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习作教学评一体化创新模式

2023-03-23 04:08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王曙光
家长 2023年35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评价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 王曙光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为了更好地提高习作教学质效,本文以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落实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理念,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生态,目的在于构建高效习作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多种资源整合,搭建学生习作平台

(一)教材资源挖掘

1.童话叙事类习作资源。

童话叙事类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资源类型,其主要以主题为线索进行串联,并进行生动的语言描写,是开展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部编版小学语文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进行课文编排,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需要充分挖掘这些主题,并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同时注重语言资源的积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入选教材的记叙文具有非常鲜明成熟的语言特点,是写作教学中学生欣赏和模仿的优秀案例,以记叙文为依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缩写、仿写的语言训练。除此之外,记叙文多样的构思和线索,可以促进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行为构思。

2.诗词散文类习作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和散文具有明显的情感线索,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诗词和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韵律美、节奏美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情感酝酿提供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开发和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方面,加大诗词意象与情感教学资源的整合。古典诗词中“山、水、花、鸟”等常见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将其运用到学生习作中,可以强化学生情感表达,提升学生习作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古典诗词的内涵挖掘,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大散文修辞与情感教学资源的整合。散文往往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态度打动学生的内心,因此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散文教学资源,要重点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丁香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寄托于丁香花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3.说明想象类习作资源。

说明文可以体现语言的严谨,想象文则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开发整合两类文章的习作资源,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帮助的。说明文为了达到说明事实或道理的目的,常常采用叙述、议论、描写兼顾的写作手法,是学生习作过程中重要的习作技巧;想象文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契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习作切入点。

4.活动体验类习作资源。

活动体验强调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获得生活经验,主张“做中学”,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前提是让学生先去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交流、表达,为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习作资源。如,开展指向写作训练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劳动任务、记录劳动过程、探讨劳动问题,形成劳动感想,这可以有效解决小学高段习作素材缺失、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跨学科资源整合

1.品德与习作。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剖析,深化学生的生活认知,这与习作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教学目标一致。如,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介绍家乡特色”“我为保护地球出谋划策”等主题,为学生的微写作提供了有趣、新颖的视角,这与传统的整体写作任务是不同的。不同的话题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向,而且短小精悍、形式灵活的习作练习弥补了传统习作教学“长篇大论”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同时,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还蕴含着大量的批判故事,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形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2.美术与习作。

美术是一种空间可视化形象艺术,而习作是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的文化艺术,两者同根同源,而且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一是美术中的图像之美,是习作教学的情景资源。如,童漫作文就是以漫画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打破作文千篇一律的困境。因此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绘画和习作结合起来,带给学生更多的审美感受,促进学生习作的创造性和文化性。二是美术中的素描之细,是习作教学的实训资源。习作教学中的描写手法同素描一样,都需要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抓住事物的特点,从而实现真实场景的再现和学生独特感受的表达。三是美术的构图之型,是习作教学中异质同构的写作资源。美术的构图就好比习作的立意,尤其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立意对写作十分重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美术的构图技术,提高学生习作立意能力,以创作出优秀文章。

3.音乐与习作。

音乐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将音乐融入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美、音律美来唤起学生的习作情绪,促进学生快速进入习作状态。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歌词语句培养学生的写作智慧,如在习作教学中对经典歌词的运用,尤其是对语言精练、含义丰富、使用了巧妙修辞的歌词运用。

(三)生活化资源开发

1.自然生活资源。

自然生活资源是学生习以为常的环境,是接触最多的习作资源,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自然生活资源,以丰富习作素材。一是校园生活素材。校园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最能体现学生应有的天真烂漫,是习作素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眼中的校园生活,并记录精彩的校园生活画面。二是家庭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父母、亲朋好友之间的趣事,收集最真实、有情感的故事,为写作教学的“真”和“自然”积累素材。三是自然环境素材。山川河流、蓝天白云等自然素材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富有生态美的素材,教师需要在习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创作出体现真善美的能力。教师这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科学知识和自然体验的探究,积累自然素材,做习作上的有心人。

2.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孕育了每个个体对世界的最初感受,将乡土文化融入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深化学生情感,进而促进习作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习作教学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方位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引导学生描写乡土人物,提升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引导学生赞美家乡风景,如家乡的趣闻轶事、家乡的变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引导学生记录风土民俗,挖掘风土民俗等特色文化,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把生活中“事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凸显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

二、学:拓展积累渠道,发展学生习作能力

(一)拓展积累渠道

1.摘录好词好句。

习作是一个文字输出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素养,为了更好地输出,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习作文化底蕴。因此,在小学高段习作学习中,学生要注重摘录好词好句,丰富语言文字积累。学生需要在展开习作学习中对课本习作例文进行略读、精读并摘抄优美字词;强化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阅读量,拓宽阅读面,进而形成自身的习作语感,即对某些字词句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可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材库。

2.记录所见所闻所感。

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长期观察积累过程,学生可以准备一本单独的记录本,将所见所闻所感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感悟,如观察记录身边有趣有意义的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阅读比赛、研究旅途、劳动感悟等多主题活动,在多元主题中感受素材的内容变化,养成用心、动笔的良好习惯。

3.写日志、写读后感。

记录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件事的感想感悟,促进学生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而记录感受需要通过写日志、写读后感的方式实现。与简单的故事记录相比,写日志、写读后感是一篇小规模的作文雏形,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感悟的表达,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深化。如,阅读名家名作后进行所思所感的感悟写作,可以是反思体会,也可以是独到的见解,实现了习作素材的开放、灵活积累。在采用写日志、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素材积累时,学生要打破单一的模式,可以创作绘画日志、讨论交流读后感,以给予习作素材积累更多的运用空间,从而切实实现畅意感慨和自由抒写。

(二)强化自然学习

1.用“说”发展学生灵动的习作思维。

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灵动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包括自由的主题交流和开放的过程思维。同时,习作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正确分析主题才能明确文章立意,学生在习作学习中往往会存在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题目内涵,造成离题、偏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小组辩论或者小组交流的形式深化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同时,在开放、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思维得到碰撞,进而实现习作学习的生态发展。

2.用“读”构建学生创新的习作方法。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一是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坚持广泛阅读,在积累习作素材的同时形成自身个性化思考和见解。二是写前阅读,获取写作灵感。在“读写改评”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课下阅读,以激发习作灵感。同时,注重习作前的阅读,促进学生深入分析习作主题,并获得写作启发。三是师生共读,明确习作方向。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自主阅读能力,但是自主阅读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支持,这也是“教学评一体化”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在师生共读共赏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以读促写”。

3.用“练”强化学生的整体习作素养。

如何创作出文体美、内涵美、情感美的优秀习作,需要学生强化整体习作素养。一是收放自然抒写畅意的内容表达,赋予学生充分的习作自主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文字,说自己想说的话。二是善写善思,涵养内在情感态度。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重要影响因素。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树立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创作出体现情感态度、生命个性、真善美的文章,语言自然、质朴,以文字美体现为学生独特的文章品味。

三、评:打造生态评价,摆脱习作边缘效应

(一)多元评价主体,激发评价意识

习作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积极改变教师“一人言”的评价主体现状。要在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习作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多元主体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监控策略实现习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习作教学的反思,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保证了教师的引导地位。

(二)多维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层次

习作评价既要保证启示作用,又要赋予人文关怀色彩,以突出评价内容的整体层次。这需要教师的习作评语具有针对性,如从字词句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抒发、整体框架的构建等多维内容提出点评和意见,以使学生获得科学有益的启发。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建议。如,针对低习作水平的学生,从句式表达维度提出评价,中习作水平的学生从写作手法维度提出评价,而高习作水平的学生从文章构思立意等维度提出评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习作评价中还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习作自信。从关注习作到关注学生个人,可以丰富评价层次,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交流,进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多样评价方式,完善反馈机制

习作评价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完善习作评价反馈机制,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在进行习作评价时,教师可以以班级和校园为载体,进行习作成果的可视化反馈,如班级评比展示栏,学校小作家评价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呈现评价结果,让学生看得见评价结果,并在评价结果中感受习作赋予的荣誉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参与习作创作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多样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全面、动态、可持续评价反馈机制的形成,实现习作教学质效的最大化。

四、结语

小学高年级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教师需要整合习作资源、搭建平台,增加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构建多元、多维、多样评价体系,以全面提升习作教学水平,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习作展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