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在教学岗位上久了,自然也算见多识广。这种见识主要集中于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识别与判断方面。哪些孩子学习能力强,哪些偏弱,一眼望过去便大概了然于心。用行里话说,教书二十多年了,什么样的孩子没见过。有些灵秀剔透,学习毫不费劲;有些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后来居上;有些磕磕绊绊,各种闹情绪、搞事情。其中有一类孩子最让教师和家长唏嘘。他们中绝大多数智商其实都还不错,也没有特别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小家伙们从小看着很机灵,说话办事也人情通透,玩起来更是各种花活门清得很,家长期望自然颇高,望子成龙的心情和做法绝对可以理解。可偏偏这些孩子就是学习怎么弄都不行,分数上不去,甚至挂科不及格。说是厌学吧,也不“熊”啊,看着挺乖,让干啥干啥;方法不对吧,可孩子不笨,智商情商都不“怂”。家长和老师当然想尽办法,针对性地帮扶、教育了许多次,结果呢,除了学习成绩不行,其他都行。家长气晕,老师无奈。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两口子以及四老,甚至家族亲眷,很多都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硕博出身。按说整个家族的智商、学习能力、风气传承绝对在线,子孙后代必定错不了吧?事实是,到了他们小两口这儿,还真就错了。他们的孩子偏偏就是那个“与众不同”。学习嘛,也学;成绩呢,差点儿意思。两口子和老师们真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各种“阴谋阳谋”齐用,都没什么用。几年光景蹉跎而过,一来二去,稀里糊涂,孩子初中毕业只考了300 多分,勉强上了职业高中。这对高学历、高智商的夫妻看着一纸通知书,只能“默默无语两眼泪”。还能怎么样?无奈接受现实呗。
后来我们聊及此事,我的判断是:孩子极有可能遭遇了学习障碍综合症。学习障碍综合症一般是因为神经或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表达、知觉或知觉动作协调等能力有显著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算以及和学习相关的行为上产生显著的困难。这种学习障碍既有生理上的因素,又有心理、情绪上的诱因。同时还伴随着社会、家庭文化刺激不足,以及家庭、学校教育教学不当等外在因素。这些诸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孩子从小就产生了学习障碍的各种征状。
人生这个小盲盒要及时打开,太晚就来不及了。我们不想看着孩子再这样蹉跎下去,于是坐下来仔细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找到孩子的“病因”并及时“治疗”。显然,孩子成长于这样的高知家庭,父母乃至家族带来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是天然就有的。有时,老人对隔辈人的期望和督促也会加重、加深这种压力。孩子面对日益疯狂的“内卷”,学习让他觉得“压力山大”,这种窒息感慢慢形成了“负面自我评价”。挫折感在这样的家庭尤其明显,用孩子的话说:“我怎么做都赶不上爷爷奶奶,更赶不上爸爸妈妈。”话里话外,孩子认为:你们那个时代竞争不是那么激烈,你们还有出头之日;我呢,这样“内卷”,我肯定没戏,我就是不行,别逼我。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动摇。于是,青春期的苦闷加上内外压力所带来的忧郁、焦虑、窒息感、压抑感、自卑感等诸般情绪,长期困囿着脆弱的自尊,孩子逐渐走向自我封闭和否定。这一过程可能是在极其隐蔽的情况下发生的,家长和教师未必能发现,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幼苗成长中的“激素水平突变”。给了幼苗充足的雨露、阳光、养料,本以为它会茁壮成长,没想到还是长歪了。
后来,孩子开始寻求反面心理补偿。喜欢看穿越、诡异的书籍,还热衷于角色扮演,在虚拟的世界里“重拾自我”,在各种虚拟角色的扮演中寻找安慰、快乐、认同、解脱、成功。现实世界的自我被打碎后,心理补偿机制一定会通过另一种途径试图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并寻求“自愈”的可能性。这一过程的表征就是对学习等正事尽量回避拖延,而对学习之外的兴趣活动过度热忱。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务正业”行为模式。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是支撑他们精神不至于崩溃的自我调节机制。既然回避学习“内卷”,那么学习的动机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一般的学习理念已经无法说服孩子去努力学习,因为学习是无目的的、不快乐的、有伤害的。消极情绪会占据孩子的内心,从心里抵触学习和相关活动。于是,学习热情也就没了,过一天算一天,老师和家长逼急了就学两天,不紧逼就松懈几天,学习成绩自然似小山般起伏跌宕。
而缺乏学习兴趣,慢慢会过渡到缺乏好奇心,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同样缺乏兴趣。这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现象,孩子会对“奇葩”有着谜一般的热情,奇怪的人和事就像“快乐补充剂”一样刺激着他们麻木的身心。同时,家长和老师会误以为这是孩子的天赋所在、专注力或兴趣点,甚至加以放纵和鼓励。错!那只是孩子们成长时期的特殊“心灵替代品”,等过了这个时期,从前的那种“兴趣”就会随时消退,荡然无存。用孩子的话说就是:“我从前怎么那么无聊,会喜欢那破玩意儿!”是的,因为这些根本不是他们的兴趣或天赋,只是心灵安慰的魔法药水,就像饿了吃美食、困了抱枕头一样,随时可以放下,因为他们本该有更重要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家长和老师的烦忧。等一切真相大白,全耽误了,为曾经的肤浅、狭隘、盲目、慵懒、堕落买单的最终还是孩子自己。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为“学习成绩差”。
朋友孩子的历程大体如此。
在随后的补充聊天中我了解到,孩子答题时从来不看题,只是随便写上就完。这是典型的行为异常。还有,图形、数字就像迷宫一样让孩子困惑。学习障碍可以是遗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功能失调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但也不排除是易感素质儿童受不良的环境与教育因素影响。有些儿童在生物和神经心理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他们对后天不利因素更具易感性,更缺乏耐受,从而导致学习障碍。
朋友的孩子显然是情绪易感型学习障碍者,心理干预和调节是必然的治疗手段,越早干预越好。我们遇到的多数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是情绪易感患者,这就使得“学习障碍”更像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通病。除去个体差异,更多的是家庭、教育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异快速异化了一些易感人群。
对朋友来说,早期教育中的强势、简单、粗犷也不得不提,恐怕这才是异化孩子心灵和情绪的始作俑者。有时候,我们不妨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