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玉
“贝伦”是锡伯族自娱性民间舞蹈的泛称,起源并发展于民间,在民间广泛流传,于近代开始被挖掘整理研究,并被搬上舞台,被更多的人认识。锡伯族贝伦舞的发展历经百年,现在民间的贝伦舞仍然在不断创新。“贝伦”经过一系列演变,无论表现形式还是表现内容,都丰富了许多。锡伯族贝伦舞种类繁多,篇幅短小,舞蹈风格欢乐活泼,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大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贝伦”属于锡伯族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舞蹈风格欢乐活泼,舞蹈动作简单优美,柔中带刚,每一个“贝伦”都是一个独立舞蹈。早期在民间流传的“贝伦”大概有二三十种,而现在比较流行并配有文字记载、音乐伴奏的有:锡伯贝伦(又称莫额贝伦、蒙古贝伦)、单地阿克苏尔、双地阿克苏尔(又称吉里阿克苏尔)、多火伦阿克苏尔(又称单点贝伦)、烧茶舞(茶伏也布热贝伦)、蝴蝶舞(多木多昆玛克辛)、招妻舞(赫赫胡拉热贝伦)、醉舞(索克托火贝伦)、仿形舞(又称乌兰起)、拍手舞(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行礼舞(多若罗若贝伦)、走马舞(着若莫林贝伦)、扎克楚尔登登、耶克尔德克等。“贝伦”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泛称,是在民间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都是为民间娱乐服务,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
1.锡伯贝伦
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基本上是所有“贝伦”动作的大集合,包含了大部分贝伦舞的基础动作。锡伯贝伦属于最老式的贝伦舞,舞蹈音乐节奏较为舒缓、平稳,舞蹈动作灵活多变、柔中带刚。在跳锡伯贝伦时,舞者可以即兴发挥,每个人的舞蹈动作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锡伯贝伦流传程度最为广泛,简单易学,且更容易即兴发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都可以跳锡伯贝伦。女性跳锡伯贝伦时要求动作柔美,男性跳锡伯贝伦则要求动作刚劲有力。锡伯贝伦主要以表现上身动作为主,有硬肩、绕手、拍手、弹腕等,脚下一般是做平跺步。
2.踢踏类贝伦
踢踏类贝伦包含了以体现脚下动作为主的五种“贝伦”,有单地阿克苏尔、双地阿克苏尔、多火伦阿克苏尔、索伦阿克苏尔、擦马阿克苏尔。
阿克苏尔类“贝伦”就是模仿马的各种行走步法的贝伦舞。早期走出大兴安岭后的锡伯族人民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锡伯族人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锡伯族老人们说阿克苏尔就是马蹄子踏地的意思,阿克苏尔类的“贝伦”就是用脚踏地,模仿马走路的各种步伐。有漫步草地的慢走,也有飞奔驰骋的快跑,或是模仿瘸腿的颠马。跳法主要根据冬布尔所弹节奏进行变换,脚下踏地动作要与音乐节奏一致。上身动作自由,灵活变换即可。
3.模仿、情节类贝伦
此类型的“贝伦”大部分都是做三拍的基础动作,脚下走平跺步双手做弹腕,而第四拍做体现主题的动作。例如,多若罗若贝伦(行礼舞)就是每走三步做一个行礼的动作;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拍手舞)是每走三拍做一次拍击的动作;乌兰起(仿形舞)就是每走三步在第四拍模仿一个动物的神态。带有情节表演的“贝伦”,如赫赫胡拉热贝伦(招妻舞)表演的是青年男女偷偷约会时的情景;茶伏也布热贝伦(烧茶舞)是模仿女性晨起劳作时的舞蹈;多木多昆玛克辛(蝴蝶舞)则是表现青年男女恋爱主题的舞蹈。
1.独舞
独舞可分为女子独舞与男子独舞,在传统的锡伯族贝伦舞中,有的“贝伦”只能男子跳,有的“贝伦”只能女子跳。女子跳的“贝伦”有茶伏也布热贝伦(烧茶舞)、多木多昆玛克辛(蝴蝶舞)等。男子跳的贝伦有索克托火贝伦(醉舞)、乌兰起(仿形舞)、着若莫林贝伦(走马舞)、耶克尔德克等。女性跳贝伦舞时动作要温婉优美,动作幅度不能过大,要凸显女性的阴柔之美;男性跳贝伦舞时动作则要刚劲有力,展现男性的阳刚之气。
2.对舞
此类型的贝伦舞多为男女对舞的形式,因为在贝伦舞中有些“贝伦”是带有爱情色彩的。例如,多木多昆玛克辛(蝴蝶舞)也可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跳,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情愫;或是男女同跳赫赫胡拉热贝伦(招妻舞),男舞者用舞蹈来表现等待爱侣的一系列滑稽动作,女舞者配合他姗姗而来,最终男舞者等来了心爱的姑娘,两人双双起舞。其他形式的双人舞所跳“贝伦”基本不限,例如,两个年轻人可以一起跳多若罗若贝伦(行礼舞)向长辈表达敬意;或是两个人可以一起跳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拍手舞)。同时可以两个男孩子一起跳,也可以两个女孩子一起跳,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3.群舞
锡伯族的贝伦舞本身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因此,在民间我们可见的形式多是大家在一起聚会时共同参与,即兴发挥。而在所有的贝伦舞中,锡伯贝伦在民间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现,因为锡伯贝伦不追求动作统一,大家即兴而舞,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他种类的“贝伦”也可以用群舞的形式来表演,通常是一人先起舞,然后再不断邀请别人一起共舞,以娱乐为主。
贝伦舞是锡伯族悠久历史文化艺术的结晶,从贝伦舞中,我们可以回顾锡伯族的历史发展。
1.第一阶段:形成
据史料记载,锡伯族的发源地及早期活动的区域在我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一带,“锡伯”这一名称是明末清初时才确定下来的。此时的锡伯族人民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人们发明了一种借以抒发情感、自娱自乐的娱乐形式,这可能就是贝伦舞的雏形。明代中叶,锡伯族同当时居住在嫩江流域的蒙古科尔沁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交流,多数学者也认为锡伯贝伦的“蒙古贝伦”名称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根据史料可以推测,锡伯族“贝伦”的基本成型时间应该是在光绪年末。在此期间,俄罗斯族同锡伯族交往密切,从这以后锡伯族基本就定居在新疆地区。
2.第二阶段:流失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种“贝伦”我们不得而知,而从现今流传的贝伦舞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来看,贝伦舞包罗了多个民族的舞蹈元素,为己所用。锡伯族经历了“南迁”“西迁”两次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受外族文化的影响,本民族文化难以得到完整保存。在早期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舞蹈的流传形式主要是艺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能够以文字或是其他形式记录、流传的舞蹈作品少之又少。同样,贝伦舞也是面临着这样的危机,老一辈的贝伦舞艺人去世后,新一辈的艺人未能继承他们的衣钵,很多贝伦舞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3.第三阶段:复兴
我国舞蹈史上有三个比较大的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五四运动后”;20 世纪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的到来,也为舞蹈事业的复苏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前的贝伦舞是老式“贝伦”,改革开放后在复兴“贝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式贝伦舞。老式的“贝伦”有几十种,我们可以从一些书中了解,如李云霞编著的《中国锡伯族》一书中提到了38 种贝伦;赵世骞在《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和萨满舞》一文中提到过现今流传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里的贝伦舞有行礼舞、招妻舞、醉舞、铃铛舞、捡麦穗舞等十几种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舞蹈,但是并无详细记录。而新式贝伦舞既包含了流传下来的十几种“贝伦”,还有一些新创的贝伦舞,如射箭贝伦、萨满贝伦等。
对比“贝伦”与“贝伦舞”的表演形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间衍生发展出的“贝伦”与继承传统后二次发展的“贝伦舞”,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从舞蹈动作上对比,贝伦舞的舞蹈动作更为丰富,动作幅度较大,更为舒展;“贝伦”的舞蹈动作较少,动作幅度较小。表现形式上“贝伦”比较传统、保守;贝伦舞则有更多的创新发展。传统的“贝伦”多用冬布尔伴奏,音调单一;新式贝伦舞偏爱现代类型的音乐,节奏丰富。
1.解开被束缚的肢体语言
早期,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受到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人们在跳“贝伦”时,手臂动作几乎没有超过耳部高度的。尤其是女性的舞蹈动作,要表现得温柔贤淑,动作幅度不能过大。而现在的贝伦舞,动作相较于老式“贝伦”动作幅度变得比较夸张,这点更多体现在年轻人身上。锡伯族的老人认为贝伦舞应该是“稳”的,而不应该蹦来蹦去,现在年轻人跳的贝伦舞过于欢快,动作跳跃,幅度太大,不够好看、美观,失去了原始“贝伦”的美感。而促使这种舞蹈动作幅度改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思想的开放,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放大了舞蹈动作的幅度。
2.对传统形式的创新
从民间盛行的“贝伦”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舞蹈动作都与锡伯族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带有模拟的性质。社会发展程度低时舞蹈的表现形式就比较简单;社会发展程度高时舞蹈的表现形式就会变得多样化。如乌兰起(仿形舞)是模仿动物神态造型的舞蹈;索克托火贝伦(醉舞)是模仿醉汉酒醉后各种窘态的舞蹈等;茶伏也布热贝伦(烧茶舞)模仿了女性晨起劳作时的生活情景,舞蹈动作皆带有模拟性,主要表现女性捡柴、挑水、挤奶、烧奶茶,然后再将奶茶一碗碗分给家人喝。现在的锡伯族妇女已经很少跳传统意义上的烧茶舞了,脱离了传统烧茶舞的动作形式。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贝伦舞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舞蹈动作幅度变大,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和艺术化。例如,传统的多若罗若贝伦只有几个简单的行礼动作,如双手合十,或是行锡伯族的屈膝礼,但是随着贝伦舞不断发展和变化,多若罗若贝伦中增加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行礼动作,像是藏族的分掌礼、蒙古族的跪蹲礼、满族的抚鬓礼等。在所有的贝伦舞中,多木多昆玛克辛(蝴蝶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创新了多种表演形式,在道具上也做出了改变,舞者可以手持蝴蝶道具或花束道具,也可以徒手。舞台艺术或舞蹈创作中的贝伦舞不仅舞蹈动作幅度大,跳跃动作多,其中的拍手舞也更是加入了捻响指这样的动作,而传统的男子拍手舞主要的动作有拍手、拍胸、拍腿、拍地等。
从我们现在可见的锡伯族贝伦舞来讲,民间的“贝伦”与艺术化的“贝伦舞”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很大的变化。这代表着一种进化,与古代舞蹈有了本质的差别,它从初级阶段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从单纯的模仿中脱离了出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贝伦”中孕育出了“贝伦舞”,“贝伦舞”又延续了“贝伦”的发展。舞蹈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多种不可预见性因素影响下的结果。随着舞蹈文化的发展,民间舞蹈也在为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素材,舞台艺术虽然可以更为精美地展现民间文化,可这也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可以汲取的资源还有很多,贝伦舞的发展空间也还很巨大。