体按城区、 城乡、 乡村三个层面组建。 第一层面: 按“1+N” 的方式分别组建了县直小学、 初中、 高中教学共同体各1个; 第二层面: 按1 所县直小学(初中) +N 所乡镇中心小学 (初中) 的方式分别组建了7 个城乡小学教学共同体、 6 个城乡初中教学共同体; 第三层面: 以各乡镇中心小学为牵头校, 按 “1+N 所村小学” 的方式组建了27 个乡村小学教学共同体, 做到了全县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全覆盖。

二、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的优势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 可以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之间深度融合、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帮互学、 引领带动, 其优势是多方面的。

(一) 互鉴教学管理制度

高效的成绩出自规范的管理。一所学校, 想在教科研方面取得出色的成绩, 必须要有一套规范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原因,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总会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制度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和教科研始终在低位运行。 而教学共同体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 因为县域教学共同体实行捆绑式考核评价, “联盟” 后,牵头校和成员校组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的目标导向和利益驱动促使各校不再像以前一样排外, 相反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分享给成员校。 各成员校在相互学习交流中, 教学管理制度会越来越健全、 越来越科学。

(二) 互学教学理念方法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 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相较于乡村教师, 县城教师的教学理念更加新颖、 教学方法更加科学; 相较于老教师, 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更加超前、 教学方法更加多元。 因此, 促进城乡及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至关重要。 构建教学共同体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让教师之间理念的碰撞、 方法的探讨实现了跨学校、 跨学科、 跨教龄、 跨年龄。 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教学共同体一体化运行方案中规定: 各教学共同体牵头校和成员校每学年要互派教师开展服务期至少为一年的交流轮岗活动。 其中县直牵头校选派到成员校支教的教师不得少于本校教师总数的10%, 且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要占30%以上; 乡镇成员校选派到县直牵头校顶岗培训的教师不得少于本校教师总数的1/3。 此项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互鉴互学。

(三) 共享教学优质资源

教学资源是学校存在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让各成员校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实现了共享。 一是就人力方面, 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让 “学校人” 变成了 “集体人”, 通过跟岗实训、 轮岗专训、 互助走教等活动, 让各成员校教师基本实现了有序流动, 师资力量的均衡有效缓解了乡镇及村学特色专长教师不足、 城区学校主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 极大地促进了各校社团活动的全面开展和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就财力方面, “一长多校” 捆绑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 使经费在使用上不得不更多地投向薄弱校, 随着薄弱校教学基础设施设备的不断改善,“云课堂”、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推进, 城乡课堂教学效果同样好、质量一样高, 正在变成一种现实。

(四) 提高教学研究效能

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部分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行动不力、 成效匮乏,除了教师认识不足等因素外, 最大的问题源于各校研究团队力量薄弱和水平能力有限。 而城乡教学共同体建设会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各校联盟后犹如一个大家庭,大家庭联合起来搞研究,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团队实力大大增强。

(五) 盘活乡村薄弱学校

近年来, 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将孩子转到了县城就读。 生源大量流失让乡村学校呈现出了衰退的态势, 一部分乡村学校甚至已经关门。 家长将孩子转到县城学校, 追求的无非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优质的教师资源, 而通过教学共同体建设, 将乡村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提上去,家长自然就不会舍近求远地去县城租房带孩子读书。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自推行教学共同体建设以来, 本县乡村学校的群众“满意度” 在逐年上升, 乡村学校学生的 “回流率” 也在不断刷新。相信,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进一步落地生根见实效, 乡村学校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 城乡学生在个体发展方面差异还比较大: 县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好, 但劳动实践教育明显不足、 动手能力不强; 乡村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特色专长潜能的开发却比较滞后。 借助教学共同体这个平台, 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通过教师轮岗专训和学生结对帮扶, 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不良现状, 实现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具体做法为: 一是县城牵头校选派在社团活动等特色专长教育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到成员校支教 (期限至少为一学年), 帮助成员校培训教师、 指导社团建设; 成员校选派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来牵头校顶岗, 帮助牵头校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二是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 让城乡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互帮互助、 互促互学、 互补互进。

三、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仅有设想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讲求方法和策略, 只有方法、 策略恰当, 各项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一) 提高校长思想认识

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在构建初始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 就牵头校校长而言, 部分校长会认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没有必要为他人的事劳心费神, 会对上级要求被动应付; 就成员校校长来看, 部分校长对构建教学共同体态度较为消极。 所以, 在起步阶段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校长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触动校长的心灵, 让他们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正常、 有序开展。

(二) 强化交流借鉴学习

教学共同体是近年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 “事物”, 就目前而言, 还没有一套完全成型的模式可以照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加强交流借鉴, 虚心向先行者学习。 对此,笔者有切身体会, 在本县教学共同体建设之初, 各项工作千头万绪、 思路很难理顺, 后来通过浏览网页得知, 湖北省当阳市的“教联体” 搞得很有特色、 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 于是, 立即申请去考察学习。 通过交流学习, 心中的诸多疑惑得到了解答, 工作思路也豁然开朗。 当然, 除了外出交流借鉴, 强化本地各教学共同体之间的横向学习,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既节省财力物力, 而且本土经验更容易消化吸收。

(三)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要想切切实实让 “1+N” 教学共同体发挥促进县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巨大效能, 在县级层面,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县教育实际,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 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教学共同体成员校要在认真研读上级文件、 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细化各项方针制度, 制定出更加切合本组织现实情况的实施细则与办法, 不折不扣依章办事, 才能将工作做细做实。

(四) 落实动态监督管理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 加强动态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监管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层监管, 将责任层层划分、 细化到最基层, 并制定出可行的督查监管细则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各层级监管责任人的行为, 让他们不想懈怠, 也不敢懈怠, 这样, 动态监管的力度自然就上去了, 各项措施就能落实、落地、 落细。

(五)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对校长而言, 可以将教学共同体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与学校年终综合考评、 个人绩效工资、职务任免挂钩; 就教师来说, 可以将相关工作与其岗位竞聘、 职称晋升、 评优选先等牵扯个人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 只要各级监管部门加大考核和惩戒力度, 坚持奖勤罚懒, 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 干多干少、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才能引起校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六)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高效推进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仅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校长、 教师、 家长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 所以, 各相关部门、 组织和学校, 要善于营造舆论氛围, 强化宣传工作力度, 通过树典型、立标杆、 创样板, 对教学共同体建设先进组织、 学校和个人, 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 关心和支持县域 “1+N”教学共同体建设的良好氛围。 除自身借助媒体报道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外, 各层级教学共同体、 学校还可以借助家长当宣传员, 邀请部分有特长、 有意愿的家长参与本组织 (单位) 相关活动, 如社团建设指导等, 让家长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增进对教学共同体的了解。

四、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应避免“六化”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的目的是有效整合全县教育教学资源, 促进县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 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步一个脚印, 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尽力避免以下 “六化”。

(一) 避免步子过大化

教学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推行中务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区域教育负责的态度, 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各项工作, 切忌贪多求快。 只有坚持 “微切口、 低起点、 小步子” 的原则, 稳扎稳打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 才能实实在在促进县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 避免目的功利化

教学共同体建设中要注意的第二个事项就是目的功利化。 这种功利化表现在: 成员校只想着借助牵头校的优质资源摆脱生存困境; 牵头校只想着以引领带动为借口来获得更多行政部门给予资源与发展空间。 双方的合作始终停留在浅层次,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 要想真正让合作进一步加强, 双方要摒弃 “利益至上” 的功利化思想, 唯有如此, 才能出现真合作、 真带动和真发展。

(三) 避免活动形式化

教学共同体牵头校要发挥对成员校的引领带动和促进作用, 双方肯定少不了组织各类活动, 因为示范带动只能在工作实践中进行。 但活动一定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力求实效, 不能把活动当成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手段, 搞形式主义, 甚至作秀。 只有把功夫下在活动的成效上, 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才能借助活动推动各成员校的内涵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四) 避免学习盲目化

教育一体化并非教育一样化。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的初衷, 就是实现各校抱团取暖、 通过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共同提高。成员校在向牵头校借鉴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自己原本优秀且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校本文化传承下去, 不能不加分辨地吸收牵头校的所有经验。

(五) 避免要求拔高化

在教学共同体建设过程中, 各级管理者一定要有耐心, 要有通过长期坚持慢慢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思想准备。 特别是牵头校, 在开展各类活动时, 一定要考虑到乡镇学校与县城学校、 乡镇教师与县城教师之间的差距, 要降低活动要求, 通过 “深耕细作” 式的持续关注与规范慢慢促进成员校的提升、 改变。

(六) 避免检查频繁化

当前,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他们除了日常的备课、 上课以及作业批改外,还要承担很多隐性工作。 为了将教师们从繁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建议在教学共同体各项工作的检查过程中, 尽量减少对教师正常教学工作的干扰, 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好分内之事。 当然, 减少并不意味着放任, 可以通过加大对各级组织、 各校校长的管理力度, 促使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 同样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 构建县域 “1+N” 教学共同体, 整合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各校抱团发展、 合作共建,是推动县域教育优质、 均衡、 高质量发展的大事、 好事、 实事, 各层级教学共同体学校唯有凝心聚力、 踔厉奋发, 将大事做大、 好事做好、 实事做实, 才能实现会宁教育优质均衡新发展。

猜你喜欢
县域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